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预习指导】
1.范仲淹、滕子京和岳阳楼简介
范仲淹少有大志,做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西夏进犯北宋西北边境,他在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任上屡建战功,当时边区人民歌颂他: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士兵也怕他,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甲兵!”他又有高明的政治见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包括10条很好的改革意见的政治纲领。但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对,因而被贬,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等地的知州。
滕子京是范仲淹同时中进士的好友,为人正直,很有军事和政治才能: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他同范仲淹联合作战;在范仲淹提出改革纲领时,他又赞成、支持。就在范的改革主张遭到反对的同一年,他被诬入狱,经范等据理辩护,才得出狱,贬为岳州知州。岳州(即岳阳)旧城的西门有个城楼,前身是三国时吴将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军的阅兵楼,唐朝宰相张说(yuè)贬为岳州刺史,在原楼基础修成三层楼阁,人称“岳阳楼”。滕子京贬岳州后,政绩显著,在庆历六年(1046)重修岳阳楼,并在这年夏天(农历6月15日),请人给在邓州的范仲淹送去书信,求他写“记“,同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少年时期曾在洞庭湖北边的安乡县寓居读书,对洞庭景物是有印象的,于是他在同年农历9月16日凭借他的印象和《洞庭晚秋图》,写成了《岳阳楼记》。
2.提供“注释补正”
越明年:应解作“过了第二年”。越,过。根据《岳州府志》所载《宗凉求记书》,滕重修岳阳楼是在庆历六年春开始的,不是在庆历五年。
骚人:这里不是指一般诗人,而是泛指失意的文人。这是因为《离骚》作者屈原是忧愁失志的诗人,所以古代诗文中常用以泛指。
游泳:游,水面浮行;泳,水中潜行。
青青:读“jing”,同“菁”,茂盛的样子。
跃金:跃动苦金液。唐刘禹锡诗:“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范文正用此意。
3.完成课后“思考”第2题
“文章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沦自然的融为一体”,请分别指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文句,并注意抒情是否脱离记叙、描写、议论而独立存在。
4.思考一些关键词句的作用
第l自达段里提出“谪”字,第2自然段里提出“迁言骚人”,第3自然段里提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第4自然段里提出“宠辱偕忘”,第5自然段里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结尾。这些语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教与学主要方法】
1.朗读正音:既可学生试读,亦可教师范读,独读、齐读、领读,可灵活运用;正音不限于矫正字音、语气。
2.听译辨误:可由教师朗读译文,也可由学生当堂口译,大家对照课文谛听并讨论其中的误译或欠精确处。
3.评点释疑:教师先简介“评点法”,然后随着质询研讨的进行抓住最重要处评点,把大家的统一意见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写在笔记本上或注在课文行间。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练习背诵:①必须对课文有初步理解;②必须出声朗读;③合理分布识记;④结台重现;⑤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合理结合,以对课文整体有初步印象后,逐句逐段的累积式的识记为主;⑥尽量使用多种器官参与活动。
【研讨课文】
一. 第1自然段
1.朗读正音
学生齐读,注意“谪”“重”“属”三字的正音。
2.听译辨误
教师朗读下面的译文,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误译或欠精确处,要边听边记下易错处。
宋仁宗庆历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天,滕宗谅出任岳州知州。到了第二年,政治通顺,人民团结,许许多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修了岳阳楼,增大它的原来的体制,把唐朝贤哲和当代人的诗和赋刻在上边。嘱咐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答案:
① “宋仁宗”和“(公元1044年)”应删除,理由自明。
②“滕子京”不能译为“滕宗谅”,因为古时称名是极不客气的。
③“谪守”不能译成“出任”,应译为“被贬为……太守(或“知州”)。
④“到了第二年”应译为“过了第二年”,或“过了下一年”。
⑤“政通”应译为“政务顺利”;“人和”可译为“百姓和顺”或“上下和谐”(其实指民众归向政府)。
⑥增其旧制”应译为“扩大它原有的规模”。
⑦“唐贤”可译为“唐朝名家”。
⑧“属”应译为“嘱托”。
⑨“记之”应译为“记下这件事”。
3.评点释疑
①为什么开头第一句就提出“谪守”,而不说“出守” 这不会使老友感到难堪吗 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谪”不可改。第一,它表明了滕子京当时的政治处境。第二,滕子京贬岳州,心情非常痛若,曾对人说:岳阳楼落成后,“只待凭栏大恸数场”!范仲淹正是借写此文勉励友人不要因遭贬而悲伤,所以不能回避“滴”字。第三,作者当时也正“谪守”邓州,与滕同处逆境,而仲淹由副宰相一下子降为知州,比滕受贬更重,所以提出“滴”字只能引起滕的共鸣,绝不会使他难堪。更重要的是从“谪”字起笔,生发出一篇借自励以励友的妙文,用意很深。无妨说:“谪”字是全文主眼。
评点:“谪”,全篇主眼。
②接下来写滕子京的政绩,有什么用意 能否删去
与上句中“谪守”连着表明,滕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身虽遭贬却仍忠于职守;表示了作者对好友的成绩的肯定,用以勖勉;暗示滕的遭贬令人惋惜和不平。与下句连看,这句讲的正是重修岳阳楼的条件,实际也是“兴废”内容之一。没有这一句,滕到了岳州就是修楼,便有只图登临览胜,流连风月之嫌了。
评点:上承“谪守”,下接修楼,此句不可少。
③怎样概括这段内容和在全篇中的作用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总起全文。
评点:修楼背景、作记缘由。总起。
4.熟读成诵:
①进行背诵竞赛,以同桌二人小组为单位,时限一分钟。
②提出背诵注意事项:先回忆本段内容;每背两遍,重读一次;书写生字、易错字;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③先完成背诵的二人小组,举手要求背诵;师生共同评定背诵成绩,表扬优胜者。
二. 第2自然段
1.朗读正音
可指名由先进生朗读。注意“夫”“汤”,“朝晖”的读音和第一、二两层的不同语调。
2.听译辨误
做法同前。译文如下:
我看那岳川的壮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衔接远山,吞纳长江,清晨傍晚,或晴或阴,景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这里北面通向巫峡, 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常常在这里集会。他们观赏这里自然景物的感触,该不会两样吧?
答案:
① “在洞庭一湖”,译作“全在这洞庭湖上”,不确。应译作“集中在这整个洞庭湖上”。“一”解作“全”,是对的,但它限制“湖”,并不限制“在”。
②“衔”不是衔接,是用口含着、叼着。
③“然则”不应译作“然而”,而应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④ “南极潇湘”应译作“向南直到潇湘二水的源头”。
⑤ “骚人”应译作“忧愁失意的文人“。
⑥“多会于此”应译作“大多聚集在追里”,如果译作“常常在这里集会”,容易使人误认为他们常来这里开会。
⑦“得无异乎”应译为“能没有变化吗 ” “得” “无”二字常连用,但二者起初并未形成凝固结构,“得”表示“能”——不是主观上能不能,而是客观条件使他能不能。后来二字形成“凝固结构”, “得无……乎”才多用来表示“该不会……吧”、“莫非(恐怕)……吗 ”这句是用最初用法。
3.评点释疑
①这一段分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 这两层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分两层。 “子观夫……备矣”是第一层,总写在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景色(岳阳楼之大观);“然则……得无异平”,由景入情,引出“迁吝骚人”的“览物之情”问题。
评点:概写岳阳楼大观,作一层;由景入情,作又一层。承上启下,是由记述转入抒情、议论的枢纽。
②作者足从哪些方面总写洞庭景色的 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 “气象万千”一句,有什么特殊作用 既然写洞庭景色,为什么又只有22字,写得这样少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有什么作用 与上文有什么联系
从三方面写洞庭景色:一写湖控山、江的形势;二写湖面烟波浩渺:三写朝夕阴晴变化。是分别从地势、空间、时间三个角度写的,所以文字不多而能概括无余。“衔”“吞”二字死物活写,十分传神。“浩浩汤汤”叠字句渲染出水势之大, “横”字点明湖面之宽,都极精练有力。“气象万千”一句除表明变化无穷外,又为下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伏笔。作者对洞庭景色只是作粗线条勾勒,是因为他写本文的目的不在写景,而在述志。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表明作者已经无需多费笔墨,而且暗暗照应上文的“唐贤今人诗赋”。
评点:从三方面着笔,精炼、传神;一句收住,由于意不在写景。
③第二层里的“迁客骚人”是指失意的官员和文人,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两句是仅仅表示“巴陵是交通要道”吗
“迁客骚人”与首段“谪”字呼应,暗写滕子京也是“泛客骚人”之一。“北通……南极……”两句,陈了点出巴陵是交通要道之外,还含有一层意思,即:以巴陵为中心的巫峡、潇湘之间,原是失意官员和文人流落栖迟的地方,远的如战国的屈原,西汉的贾谊,近的如唐代的张说、贾至、刘长卿,柳宗元等等都曾在这区域里过贬逐生活。所以这两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之间,存在着更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
评点:迁客骚人是失意之人;巫峡、潇湘是失意者常至之地。斯人斯地,自然引出以下“览物之情”两段精彩文字。
4.熟读成诵,做法同前。
三. 第3自然段
1.朗读正音
教师表情性朗读,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全班学生模仿老师的语调,与老师一起合读一遍。
2.听译辨误
做法同前。译文:
像那连绵的雨纷纷而落,连月不开晴的天气,阴惨惨的凤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向天空冲激,太阳、星星掩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得动身,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到了傍晚,天色昏暗,老虎长叫,猿猴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遭贬离京、思念乡土,担心被毁谤、害怕受嘲讽的心情,满眼萧条冷落,因极度伤感而悲哀了。
答案:
“感极而悲”,应译作“感慨到了极点以至于悲伤了”。“伤感”与“悲哀”语意柏嫌重复。
3.评点释疑:
①第3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你读后有哪些感受?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会使读者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先从天气、湖面、天空、陆地,人物活动等方面写了连绵的秋雨、怒号的阴风、排空的浊浪,隐藏起来的日星山岳、无法出行的商旅和被风浪摧毁的船只;然后又在主写白昼景物的基础上,突出傍晚的昏暗天色和虎猿的叫声,渲染出一派阴森恐怖气氛,构成一幅洞庭晚秋风雨图,读之使人悲从中来,感受到环境的阴森、凄冷和险恶。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带有典型的愁苦色彩的景物并加以渲染的原故。
评点:多角度写出风雨中洞庭秋景,阴冷、险恶。
②这段最后一句写登临者的览物之情,其中哪些词句与第1、2两段有内在联系?这一段的意思应怎样概括?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第1段的“谪”、第2段的“迁客骚人”紧紧联系着。本段是写迁客骚人览物而悲。
评点:触景生情,览物而悲。
4.熟读成诵 做法同前。
四. 第4自然段
1.朗读正音
指定一名朗诵能力强的学生效法第3段读法来朗读。注意“汀” “青青”“宠”“偕”的正音。
2.听译辨误
做法同前。译文:
至于春光和暖,劲舞鲜明,波浪不吓人, 天光水色连成一片青绿,一望无边。沙滩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栖息;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兰花,香气浓郁,茂密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浮动的湖光闪动着金色,静静的月影象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此唱彼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把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了,把酒拿来迎风痛饮,那高兴得意的劲头真有些飘飘然了。
答案:
①“景明”是日光明朗,不宜译作“景物鲜明”。
②“波澜不惊”应译作“湖面波平浪静”。
③“游泳”应译作“时而浮游,时而潜泳”。
④“岸芷汀兰“是互文,应译作“湖岸上和小洲上的香草、兰花”。
⑤“浮光跃金”,应译作“浮动的湖光象跃动着的金液”。
⑥“把酒临风”应译作“迎着清风端起酒杯”,因为“把”在这里是动问,不是介词。
⑦“其喜洋洋”.不易译准确,可用“飘飘然”试译“洋洋”, 因为“洋洋”同“扬扬”,在这里也有微弱的贬意,可同学生讨论。
3.评点释疑
①这段是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览物而喜。
②这段里的景物描写是从哪些方面着笔的,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会使读者有这样的感受
这段景物描写先从天气、湖面、动物、植物着笔,然后由白昼景物转入晚景:空中、湖上,人物活动,活画出一幅风光明媚的洞庭春景图。读了使人喜从中来,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带有典型的欢快色彩的景物并加渲染的原故。
③这段里哪些词句与第1段的“谪”、第2段的“迁客骚人”、第三段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等词句一脉相传呢?
“宠辱偕忘”。
评点;多角度写风光明媚的洞庭春景,生机蓬勃。触景生情,览物而喜。
④填空,然后说明,第3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种关系起了什么作用?
第3段和第4段,
写天气,一是 ,一是 ;
写湖面,一是 ,一是 ;
写天空,一是 ,一是 ;
写陆地,一是 ,一是 ;
写暮色,一是 ,一是 ;
写动物的活动,一是 ,一是 。
写迁客骚人的心情,一是 ,一是 。
按空白顺序,应填:淫欲阴风 春和景明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 日星隐耀 皓月千里 山岳潜形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薄暮冥冥 长烟一空 虎啸猿啼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洒临风,其喜洋洋
3、4段之间存在着对比关系、两种情绪呈鲜明对照。虽属于“设境”,却令人信服地表现出“物悲则悲,物喜则喜”的常人情态,而且悲者显得愈可悲,喜者显得更可喜,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评点:情随景移,一悲一喜,呈鲜明对照。
⑤第3、4两自然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一写迁客骚人览物而悲,一写迁客骚人览物而喜,为此,作不借浓墨重彩.但这两段从与上下文的联系看,有什么作用呢?
联系上文看,是证实“览物之情,得无弄乎”的看法;联系下文看,是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难能可贵,为下面一段正论铺垫。
评点:上证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之异,下引古仁人已于“二者之为”之异。
五. 第5、6自然段
1.朗读正音
由于第5段语调变化较多,可由教师领读。
2.听译辨误
做法同前。译文:
唉!我曾探索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因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身在高高的朝堂上,就替百姓忧虑,身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忧虑。这就是在朝也担忧,在野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前, 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哎!除了这样的人,我还同谁站到一起去呢
写本文时间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
译文无大错。但应允许学生提出异议或进行争辩,如:“或”是译成“或许”还是“有的人” “居庙堂”两句是否可以看做互文,译成“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都要为百姓和君主分忧” “其必曰”的“其”是译作“他们”好,还是译作“那”或“大概”好
3.评点释疑
①这段为什么用叹词“嗟夫”开头?
用感叹开头,一是表示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悲喜观的不赞同,——物喜则喜,物悲则悲,虽为常人所不免,却为作者所不取;二是抒发作者对古仁人的追慕之惰和对古仁人后世难得的慨叹;三是与结尾的“噫”相呼应。使这段议论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说明之中有感染,并与全篇的抒情性相一贯。
评点:“嗟夫”领起一段抒情性议论。
②在作者心目中,古仁人之心异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 古仁人的悲喜观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悲喜观是“不以牧喜,不以己悲”,而一般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已悲”,两者大相径庭。
评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之心之异。
③古仁人的行动表观又是怎样的呢?他们处理忧乐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行动表现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共君”,即“进退皆忧”;处理忧乐问题的标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 “先忧后乐”一句在本段和全篇中占据什么地位 与结尾一句合看,作者提出“先忧后乐”意图何在?
“先忧后乐”一句是本段中心,全篇主旨。作者正是借写《岳阳楼记》之机,通过对一般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和作者理想中古仁人之心的对比分析,表达自己的“先忧后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希望滕子京突破迁客骚人的常态。“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决不因受贬谪而改变夙志,同时比委婉地劝勉一向志同道合的老友也坚持走这条道路。言简意永,耐人寻味。
评点:“先忧后乐”,千秋警句,自励励友,情意深长,片言居要,全篇警策。
4.熟读成诵 做法同前。
六.全篇综合分析
1.这篇文章的第一大优点是立意高远,请谈谈,它的立意高远表现在哪里?
作者为重修岳阳楼写记,但不满足于只写修楼本身,也不止于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景色,而是意在借此表述自己的“先忧后乐”的见解,自励励人,和一般的写景记事的文章大不相同,所以称得起立意高远。这一点决定了《岳阳楼记》是千古不朽之作。
2.这篇文章的第二大优点是构思精妙,你能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这篇文章的目的虽然是述志兼励友,但并不简单化地、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是在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过程中自然而巧妙地、一步一步地使自己的意图明朗化,使包括滕子京在内的读者直读到结尾才真正了解作者意图,但同时已破作者的思想感情折服了、感动了。适应这一意图的需要,作者在第1段只记叙4句,却点出“谪”字,以贯串全文;在第2段写景只用22字,就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轻轻带过,而转入“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议沦;第3、4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在读者尚以为他在铺排描写洞庭景物的时候,就完成了对比描述迁客骚人“物悲则悲,物喜则喜”的任务(而“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宠辱偕忘”等语,又正中滕子京的心曲);最后以一段抒情性很强的议论,通过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表明理想抱负,提示全文主题,并以一个含蓄多致的感叹句作结。记叙、描写都紧紧围绕着议论,而抒情又附丽在记叙、描写、议论之上,浑然一体,称得起构思精妙。
3.这篇文章的第三个优点是语言优美,试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是准确精炼;其次是在散行句中适当运用了整齐的句法,如三字句、四字句、对偶句,还有叠字句,有些句子押了相同或相近的韵,使语言不仅生动、有气势,而且富于音乐美,读起来铿锵悦耳,节奏鲜明,又不板滞。
七.补充练习
本文教学不在课外做作业,补充练习实际是“巩固深化”。
1.对范仲淹的见解,人们大体有下面四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① “先忧后乐”就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甘愿先吃苦,后享乐,虽是古人,却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思想,比现在的共产党员还要先进。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受贬遭谗也不怨,实际是忠君思想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因而范仲淹最多不过是个开明的封追官僚。不看阶级本质,对他肯定过多,甚至让现代青年也学习他的“先忧后乐”的骗人说法,是不妥当的。
③作者的思想虽然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本文二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在当时有利于社会进步,对人民也有好处,在当前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价疽和教育意义。前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富而富”,就是证明。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唯心论、形而上学的主张,是不现实的。范仲淹自己就做不到,他的词里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证明。
答案:简言之,第一种意见以现代观念评价古人思想,不当。第二种意见太“左”,类似“文革”语言。第四种意见忽视了范仲淹把这种境界是做为追求的理想和努力实现的抱负的,他认为只有古仁人或许做到了,并没有说他自己已经完全做到,因而对范错怪和苛求。只有第三种意见是恰当的。
2.填空
《岳阳楼记》第1自然段简要地叙述了 和 ,是文章的 ;第二自然段先概括而形象地描写了 ,接着就以 转入议论,引起下文;第3、4自然段运用 手法,结合 写览物之悲,结合春景写 ,为上文的 提供论据,为下文的 作了衬托和铺垫;第5自然段是全文重点,也是本文的议论 ,作者以点睛之笔提出全文的 ,表明了自己的 和 ,同时也对老友委婉地进行了 和深情地提出了 。
答案:按顺序应填: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作记的缘由 总起(或开端) 岳阳楼之大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对比 秋景 览物之喜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中心 中心论点 生活理想 政治抱负 规劝(或劝勉) 希望
3.在前几册课本里,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核舟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从这三篇文章中,你体会到“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岳阳楼记》是否符合这个特点 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答案:“记”是一种记叙事物的文体。如《核舟记》是记静物,《小石潭记》是记景物,《桃花源记》是记叙一个境界和事件(虽然是虚构的境界和事件)。《岳阳楼记》只是开头记叙了一点事,中间记了一些景,但这事和这景都是为全文重点议论服务的,所以它名为“记”,实际却是一篇抒情性的议论文。这正显示出《岳阳楼记》的构思独特,与众不同,只求形式服从内容的表达,而不被死的模式束缚住,这也启发我们对于“记”这种形式的认识和运用,不可过于拘执。
4.对偶是把宇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或相反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有的是两个语句彼此相对,如:衔远山,吞长江;有的是语句内部成分自身相对,如:朝晖夕阴。极少数也有自身暂彼此都相对的。无论哪种,又都有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前者要求很严: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在实词中要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同类词性相对,甚至同一词性的词中也要求本来成对的词相对;宇音也要平仄相对,不许重字,等。后者要求则松些。
从课文中找出所有对偶句,并说明那些是严式对偶,哪些是宽式对偶。
答案:
自身对:迁客骚人 虎啸猿啼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以上严式)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樯倾楫摧 春和景明(以上宽式)
彼此对: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以上严式)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衔远山,吞长江 长畑一空,皓月千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上宽式)
自身彼此兼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宽式)
注:“集”字旧读仄声,本不应列为严式对偶,这里列为严式,是按现代音。“浩浩汤汤”不好拆开,以不视为自身对为宜。
5.下面灼诗句都是从滕子京刻在岳阳楼上的唐贤诗句中摘录出来的。请指出哪些是对偶句,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①鸟哭楚山外,猿啼湘水阴。 (张说)
②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同上)
③楚山晴霭碧,湘水暮流深。 (贾至)
④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同上)
⑤水光浮日出,霞彩映江飞。 (张均) ;
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⑦吴萣东南坼(chè,裂),乾坤日夜浮。 (杜甫)
⑧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李白)
⑨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韩愈)
⑩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白居易)
答案:第④⑧⑨不是对偶句,其余都是。理由略。
6.下面的句子都是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只要改动一个字,就成为严式对偶,请试试看。
①昔闻洞逛湖,今上岳阳楼.
②叠波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极浦春天草,高楼万里心。
④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心渡亦难。
⑤登上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来心头。
答案:①“湖”改为“水”;②“波”改为“浪”;③“春天”改为“三春”;④“心”改为“飞”;⑤“上”改为“临”⑥“来”改为“到”。以上答案是根据原句,但学生提出合乎要求的答案,也应承认正确,如⑥的“来”改为“上”之类。以资鼓励。
7.解释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并说明它们各相当于或相近于观代汉语的哪个词。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登所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③问之,则日:吾祖死于是……。
④然则北通巫峡……
⑤然则何时而乐耶?
⑥若夫淫雨霏霏……
⑦乃重修岳阳楼
(答案略,下同)
8.辨别下列词义
极 初狭极,才通人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 此乐何极
一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在洞庭一湖
国 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9..古文里的不少词,在现代熟语(特别是成语)中还经常出现。请指出下面加点的文言词同本单元课文中哪些相当。
物极必反 日薄西山 实事求是 超然物外 白璧无瑕
百废待举 浑然一体 不求仕进 退居林下 学海无涯
一望无际 集苑集枯 临阵脱逃 一国若狂 蔚为大观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哪些文句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排比和递进的修辞方法。
余幼时不喜读,父尝语我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诚哉斯言!幼不学,壮则难学矣;壮不学,老则难学矣。日力学,则日有所进;月力学,则月有所进;岁力学,则岁有所进;终生力学,则终生必有所进矣。不者,则必无成。”余对曰:“子路云:‘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然则为学者未必读书也。且赵括熟读其父兵书,与父论兵,父不能难,然军覆身死,为天下笑!”父怒曰:“恶,是何言哉,是何言哉!夫书者,知识宝库也。不读书则无知,无知则无志,无志则无能,无能则无成。赵括读书不知合变,岂读书之过耶?嗟夫!使孔孟不读书,亦不得为圣贤,而汝乃不喜读!若夫方仲永者,五岁能为诗,人以为通悟受之于天,然其父不使之读书从学,卒至泯然为众人,此汝之所知也。至若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诵读昼夜不息,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以为苦,遂慨然有‘先忧后乐’之大志,功在天下,此亦汝所知也。梁任公曰:‘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汝不读书好学,何得当此重任!”余久思乃悟,自语曰:“噫,微大人之言,吾几自误!请铭诸座右。”
辑者说明:以上9、10两题,在原设计中属于单元后面的“单元综合练习”,其中第10题的文言短文是张孝纯先生专为本单元学习编写。因与本课关系密切,这两题移于此处。
【参考资料】
1.关于縢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心情,见宋周辉的《清波杂志》: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滕子京守巴凌,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又范公偁《过庭录》云: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历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2.关于“越明年”,见蒋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l期)和俞祖平《<岳阳楼记>质疑二题》(《语文学习》1985年4期)。(共66张PPT)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学会辨
认古今异义的字;
2、学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
结合的写法;
3、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复习“记”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核舟记》等。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写作背景: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他其实没有去过岳阳),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建国后登临过岳阳楼的名人:
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胡耀邦
老 舍、叶剑英、许世友、赵紫阳
李 鹏、习仲勋、华国锋、江泽民
温家宝、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另外两大名楼:
山东烟台蓬莱阁
另外两大名楼:
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
洞庭湖风光
洞庭湖风光
洞庭湖风光
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谪守zhé 属予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雨yín
霏霏fēi 樯倾qiáng
楫摧jí 朝晖huī
岸芷zhǐ 汀兰tīng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越明年,政 通人和,百 废具 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 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 作文 以 记 之。
宋仁宗年号
降职,贬谪
做郡的长官
岳州
到
第二年
政事
顺利
和乐
荒废
同“俱”,全,都
兴办xīng
于是
扩大
岳阳楼
规模
在
同“嘱”,嘱托
我yú
写文章
来
记述
这件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越明年,政通人和,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兴。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把唐代和当今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一部分(1):
思考:
1.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贬放邓州(今河南邓县)。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2.这段文字前两句写了什么?第三句写了什么?第四句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重修的背景;第三句概括了重修时的盛况;第四句交待了写作缘由。
3.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 领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予观夫巴陵 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 备矣。
fú指示代词,那
优美
包含
吞吐
水流大而急
广阔
边际
日光
阴暗
景象
千变万化
这
就是
的
景象,风光
的
记述
完全,详尽
一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衔远山,吞长江,
洞庭湖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客 骚人,多 会 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
既然这样,那么
北面
巫峡: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之一。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
到,至
潇水
湘水
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大多
聚会
在
这里
观赏
景物
得无…乎:推测语气,可能…吧
然则北通巫峡,
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
南极潇湘,
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
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
多会于此,
大多在这里聚会,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第2段:
概括描绘洞庭湖的全景。
找出课文中一句总写概述岳阳楼的美景,并点明写景对象——洞庭湖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总写)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空 间 角 度
形容湖面上
的广阔浩渺
思考: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从时间角度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总写:巴陵胜状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若夫 霪雨 霏霏,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 倾 楫摧;薄暮 冥冥, 虎啸猿啼;
像那 fú
连绵的雨
雨繁密的样子
接连
放晴
阴冷的风
冲
隐藏
光辉
潜藏,隐没
形迹
通行
桅杆
倒下
船桨
折断
迫近
míng 昏暗的样子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 怀乡,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
忧 谗 畏 讥,满目 萧然,
担心人家谗言,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 极 而 悲者矣。
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这
就
离开
国都,京城
怀念
担心
谗言
惧怕
讥讽
萧条冷落的样子
感慨
到极点
表顺承
悲伤
至若 春 和 景 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 翔 集, 锦鳞 游泳;岸 芷 汀兰, 郁郁青青。
又如,至于
春风
和煦
日光
明媚
起,动
一片
极言其广
沙洲上的白鸥
飞翔
群鸟停息在树上
美丽的鱼
游来游去
tīng水边平地
香草的一种
形容香气很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而或 长烟 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 辱 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者矣。
有时
大片烟雾
完全
皎洁的月光
浮动
月影
圆形的玉
应和
哪有穷尽。极:穷尽
开阔
愉快
荣耀
屈辱
一起
持,执
对着
那
高兴得意的样子
闪耀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浮光跃金,
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
静影沉璧,
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
其喜洋洋者矣。
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所写景物
画面特征
登楼心理
第3段
第4段
霪雨 阴风
浊浪 日星
山岳 商旅
樯楫 虎猿
若夫
至若
阴冷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
春风 日光
波澜 湖光
天色 沙鸥
鱼儿 芷兰
月影 渔夫
白天
所见
夜晚
所见
晴明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
写景
抒情
悲
喜
第3、4段:
是两个并行而下的段落,画面一暗一明,感情一悲一喜,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物暗己悲
景明则喜
第二部分(2—4):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情。
嗟夫!予 尝 求古 仁人之心, 或 异 二者 之 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叹声,唉。嗟:感叹声。
夫:表语气,不译
曾经
探求
品德高尚的人
思想感情
或许
不同
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的
心理活动
为什么呢
因为
以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
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何哉?
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互文】
居 庙堂 之 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 亦忧,退亦忧。 然 则何时 而乐 耶?
身处
朝廷
定语后置的标志
就
他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这样
居庙堂之高
也
忧虑
处江湖之远
这样,“进亦忧,退亦忧”
那么,就
连词,相当于“才”
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那
一定
在……之前
表顺承
在……之后
吧
啊
如果没有
这种
归依
其必曰
那一定要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部分(5):
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
“嗟夫”一声长叹,转入议论,用一个设问句“予尝求……何哉?”领起分析。“异”是与前面“或喜或悲”的心情不同,实际上是对那两种思想的否定。那么,“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回答,说明古仁人胸襟的阔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正面回答,强调应以国事为重。
回顾: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 “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 “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 “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迁客骚人
古 仁 人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其喜洋洋
以己悲
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阔大情怀
回顾: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又用一设问句,使文章又推进一层。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之“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政治抱负
范仲淹的这句话,尽管包含了“忠君”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强调心怀天下,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斯人”,指“古仁人”,实际上也指滕子京,希望他成为这样的人。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第四部分(6):
交代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结构图示
岳阳楼记
一.写作缘由
背景:谪守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巴陵胜状
览物之情
⒈岳阳楼大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阴——悲
晴——喜
写景
抒情
三.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先…忧 后…乐(主旨)
议论
⒉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横无际涯,气象万千
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文章主题:
分析鉴赏
1.了解作者的基本构思和文章的特色
本文构思精巧。作者不写岳阳楼历史和重修经过,也不泛泛铺陈周围湖光山色,而是抓住不同的人对景物所产生的不同之情,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在一起,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2.本文在语言上骈散句交错使用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文有关成语:
政通人和 浩浩汤汤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百废具兴
先忧后乐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课文有关佳联: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岳阳楼记》同步训练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岸芷( ) 汀( )兰
浩浩汤汤( ) 宠辱偕( )忘
谪( )守 嗟( )夫
霪( )雨霏霏
二、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薄暮冥冥________
然则北通巫峡________
春和景明________
此镇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增其旧制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百废具兴________
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五、同样是傍晚的校园,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尽量用对偶句描写
你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________
你莫名其妙地被老师和同学误解: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迫近; 既然这样,那么……
日光; 景象
规模; 全
通“俱”,全;
三、1.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这样看来,入朝做官也担忧,退居江湖也担忧。
五、(略)
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能力测试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以下各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⑤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2.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而:环而攻之而不胜 感极而悲者矣
B.一: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
C.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
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4.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至少找出三个)
5.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
6.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7.“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8.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实际上已透露了全文的主旨。
( )
②第五段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忧君思想。
( )
③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 )
④第五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表露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 )
10.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
11.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设问 对偶 引用 反问
B.对比 排比 比喻 引用
C.反问 比喻 反复 排比
D.比喻 设问 引用 夸张
12.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探究能力测试
13.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字左右)
阅读下则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4.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义: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 义: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 义: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 义:________
15.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________
16.选文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做太守②规模③通“嘱”,嘱托④详尽⑤两种心情⑥(既然)这样,那么…… 2.D 3.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喜,以己悲。 4.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气象万千、一碧万顷 5.“若夫”、“至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叙事,大观,一悲一喜,对比,议论 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①√②×③√④√ 10.①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A 12.B 13.此题结合现在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一心为公”来谈,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理想,言之成理即可。 14.①d4n吃②zh6就,总是③j!供应④ch2n说别人坏话 15.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16.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立而心忧天下 17.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整理人: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