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21 09: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火柴大王”刘鸿生1928年提出华资火柴厂商同业合并的竞争策略,后极力促成火柴业的同业联合,先后组建了“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大中华火柴公司”等组织,实行规模经营。实行这一策略的主要原因是
A.获取高额利润 B.面临外资竞争
C.提高管理效率 D.创新经营模式
3.民国十二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国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4.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由此可知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C.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5.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表明,毛泽东
A.抛弃了“城市中心论 B.成为了党的领导核心
C.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D.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
6.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当时情景:“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这里记述的应是
A.湖北新军发动革命 B.国民革命军北伐
C.工农红军长征 D.八路军抗日斗争
7.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工人罢工斗争不断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一举”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9.下列关于1927—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受益最大
B.轻工业得到发展
C.官僚资本对金融业的控制削弱
D.完全没有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10.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A.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
B.反对五四运动
C.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外从事国民运动
D.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1.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
12.1929年12月28日,毛泽作了长篇政治报告,并形成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该决议指出,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军内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从思想上纠正各种错误观点,这一决议
A.旨在进一步正王明的“左”倾错误 B.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表明中共在政策制定上已完全独立 D.促进了红四军的健康发展
13.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1924年~1927年间,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参加五四运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北伐战争的新闻
C.从新闻媒体中得知红军和毛泽东到达陕北
D.从东北来的客人带来消息:沈阳的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
15.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如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总体而言国民政府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更加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对科学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16.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极大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这场运动史称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7.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1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在如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9.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日本侵略者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日本的奴化思想
B.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
C.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D.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20.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 )
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二、简答题
21.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和不同的思想主张。
(1)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标志是什么?
(2)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掀起了一浪一浪救国图强的思想潮流,请具体列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3)马克思主义被誉为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在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是谁?写出其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名称。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张核定地价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③必修》
材料三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历史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什么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分别对应同盟会16字纲领的什么内容?
(3)材料三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三,指出他开辟这一革命道路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年再次科举落第之后,洪秀全完全崩溃了,精神陷入错乱,大病一场。他在病中朦胧地看见自己升到了天堂,看见天父上帝和他的兄长耶稣。天父上帝身穿黑色龙袍,长长的金须,更增添了他的威严。他指定洪秀全去铲除魔鬼,继承皇位。
材料二 孙中山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被列宁称赞为对唤醒人民、争取自由和建立彻底民主的制度作出了许多贡献,“终于推翻了中世纪的旧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政府,在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命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续增高,其将来书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铲除魔鬼”的含义,并分析洪秀全这一认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述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A 6.B 7.B 8.C 9.C 10.A 11.D 12.D 13.C 14.B 15.C 16.B 17.C 18.A 19.D 20.B
21.(1)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民主和科学
(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2.(1)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后期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
(2)内容:民族、民权、民生。民族对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对应“创立民国”;民生对应“平均地权”。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原因: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农村力量薄弱,利于开展革命。
23.(1)“铲除魔鬼”的含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原因有:阶级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自然灾害,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民主共和政府很快夭折,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全面。
(3)五四运动作为文化运动价值很大,五四运动推进了思想解放,认识到民众思想解放的意义,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对国民党革命思想的转变有很大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