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4:28:19

文档简介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勤劳的中国农民并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能够改善悲惨的命运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感受旧中国的民情国运。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情况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1.检查预习的情况。
埠(bù)头 占(zhān)卜 (bǔ) 作梗(gěng) 粜(tiào)米 斛(hú)子 廒(áo)间 鄙夷不屑(xiè) 褡(dā)裢 (liàn) 小囝(nān) 沽(gū) 拗(niù)不过 呷(xiā) 写(xiè)意 沓(tà) 髭(zī)
2.整体感知。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3.划分层次。
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一层(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
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四、品味赏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小说主要叙述了旧社会江南吴地农民在“丰收”以后的什么故事(丰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请概括成三个画面。
明确:米行粜米----街头购物----船头发泄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
2.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4.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画出了苏南小镇的风情画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明确: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了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社会环境:本文主要是从对话中侧面交代的。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老板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了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找到粜米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
明确:
(1)洋米、洋面的冲击。
(2)向局子捐钱。
(3)向田主交纳地租。
(4)商人压低米价,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民的“丰收成灾”。
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五、布置作业
安排学生编排课本剧,分好角色,改写台词。
第二课时
一、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通过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
(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也要作好评价。)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
二、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三、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学生读课文,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四、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叶圣陶为笔名。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有《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1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2.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大米产区失去了销售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一般吃的是安南米、美国面粉、澳洲面粉,等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情况。
3.万盛米行
万盛米行的原型据闻是镇南端殷家祠堂南的万盛恒米行。始创于民国初,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是“前店后场”的格式,店前的河埠头,就是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到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现在的万盛米行。位于南市下塘街南面,门面为三开间朝西店铺,面对河埠。店铺设有售粮高柜,店铺后则是宽敞的石板大院,两廊陈列有稻作农具、加工谷米的各式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的风貌,成为一处具有水乡生活特色景观。
4.文坛上的多面手——叶圣陶
在新文学运动中,叶圣陶是我国的早期新诗人、新型童话的奠基者,第一批创作了话剧与歌剧的剧作家,是散文家与小说家。他是文坛上的一位多面手。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寓居虹口时期,正是作品质量登上高峰的时期。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诞生于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当时这份杂志的实际编辑人是周予同,主张要有连载小说。据叶老后来回忆说:“因我有点教育界的经历、感受,于是答应下来,被逼上马。大约七八天写一个段落,以‘教育文艺’名目,连载12期。从1928年1月动手,11月15日作毕。”他在《作者自记》中说:“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不敢存在着玩弄的心思。”因而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这十余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在《倪焕之》出版以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名为长篇,实为中篇的新作品,在读者中影响不大。《倪焕之》问世以后,我国现代文坛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当时有人说,这部小说“可作‘五四’前后至最近十余年来的思想史读”。茅盾则称誉这部作品做的是“扛鼎的工作”。解放前,《倪焕之》单行本曾经再版过12次,解放后又印行多次。
在这段期间,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夜》发表于1927年10月《小说月报》,是当时反映“四·一二”事变的第一篇文艺作品。《多收了三五斗》于1933年7月登载于《文学》创刊号。半个世纪来,它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小说选用了丰收成灾的现实生活题材,从中掘出深含的思想。他曾经说:“我想写的是那些‘戴旧毡帽的农民’的群像,……当时的农民曾经陷入那样的绝境。”这篇短篇后来被鲁迅与茅盾编入中国现代作家短篇小说集《草鞋脚》(该书由伊罗生译成英文,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还有散文集《未厌居习作》。郁达夫曾经说过:“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的作品最为适当。”阿英认为,“叶圣陶的散文,真不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
5.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记叶圣陶先生(孙琴安)
  叶圣陶先生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早在1921年1月1日,他就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叶老在文学中涉及的面很广,早年喜读外国小说,写过一些新诗,为早期新诗集《雪朝》中的作者之一;后来才致力于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有短篇小说《隔膜》、《火灾》、《线下》、《城中》等,散文集《未厌居习作》、《脚步集》等。其中,短篇小说《隔膜》、《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已成了他的代表作。他的散文《苏州园林》则被收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中。
  叶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当过教员,著名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等都是他的学生。他在编《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杂志时,还曾提携过许多当时尚未知名的青年和学生。例如何为的第一篇文学作品《路》,便是通过叶老之手而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的。提起此事,何为至今仍感慨不已。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最初也是得到叶老的审阅和赏识才得以发表,从此戴望舒声誉鹊起,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成为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即使在建国以后,他仍不断提携和发现有成就的文学青年,如王愿坚的短篇小说《普通劳动者》,便是经过他的分析和评论,才为人们所认识并因此而闻名于世的。
  不仅如此,叶老还是我国新文学中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开拓了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园地。我们不提童话则已,如要提现代童话的发迹,便非得从他写起。
  叶老在文坛上的人品是公认的,郭风、臧克家等作家提到他,都带有尊敬的语气。他为人质朴诚恳,十分厚道,从不夸夸其谈,弄虚作假。朱自清与他相处共事多年,终于发现他是沉默的。然而他也有激愤的时候,如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无辜枪杀我国同胞,就燃起了他满腔的怒火,义愤填膺,令人感佩。
  笔者对叶老是钦佩已久的,10年前去他家拜访,当时他端坐窗前,当他的长子叶至善把我介绍给他说:“这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孙琴安,特来看您来了。”他立刻与我握手,连连说道:“谢谢!谢谢!”
  我知他是苏州人,却能说一口十分纯正的普通话,并无异地口音,也许是他多年从事教育、长期居住北京的缘故吧。那年他已90余岁,然头脑清楚,穿戴整洁,皮肤白晰,显然与儿孙辈的悉心照料有关。那时他家四代同堂,家庭气氛非常融洽,这是每一个踏进他家门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据臧克家先生告诉我,叶老的旧体诗也写得相当好,特别是朱自清去世后他所写的一首悼念词,尤其好。后来我特找来一读,果然情辞哀切,不同凡响。后来我又读他的书法作品,也是端庄凝重,自成一家。真所谓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6.比较阅读
“多收了三五斗”
钱雪泉
立冬刚过,秋意退尽,空气添了几分寒意。然而在江南水乡江苏吴县古镇甪直粮站的河埠头上,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
碧绿清澈的水面上,上百条粮船满载金灿灿的新谷,头东尾西齐整整靠在码头边。轮到上磅售粮的农民,哼着欢快的号子,汗流满面,来回忙碌。结账的窗口,一群围着等领现款,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谈笑声。在粮船上,已经连续6年获甪县文明单位的直粮管所主任老葛告诉记者,今年秋粮大丰收,比去年净增108万公斤。解放前直有八十多家米行,农民多受了三五斗,就压价剥削。现在国家重视粮食和粮农利益,今年秋粮收购价又从每担20.75元提高到26.8元,农民售粮积极性很高。庆丰村105只8吨的运输船都用来运粮,3天就入库28.13万公斤。老葛指着正在点粮款的农民又说:“甪县里对收粮工作抓得很紧,拨了专款,当天结,当天清。”
这时,旁边一条小船上一位中年农妇,操着浓重的江南吴语对记者说:“五奴(我)一家8亩责任田,今年产量蛮好。媛五(女儿)在丝织厂上班,日脚(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说话间,远处一条挂梢机船“突突”而来,男的把舵,女的手握竹蒿站立船头,正在寻觅空隙处歇船。
同样多收了三五斗,夕日叶圣陶先生笔下的“旧毡帽”朋友受尽敲诈欺凌。今天,在农民“酱赤”的脸上,不仅洋溢着丰收以后的欢乐,更流露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冀……(共22张PPT)
万 盛 米 行
万盛米行
万盛米行是苏州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米行规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
叶圣陶
走近作者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
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
刻主题的写法;
2、品味、欣赏小说的重点语段,感悟“丰
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
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学习目标
给加点的字注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斛子
廒间 褡裢 窠 沽 执拗
停泊 船舷 不屑 呷 嗤笑
tiào

xiè

zhān bǔ
gěng

áo
dā lian

niù
xiā

xián
chī
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生活更加悲惨。
1、小说主要叙述了旧社会江南小镇农民在“丰 收”以后的什么故事(丰收给农民带来了什
么)?请概括成三个画面。
2、作者展开故事情节时运用最“多”的描写方法 是什么?
第一部分(l一70),
第二部分(第7l段),
主要人物
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主要场所
主要活动
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旧毡帽朋友
米行
街头
船上
粜米
购物
议论
(对话)
(对话)
感悟民情,矛盾之多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文所摄制的“缩影”里给人鲜明印象的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多”字,比如农民粮食产量的多与所承受的税收的多矛盾,众多矛盾的多,为我们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请摘读你能有所发现的段落,再提炼出矛盾的“多”。
租债多、剥削多、压迫多、洋货多
失望多、节支多、发泄多、悲剧多
……
角色朗读 ,感受丰收
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用两个字概括。
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旧毡帽们:
米行先生:
对比
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挣扎:
34段的两个“同样地”和两个“白白的”
说明挣扎完全失败
不想粜出→摇到范墓去→哀求米行先生→又争现钱
丰收成灾,原因之多
1.洋米、洋面的冲击,非粜不可
2.向局子里捐钱
3.向田主交纳地租
4.米行“同行公议”,勾结压价
洋肥皂 洋火
洋油  洋布
洋镜  雪白毛巾
小囡帽 热水瓶……
最便宜的小洋囝囝
酒、肉
节支之多
计划之多
船上议论,愤恨之多
抗租
—— 抗债
—— 抢米
忠厚老实的农民发出反抗的呼声
主题思想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 、对农民的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课文写作,特色之多
1.鲜明的对比手法;
2.简洁的环境描写;
3.凝练的人物刻画。
米行粜米
街头购物
谷贱伤农
丰收成灾
社会环境黑暗






主题
情节
表现
原因
农民命运悲惨
船上议论
悯 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名著学习,感悟之多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丰 收
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
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旧毡帽”粜米回家后和家人的对话写一个小课本剧,然后和同学一起表演。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