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绿,生命的色彩!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结合欣赏、品味文章语言,初步掌握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空白处(或笔记上)写批注。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学 会 读 书
第一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第二单元:品味、感悟、欣赏
第三单元:学学牛吃草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第五单元:借助注释学文言
第六单元:读书动笔
读书动笔:
就是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评论。
感知课文
1、用圈点符号从课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文眼)
2、你觉得文中哪两个词语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
绿 朱自清
寒翠桥
山中
补山亭
我
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奇异
醉人
梅雨潭绿的特征是、“醉人” “奇异” ,那么结合第三段文字讨论作者是通过那些手法,对这“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采用的手法:
比喻、对比、联想
拓展延伸 当堂练笔
比 喻
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对比
秦淮河的波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西湖的波
梅雨潭的绿
联 想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能明眸善睐
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
拓展延伸 当堂练笔
试结合第二段用圈点符号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关键字词和佳妙句,作简单批注,并试作交流。
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文章重要的(或用得佳的)字词,以及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或笔记上。
结 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绿》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揣摩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 学生对“绿”的象征意义的了解。
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背影》的学习体会。
多媒体教育手段。
预习设计 1、字音
盘踞( jù ) 薄( bó )阴 绺(liǔ ) 棱(léng )角
穹(qióng ) 尘滓( zǐ ) 皱缬( xié ) 掬( jū )
什刹( shí chà ) 挹(yì) 明眸( móu )善睐( lài )
2、思考:
A全文的文眼是什么?
B赏析描写梅雨潭的绿的语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
1、展示植物图片,说说你觉得绿色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2、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而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更是赋与了绿多姿的风采和别样的生命。 今天,我们来鉴赏学习他的散文名篇——《绿》。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绿》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当时我国文坛仍涌动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作者思想上仍洋溢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冲破封建樊篱、勇于探索进取的激情,因而文章写的清朗明快,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融入到对秋水描绘中。
2、 字音:
盘踞( jù ) 薄( bó )阴 绺(liǔ) 棱(léng)角 掬(jū)
穹(qióng ) 尘滓( zǐ )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挹(yì) 明眸(móu)善睐( lài )
3、 作为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有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你觉得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整体感知
1、 让作者感到惊诧的是——绿,梅雨潭的绿。那么梅雨潭什么样的绿让作者感到惊诧呢?
奇异、醉人
2、这样,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四、局部探究
1、 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的呢 ?
2、 学生发言
(1)把这醉人的绿比喻成“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像梅雨潭大小的平铺着的荷叶的绿是奇异的、醉人的。(修辞)
出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赏析,注意规范赏析。
(2)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赏析: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
明确: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作者把它和西湖这些名胜之地的绿相比较,这种写法是衬托。以美衬美,就更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奇异”,绿的“醉人”。
(3)联想与想象
上文对梅雨潭绿的描写调动了多种手段,写出了梅雨潭无与伦比的绿的美。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奇妙的联想和想象。下面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面的内容,思考:
作者生发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
a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
b想像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等特点,主要还是来突出绿的奇异和醉人。
(4)在作者眼里,绿,是少妇的裙幅,是最嫩的皮肤,是温润的碧玉,是婀娜多姿、明眸善睐的少女,更是一位十二三岁天真清纯的小姑娘,作者“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在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美丽的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作者送给她一个名字——“女儿绿”。在这个美丽纯洁的名字里,饱含作者最浓厚的真情。绿就象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
(5)第三段中,能体现出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的还有哪些地方?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梅雨潭的心情,侧面表现梅雨潭的绿的特点。
五、小结:
好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它有精彩优美的描写,更在于作者在精彩优美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散文,作者在对一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秋水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对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
听朗读,学生轻声跟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阅读《荷塘月色》片段,完成练习
七、作业
修改小练笔
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色笔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自由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的地方,并对其进行分析。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和梅雨潭的绿和相比,梅雨潭的绿更美。
想象和联想的区别:
联想: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 。
想象: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
介绍浙江绍兴有一种风俗,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便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可从词语入手。
复习本体与喻体。
对想象可进行模仿性练笔,加以巩固。
对绿的喜爱可拓展到全文。《绿》《囚绿记》检测及能力拓展
一、基础知识闯关
《绿》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倏( ) 皱缬( ) 挹( ) 掬( )
明moú( )善lài( ) 尘zǐ( ) qióng( )门
2.根据要求填空。
①《绿》作者是 ,字 ,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
②《绿》写于1924年,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昂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写出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 、 和 ,表现了作者 , 。
3.文章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为了表现梅雨潭的绿美到极处,作者还以北京 ,杭州 ,西湖波的“ ”,秦淮河的“ ”进行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淡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到好处。
4.课文的结尾与开头相比只多了“不禁”一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
5.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请分析下面的句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①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②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6.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绿》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同,记述了作者的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B.全文选择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写了梅雨潭、梅雨亭和梅雨潭。
C.文章开篇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梅雨瀑,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D.作者称“绿”为“你”,是把“绿”拟人化,这样更便于抒发强烈的热爱之情。
《囚绿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瞥见( ) 涸辙( )( ) 婆娑(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
葱茏 俯瞰 骄弱 直接了当 揠苗助长
漫游 迁徒 淅沥 急不暇择 如获致宝
错别字
订 正
3.本文借赞美常春藤“ ”的精神,颂扬 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这种写法是 ,是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
4. 我们赏绿、囚绿当然还造绿,绿以自己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也以各自的喜好去品味它、培育它。“绿”的色彩是丰富的,“绿”的联想是多姿的……我们还曾学过写绿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1) (2)
现在,“绿”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请你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一直提倡写一种真实反映生活,真实展现人性,折射社会现象的作文,即 “绿色”作文。解释:
二、重点语段精读
(一)阅读课文《绿》的第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第一句中的“招引”和“追捉”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如何?
2.这段文字中,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怎样?作者运用多种感觉写出了梅雨潭之绿的哪些特征?
3.仿照划线部分的语句,自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可以写一条小河,一根垂柳,一片小草……
4.作者为什么为“绿”取名为“女儿绿”,人们对此有多种看法。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揣摩,你的理解是什么?
(二)阅读《囚绿记》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真的了解绿吗?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4.这几段文字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5.结合全文内容来看,作者赞美常春藤的绿与《绿》一文中朱自清赞美梅雨潭的绿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课外拓展阅读
书房花木深
冯骥才
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淘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以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像,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这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
(节选自2007年第12期《读者》)
1.“我”本来是想把这间木屋作为新辟的书房,但坐在那里却写不出东西,你帮作者解释一下原因。
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的含义。
4.作者对待花草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此得到的收获是什么?陆蠡 “囚绿”的结果是什么?
四、习作水平展示
绿是生命的色彩。生活中一定有令我们留恋的那一片绿,请你用优美的语言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将那画面描绘出来,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一、《绿》1.shū xié yì jū 眸 睐 滓 穹2. ①朱自清 佩弦 《背影》②醉人 奇异 似近似远 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3. 什刹海绿杨的“淡” 虎跑寺“绿壁”的“浓” 明 暗4.“不禁”是“禁不住”的意思,这里是说被“绿”陶醉,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了。突出了梅雨潭“绿”的可爱和作者对“绿”的热爱。5.①描绘出了潭水静态的美,使作者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②形容了潭水的动态美,写出了梅雨潭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6.A
《囚绿记》
1.piē hé zhé suō
2.
错别字 骄 接 徒 致
订正 娇 截 徙 至
3. 永不屈服于黑暗 忠贞不屈 借物抒情4.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处处以“真”为纲的作文
二、(一)1.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2.总的感受是:醉人,其一,似近似远。梅雨潭之绿的特征是:清亮、鲜嫩、柔软、纯净。3.提示:至少写三句,组成排比,还要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4.作者顺着前文“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比喻写来,便要把眼前的“绿”称为“女儿绿”。
(二)1.写“我”享受房间的绿色。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格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并不能真的了解绿。3.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人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4.示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5.《囚绿记》中作者借常春藤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绿》赞美梅雨潭的绿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拓展
1.因为作者到了那里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被大自然的美所陶醉,因此无心写作。2.动词的运用,如“蹿”字写出了绿萝旺盛的生命力。拟人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表现了“我”的喜爱之情。3.提示:根据朋友的话来回答。意思接近即可。4.收获是“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陆蠡出于对绿的喜爱,想把它们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所以才“囚绿”,但结果是“绿”总是想出去,而且长势越来越糟糕。
四、作文训练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