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行政复议制度
2.在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哈尔滨市外侨学习班的苏侨教员说:“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就不能横行霸道了(晃晃肩膀),这回美国老实一些了(做了个下蹲动作)。”这反映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A.可以对西方国家进行核打击 B.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C.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D.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3.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4.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中苏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5.建国以来,山东某地对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异。“拥护‘三大万岁’(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社会主义觉悟高,生产劳动好、能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提出这种要求应该是在( )
A.1953年至1954年 B.1956年至1957年
C.1960年至1961年 D.1996年至1967年
6.“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宪法”
A.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初步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奉行不结盟政策
8.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各国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人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首要任务是
A.总结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 B.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选举新一届国家主要领导人
10.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强调区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各民族间的亲密合作团结互助的新民族关系。这一举措
A.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借鉴 B.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前提
C.为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做好了准备 D.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保障
11.1955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发展为“亚非会议十项原则”。这体现了中国
A.另起炉灶的方针 B.自力更生的原则
C.结盟合作的理念 D.对外交往的智慧
12.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除了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外,还有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并明文规定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A.贯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 B.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C.完全不同于《共同纲领》规定 D.体现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点
13.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一五计划”期间
年份
生产水平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32
100
100
100
100
1957
153
122
126
117
A.效仿苏联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B.城乡差别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在扩大积累基础上改善生活 D.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14.下面是1950年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商品价格环比总指数表(以1949年12月指数为100)。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
A.仿效苏联模式 B.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政府调控能力初显 D.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15. 1971 年,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
A.不希望进入联合国
B.坚持一个主权国家原则
C.对重返联合国信心不足
D.认为中国发展不需要进入联合国
16.1949年1月19日,中央致电在香港的方方、潘汉年、刘晓:“兹发去毛周致宋电,望由梦醒译成英文并附信,派孙夫人(宋庆龄)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并当面致意……。”周恩来在审改电稿时加上:“总之,第一……,第二必须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中共邀请的人士即将参加的会议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7.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荣获2019年“共和国勋章”。关于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的回忆有误的是
A.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B.1953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由此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有西方报纸对下图某会议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
周恩来一行步入会场
A.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B.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打破了中美外交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下图是全国城市职工总人数变化形势图,导致数值变化的因素有
①政策的调整 ②工业化的建设
③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④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20.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全民大炼钢铁
二、简答题
21.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22.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三、材料分析题
2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材料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邓小平文选》《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方针的出发点是什么?任举一例说明其外交实践。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接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年11月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C 6.C 7.B 8.C 9.B 10.A 11.D 12.D 13.C 14.C 15.B 16.B 17.B 18.A 19.D 20.C
2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统一战线。
2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表述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1958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接连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1960年冬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符合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由此可知,在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确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等方面,我们都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并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时俱进。
23.(1)背景:苏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
意义:①改善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历史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新思路: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
(3)出发点: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外交实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4.(1)美国的对华行径: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背景:世界是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2)变化:有对抗到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等。
(3)认识: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外交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25.(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
(2)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
(3)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只答临时大总统亦给分);司法权属于法院。体现了三权分立或者分权制衡的原则。
(4)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