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6《陈涉世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6《陈涉世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4:28:01

文档简介

《陈涉世家》同步训练
知识点导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帝王传记)、世家(记诸侯本系)、列传(序列人臣事迹)。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全文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言文,同学们可通过反复地读,来疏通字词句义、理清叙事脉络、分析记事手法。
学习对策: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本文关键句之一。因为文章开头写陈胜年轻时期的抱负 , 以“鸿鹄之志”引出下文 , 为“举大计”设下伏笔。中间写“举大计”的过程 , 从“死国可乎”、“死即举大名”、“大楚兴,陈胜王”这一谶语的制作,都可以看出他心中大有丘壑 。结尾写陈胜被立为王 , 正是“鸿鹄之志”的实现。如此前后照应 , 使全篇结构显得极其严谨,无懈可击。这样,同学们也会学得得心应手。
一、词语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垄上( ) 鸿鹄( ) 適戍( ) 辍耕( )当行( ) 忿恚( ) 上使外将兵( ) 数谏故( ) 笞( )宁有种乎( ) 骑千余( )
lǒng hú zhé chuò háng fèn huì jiàng shuò chī nìng jì
2.请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通 解释: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 解释: 。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解释: 。
苟富贵,无相忘 通 解释: 。
卜者知其指意 通 解释: 。
固以怪之矣 通 解释: 。
適通谪 贬谪 唱通倡 倡导(首发) 被通披 披着
无通勿 不要 指通旨 意图 以通已 已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词语活用的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皆刑其长吏。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天下苦秦久矣。
E、置人所罾鱼腹中。
F、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G、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G(A坚,锐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B刑 名词活用为动词 ,惩罚;C忿恚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忿恚;D苦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苦于;E罾 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网捕 ;F书 名词活用为动词 书写)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
A、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 (A往往 古义 ——到处,今义——经常 ;C间 古义 —— 私下 ,今义——间隔
D亡 古义 ——逃跑, 今义——死亡)
5.下列选项中用法意义相同的是( )
A、若为佣耕; 若听茶声然。
B、广故数言欲逃亡; 扶苏以数谏故。
C、以激怒其众; 扶苏以数谏故。
D项燕为楚将 ; 为坛而盟。
E、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F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E (A 你,好象;C表目的 ,因为;D是 , 筑;F于是 , 是)
二、翻译句子。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1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燕雀(目光短浅的人)怎么知道鸿鹄(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7、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估计已经误了规定的时间,误了时间,按照法律当斩首。
8、扶苏因为屡次进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边疆带兵。
9、现在如果把我们假装成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作为天下首发(部队)。
10、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
11、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三、基础知识整合。
1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本着语言简明,清晰的原则,完成后面题目。
当记者、编辑,当然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你(A)要报导,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门类是六个字:数、理、化、天、地、生;社会科学一般地(B)是文、史、哲,其实(C)还有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这么广泛(D),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E)都是人们日常要(F)接触的,不多学一些东西,怎么能行呢?
(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
(2)应当增加词语使内容清晰的一处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应填加的词语是“______”。
(3)应写得简略的一处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可以改为“______”。
(1)A.C;(2)D,“内容”;(3)E,“这些东西”
四、语段精析。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3.发动起义前,陈胜具体做了哪几件事?

“并杀两尉”争得领导权;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坚定戍卒战争信念;“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军。
14.戍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吴广素爱人。
15.“攻陈,陈守令皆不在”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写这点内容?

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突出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16. “宜多应者”与选文哪一句照应?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7.你认为陈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得民心。
18. 根据全文的叙述,陈胜具有怎样的领导才能?在司马迁笔下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卓越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号召能力。陈涉是一个少有大志,敢反暴秦,不信天命的人。
(二)07年中考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9.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广故数言欲亡 ( )(2)尉果笞广 ( )(3)从民欲也( )
20.翻译“为坛而盟,祭以尉首”(3分)

21.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4分)
19 (1)故:故意 (2)笞:鞭打 (3)欲:愿望
20 译文:(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意思相近即可)
21 (1)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答“时机成熟”只给1分);全答对2分。
(2)“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或号召“徒属”共举大计,争取“徒属”参加起义。意思相近即可)”。全答对2分
五、课外拓展。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2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陈胜王凡六月( )( ) (2)载与归 ( ) (3)言陈王旧情 ( )
(4)皆自引去 ( ) (5)由是无亲胜者( ) (6)竟亡秦( )
(1)称王,总共。(2)回宫(3)说(4)自动离开。(5)因此(6)终于
23.翻译下列句子。
(1)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2)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1)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2)各位将军因为这个缘故不再亲附陈胜,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24.陈胜曾说“苟富贵,无相忘”。选文哪句话能体现陈胜为王后实现了这一诺言?

陈胜闻之,乃召见,载与归。
25. “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陈胜持什么态度?

肯定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影响。
26接合课文,你认为陈胜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成功原因:得民心, 失败原因:失民心;启示: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
链接中考:
(一)下列各题节选自<水浒>回目,但人名遗漏,请你写出回目中的人物名字。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 拳打镇关西
⒉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__ 闹五台山
⒊__ 倒拔垂杨柳, __ 误入白虎堂
⒋梁山泊__ 落草,汴京城__ 卖刀
⒌___ 押送金银担, __ 智取生辰纲
⒍__ 剪径劫单人, __ 沂岭杀四虎
⒎__ 斗法破高廉, __ 探穴救柴进
⒏__ 教使钩镰枪, __ 大破连环马
⒐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__ 活捉史文恭
⒑__ 浙江坐化, __ 衣锦还乡
⒒__ 神聚蓼儿洼, __ 梦游梁山泊
⒓放冷箭__ 救主,劫法场__ 跳楼
(二)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几个主要人物?
(一)⑴鲁提辖⑵鲁智深⑶花和尚 豹子头⑷林冲 杨志⑸杨志 吴用⑹假李逵 黑旋风⑺入云龙 黑旋风⑻徐宁 宋江⑼卢俊义 ⑽鲁智深 宋公明⑾宋公明 徽宗帝
⑿燕青 石秀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陆谦《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基本做到独立翻译。
2.掌握本文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两个成语:“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发生于秦王朝两代皇帝在位时的两个历史事件。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妄图“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仅仅传到二世,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秦王朝就垮台了。900名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陈胜、吴广领导下,用被统治阶级视为贫贱的手,折木为兵,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结束了“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的残暴时代。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其经过如何?起义以后发展的形势怎样?我们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后,就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
1.作者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作品背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闾(lǚ)  谪(zhé)戍(shù)  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以数(shuò)谏(jiàn)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
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笞(chī)  毋(wù)
宁(nìng)有种乎  蕲(qí)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以应(yìng)陈涉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
本文篇幅较长,可依翻译学情拓展为三课时。
(补充注释如下)
“尝”:曾经。 “辍”:停止。
“之”:去,往。 “怅”:失望。
“苟”:如果。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闾左”:借代贫。
“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 “会天大雨”:会,正逢。
“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素”:一向。向来。
“故”:故意。 “亡”:逃跑。
“佐”:帮助、协助。 “固”:本来。
“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 “从”:顺从。
“为”:建筑。 “以”:用。
“将”:率领。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骑”: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 “被”:通“披”。
“立为”:于是被拥立。 “苦”:被……压迫的。
“以”:虚词“来”。
参考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地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900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恢复楚国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树包围着的祠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人),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起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群众。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到达就要杀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扫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1000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入共同商讨大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全文
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说明:翻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学生能够复述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
陈胜的经历:
出生贫寒,少有大志。
谪戍渔阳,会天大雨,谋而举计。行卜问神,装神弄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巧施苦肉,杀尉起义。自立将军,攻下大泽。令人徇蕲,攻克诸郡。(铚、酂、苦、柘、谯)
至陈一役,苦战守丞。号令三老,计事豪杰。众人推举,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诸县百姓,纷纷响应。
二、师生合作,赏析全文
1.分析课文第1段。
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涉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小结:第1段,交代了陈胜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甘受人奴役,想改变受压迫、奴役的地位。
2.分析课文第2段。
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
(1)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
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2)陈胜、吴广进行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爆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回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小结:第2段,二世元年,秦发闾左適(谪)戍渔阳,适逢大雨,道路不通,戍卒延误期限,面临死亡。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抱负的大好时机,于是,和吴广商量决定起义。交谈中,陈胜分析了当时的秦国的社会现状,并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的建议,得到了吴广的响应。交谈中,陈胜充分展示了其洞察时局的能力。接下来,为了给起义做好舆论准备,为了巩固陈胜在士卒心目中的地位。足智多谋的陈胜又做了鱼腹藏书的小动作,并让吴广夜晚在丛祠中篝火狐鸣,士卒惊恐,私下里对陈胜另眼相看。
3.分析课文第3、4段:
(1)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五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怒将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义,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2)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戍卒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盛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小结:第3、4段,吴广利用好人缘,使苦肉计,惹恼押送的军官,将尉责罚他,众人被击怒。吴广、陈胜趁机杀了将尉。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起来,先揭秦之苛政,又谈面临的形势,晓之以厉害,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唯一的出路,然后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励众人。众人响应,设坛盟誓,起义开始。攻下大泽,收下蕲、铚、酂、苦、柘、谯。最后攻下陈地,众人推举,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三、品评人物
要求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说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分析:
(1)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4)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四、布置作业,设计课本剧
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幕合作创作《陈涉世家》的课本剧。
要求:
1.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2.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尽量少用旁白,适当运用道具。
【资料宝藏】
1.司马迁与《史记》(韩兆琦)
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2.《陈涉世家》说课稿
我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对一篇文言文传记课文的思考:
1.对文言文而言,字词的解决是必然的,然而是把解决字词作为学习的起点甚至是目标,还是把它作为手段,结合在过程中?
2.就课文而言,我们学习的指向是“陈涉起义”这一事件及其意义,还是陈涉其人在某一历史场景中的言与行?
3.是就文解文,还是进行历史还原?是袭用历史定论,还是让学生与原初的文本进行对话?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面对教材时,首先还是一个采取何种思维范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言自明,虽然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会因袭与简便起见采取逐字逐句的解释,但大家都已经知道采取第二种方式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其中的原因却不甚明了。我想最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而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字句的疏通,只是为了在肯綮处给学生以帮助,而不应该把文言文教学当成先翻译为白话,用白话思考、讨论对话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想纠正由于政治的原因所导致的对课文理解的干扰,由于对“农民起义”这一政治形式的重视,所以本文作为人物传记,却被错误地当成是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我以为这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纠枉”。
第三个问题又回到了学习《鲁迅自传》时的困惑:是授予既定语文及历史知识,还是让学生与历史上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由于在上一课文已经讲得比较多,这里不再展开。
以上的这些思考也势必将影响到教学的设计。
教学处理意见——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避免两个很容易走入的“误区”:
①以翻译代替教学。把文言文学习等同于一种新的简单训诂学,而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文感”,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②大量讲《史记》及其司马迁的知识,以知性的介绍代替感性的阅读。《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及文学著作,它的某些特点在文中有着体现,不应该用伟大的定义来取代文本的解读。
在具体操作上,我的个人观点是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向课文外面走,“把历史请回来”,用增加课文历史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时代复原:把“陈涉起义”放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到秦的暴虐与各地的怨声,并略讲陈涉起义之后的故事(楚汉相争),即重现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时代”,点明其序幕的作用……
理解作者采取人物记传体形式的原因与特点:突出个人在事件中的命运与感受,而不只是人当成历史发展中的可有可无的几个符号。这从文章的裁剪,条理,人物言行的处理中可以看出这一点,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历史是从语文中被分家出去的,我个人有个观点,认为自己失去了历史的观照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显得越来越单薄,所以我认为,对历史兴趣的培养也理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兴趣所在,像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参读茅盾的小说《大泽乡》,有能力的可以要求他们阅读史学名著《史记》,而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则可进一步推荐阅读诸如《万历十五年》《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等新历史著作,以为语文获得一个思考的厚度。
而且在备课和阅读中,如果我们拥有足够多的资料,也许我们可能便可以我可形成一种个人性质的特殊的“历史阅读观”,一种接近怀登·海特称之为“诗意历史”的历史阅读观:
《史记》——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资治通鉴》——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共42张PPT)
《陈涉世家》
《史 记》
司 马 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各地。游历其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作了许多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考察,并注意访问古人遗迹,搜寻古代传说,对自然、社会都有了广泛的了解,为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全面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记,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预习反馈
读准下列字音:
阳夏人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发闾左
度已失期 数谏故
所罾鱼腹中 夜篝火
尉果笞广 收而攻蕲
chuò
lǒng
chàng

duó
shuò
jiàn
zēng
gōu
chī

jiǎ
左適戍 当行间
祠 陈胜王 忿 恚
笞 毋宁 谯
会 计事长吏 以应
(zhé shù)
(háng)
(jiàn)
(cí)
(wàng)
(huì)
(chī)
(wú)
(nìng)
(qiáo)
(huì)
(lì)
(yìng)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者……也”:表判断。“少”:年轻。“尝”:曾经。“佣”, yōng受雇为人劳动。“辍”:停止。“之”:去、往。“垄”: lǒng田埂。“怅恨”:失望叹恨。“之”:助词,调整音节。“苟”:如果。“若”:你。“何富贵也”:哪来的富贵?“太息”:长叹。“安”:怎么。“鸿鹄”hú:即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疏通文意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译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发”:征发。“闾左”: lǘ指贫苦人民;“適”:通“谪”。適戍shù:强迫去守边。“屯”:停驻。皆次编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 次。“当行”: háng当在征发之列;“当”,值,承担;“行”(háng),行列,古代军制二十五人为一行。“为”:担任。“会”:适逢、恰巧遇到。“度”(duó):估计。“失期”:误期;“失”,耽误,错过。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
译文: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于是,就。“谋”:商量。“亡”:逃亡。“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等”:同样。“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怎么样?“死”,为……而死。“苦”:苦于。也:表表判断,“是”。立:古代君主即位叫“立”。“乃”:是。“扶苏”:秦始皇的长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以”:因为。“数”(shuò):屡次。“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使:派。“将”(jiàng):统率。“或”:有人。“爱”:爱护。“怜”:爱。“以”:认为。“为”:是。“诚以吾众:果真把我们的人。“诈”:假装。“为”:向wèi。“唱”:通“倡”,倡导。“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然”:正确。
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乃”:于是。“行卜”:去占卜。“指意”:意图。“足下”:对别人的敬称。“然”:不过。“之”:代足下事。“念”:考虑、思索。“威众”:威服众人。“耳”:罢了。“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丹”,丹砂;“书”,写;“帛”,丝织品;“王”(wàng),为王、称王。“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烹”:煮pēng。“书”:字条。“固”:本来。“以”:已经。“怪”:诧怪。“之”:代鱼腹中书的事。“间”(jiàn):暗中。“之”:往。“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丛祠”:树木荫蔽的神庙。“篝火”:用笼罩着火;“篝”,用笼子罩。“狐鸣呼”:作狐狸嗥叫的声音。“旦日”:明天。“往往”:到处。语:谈论。“指目”:指指点点,互相目视以示意。
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谋划起义
原因
直接:失期,法皆斩
根本:天下苦秦久矣
策略
立公子扶苏
楚人怜楚将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舆论
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威众
二段:起义的背景、谋划起义的经过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语
翻译:
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一词多义:
会天大雨( )
与皆来会计事( )
广故数言欲亡( )
扶苏以数谏故( )
项燕为楚将( )
上使外将兵( )
恰逢
聚集、聚会
故意
缘故
大将、将领
率领、带兵
道不通( )
伐无道( )
皆次当行( )
之次所旁丛祠中(

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道路
编次,依次编排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
陈守令皆不在( )
乃丹书帛( )
得鱼腹中书( )
以数谏故( )
卒数万人( )

官名,县令

字条
多次
数词,几
陈胜、吴广乃谋曰(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皆次当行,为屯长( )
为天下唱( )
于是、就

做,当
给、替
第二段:陈胜、吴广起义原因及谋划起义。
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按_______顺序写的,分三段。
第一段:以合传形式介绍陈胜、吴广的姓氏、籍贯,接着写陈胜的出身及抱负。
第三段: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时间
朗读第一段,
思考: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______________”,点明他雇农的身分。“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尝与人佣耕
朗读第一段,
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
思考:
这一节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语言、动作、神态
朗读第二节,完成下列练习。
1.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渔阳途中
遇雨失期,按法皆斩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
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自称扶苏、项燕
请仔细阅读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的文字。回答:
1、 “_______________”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
____________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天下苦秦久矣
扶苏、项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舆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聪明才智。
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此教我先威众耳。
朗读第三段,划分该段层次。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
“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号为张楚”
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
1、本段开头描述了哪三个场面?反映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鹄之志”变成了现实。
请圈出一系列动词。
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这三个场面,体现了陈胜、吴广把起义运动计划得十分周密,很有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