社戏

文档属性

名称 社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09 13: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 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  
2、学习文中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
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
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
不管春与夏、秋与冬,
永在我记忆深处,
放声歌唱……
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共同走进鲁迅美好的童年往事。(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链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小说集《呐喊》、《彷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三、检查课前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潺潺 行辈 撺掇 凫水 蕴藻 楫
2.简要叙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自读课文完成:
1. 画记并解决自己难以读准、难以了解的字词。  
2.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请文章结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段落。 
  方式 在同学们自读的同时,教师要在巡视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了解,对个别同学的疑问加以辅导。然后,结合上述4个问题,同位之间交流自读心得。对有疑问之处提出集体解决。
五、探究质疑:
1.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设置目的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去分析, 解决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归纳,既解决了疑问又再一次的熟悉了文章的内容。(相关例句略)
明确:双 喜:
聪明能干、同情、善良、热情、果断。
六一公公:
慈善、淳朴、热情好客。
阿 发:
纯朴、慷慨无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例句与修辞略)
作用:反衬出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六、拓展延伸:
复读文章并思考:我们刚才对本文作了全面了解,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本文既然是写社戏,没有写戏究竟怎样怎样好,却写了很多对戏的不满,这是为什么?
提示 此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文章中找出合理的解释,或戏不好,或豆浆未喝成,或筋斗没看成,或看戏为了下文的偷豆等等,解释合情合理即可.
七、巩固训练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 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 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给下列字注音。?泊______ 潺_______ 蕴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依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朦胧”属原_____词,在本文中作______词用。
4.划 的句子为表达“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用了词语“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这个词。
5.“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句话说明了( )
A.“我”在这些小伙伴中是年小的。
B.“我”是城里来客,应该坐在舱中。
C.故乡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6.第一段的描写,表现了( )
A.小伙伴们拔篙、点船、架橹、摇船等一系列驶船动作的娴熟。
B.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赶赴赵庄看戏的心情。
C.小伙伴的娴熟的驾船技术和欢快愉悦的心情。
7.“我”和少年小朋友的心情,在第一段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动词表达出来的。
8.第一段和第二段各自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前段用行动描写,后段用环境描写 B.前段用心理描写,后段用行动描写
C.两段都是行动描写。
9.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和借代 D.比喻和拟人
10.划横线的句子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以为船慢”的原因是( )
A.确实是船走得慢
B.“我”急于看戏的缘故。
C.他们换了四回手,已没有力气了。
D.“我”对岸上吹来的香气烦腻的缘故。
12.第二段的三个句子各写的是什么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第二段意思正确的解释是( )?
A.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苦劳作。
C.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D.写美丽的景色,用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技术高超。?
14.从第三、四段中找出与第二段下列表猜测的语句相照应的句子,分别写在各句的后面。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料想便是戏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或者也许是渔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给这则节选短文选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
八、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