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成功》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成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4:28:19

文档简介

成功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平易,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易懂的。但是从质疑角度来看,怎么解读文本?我是不欣赏这篇课文的,那么这节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 我又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怎么让学生学有所获?我想还是以交给学生质疑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
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值得掌握和借鉴的词语,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并能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生读课文,解决词语,划出相关句子,点评学生见解。)
三、交流互动
1、成功离不开天资、勤奋和机遇。(师边讲边写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那么,这三者中哪一样最重要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辨析,要注意适当肯定、鼓励他们做到言之无据。)
2、作者对天资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作者以对“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态度。
3、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明确:“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
4、作者对勤奋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作者列举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事例,还引用了名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和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证明他关于勤奋的观点。
5、作者对机遇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机遇因为“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现身说法来来证明。
6、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讨论明确:“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那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在偶然中孕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可以修改:“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等方面去考虑。
7、朗读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讨论明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对成功的渴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
作者引用并分析了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的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质疑交流
请同学们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材料三: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四: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五: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五、自主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关于成功的观点,构成成功的条件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好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六、反馈练习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 (成功) = X(艰苦劳动 +Y(正确方法 +Z(少说空话)
2、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3、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成功离不开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予适当评价)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
2、预习下一课(共28张PPT)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怎样证明
议论文的
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形式:什么是什么 应该+动词短语
要(能)或不要(不能)怎么样。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第一,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分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
第二,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议论文。
请说说下列文题分别以什么为题:
《多一些宽容》、《纪念白求恩》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成功》、《论美 》、《说勤》 。
一、找出论点
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
1、文题就是中心论点,
如《多一些宽容》
2、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如《说勤》;
4、层层论证,文末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如《纪念白求恩》
二、理解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证据。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类:
一类是用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事实和确凿的统计数字来充当,叫事实论据;
另一类是人们公认的道理、原理、定律、格言、谚语等,叫道理论据。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阅读议论文,不仅要弄清论据的类型,而且要弄清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看看论据证明了什么论点,两者是否一致。
三、分析论证方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主要
论证
方法
四、揣摩议论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的特点。
所谓“概括性”就是运用比较概括、抽象的词语 ,尤其是列举事实论据时,只需紧扣论点概述主要事实就行,无需详细描述。
所谓“严密性”是指议论语言周到,没有疏漏,无懈可击,如《多一些宽容》文末有这么一段:“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宽阔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即是针对观点,作补充论述,是论述全面而严密,无懈可击。
成 功
著名学者:季羡林
季老对成功的看法是什么?
知人论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生于山东,家境贫寒,在叔父的接济下,季羡林在济南读完了中学,中学毕业,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1930年初入清华大学,亲身沐浴郑振铎、陈寅恪等先贤的教诲,博览群书,攻读梵文,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大学毕业后,季羡林回济南中学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走上东方文学研究道路。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任北大教授,兼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浩劫,受游街批斗,历经磨难,但他随缘雅化,似乎超尘脱俗,利用看门、收发信件、吃饭、走路等空隙研读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并耗时十年将其译成汉语,8大册,9万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季羡林也因此享誉海内外。进入古稀之年后,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妨松”,潜心研究,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学术生命进入了黄金时期。
看了作者介绍,你认为他取得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言简意赅( ) 不期( )而来
期( )年 囊( )萤映雪
憔悴( ) 蓦( )然
晷( ) 烦琐( )
悬梁刺股 明白之至 家喻户晓
gāi


náng
qiáo cuì

guǐ
suō
注意下列字词
成 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
+


在勤奋上狠下功夫
(无能为力)
(自己把握)
(无能为力)
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的成功公式;
作者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作者对成功最后得出的观点。
成 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
+
在勤奋上狠下功夫
十年文革中
自命天才的人
大批天才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韩文公的话
王国维的话
季羡林自己的经历
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使用了什么论据?并举例。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立志)
(追求)
(获得)
(预期)
(勤奋)
(成功 )
——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豁然开朗,妙手得之
成 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
+
在勤奋上狠下功夫
十年文革中
自命天才的人
大批天才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韩文公的话
王国维的话
季羡林自己的经历
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使用了什么论据?并举例。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花的成功来自于什么?
执著、不懈的奋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你能为本文添加一个 道理论据吗?
你还能列举哪些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你还会用其他方法来证明论点吗?
中国数学的圆心—华罗庚
华罗庚幼时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进入高中后因家境困难而中途退学。 此后,他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此后他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成为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
梅兰芳学艺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阅读巩固 拓展提高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佛辍学,潜心软件开发,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世,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四: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经典品味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赞同作者的这一说法吗?如果不同意,请作修改或补充,并举事例证明。
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目的是什么?  
品读课文 探究讨论
赞同:人的天资是遗传的,所以我们自己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我们无法预料。
不赞同:人的天资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改变的,如梅兰芳、方仲永; 机遇是可以创造的,像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毅然放弃学业,开始编写电脑软件,从而造就了他现在的辉煌,使他成为现在的电脑天才。 机遇也是可以把握的。在机遇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努用知识和本领来充实自己,这样当机遇到来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让它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因为机遇只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 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对于成功所需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你认为成功还有哪些因素?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巩固 拓展提高
请积累关于成功的名言
及相关成语或故事。
季羡林是学者,他的文章集毕生治学的体会,自有过来人的一番甘苦,诚恳平实而很“耐读”,每一遍“反刍”都可能有新的发现,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
再次回顾全文,谈谈此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什么精神滋养。
阅读回味 盘点收获《成功》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给红色的字注音。(3分)
    浩劫(  )  日晷(  )  言简意赅(  ) 
    兀兀(  )  饶舌(  )  阑珊(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A、话不多,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
  B、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
  C、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
  D、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囊萤、映雪、悬梁、剌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B、小朋友矫揉造作的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C、晚上,我辗转反侧,高兴得睡不着觉。
  D、湖水平静,宽阔无垠,令人心旷神怡。
  4、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B、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C、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5、下面句子含有讽刺意味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B、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同一词。
  C、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D、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6、在“秋风一阵阵地吹来”的后面,接下去最顺当的一组句子是(  )(3分)
  A、树枝摇曳着,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B、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
  C、月光和树影一齐晃动起来 ,发出沙沙的响声,树枝摇曳着。
  D、月光和树影一齐晃动起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
  7、请写出三句有关勤奋的名言,并写明作者。(3分)
  二、阅读理解(18分)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8、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宋词原句。(3分)
  9、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他的体会,你能对这两句话作一些说明吗?(3分)
  10、“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
  11、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3分)
  12、王静安是谁?作者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3分)
  13、请概括以上文字的中心。(3分)
  参考答案
  1、jié  guǐ  gāi  wùwù  ráo  lán 
  2、言简意赅  错综复杂  家喻户晓  实事求是
  3、B  4、D  5、B 
  6、题目要求中的“顺当”就是连贯。因此,B项正确。
  7、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8、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9、作者说“无能为力”是说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说“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10、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11、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
  12、王国维  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
  13、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三、课文学习
  1、作者如何对“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中的“预期”进行说明?作者提出的成功的公式是什么?
  明确:作者借助词典,诠释“成功”,就成功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谈。“预期”不能不说,但是也无法多说,因为“无法界定”,所以有理由不去谈它。但是从作者从下文对“天赋”的分析来看,文章还是谈了“预期”的。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然是“小做”,就可以择其要点而不及其他。然后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就这一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2、作者如何看待“天资”的?
  明确:作者的态度是承认天资,不惟天资。特别提到“文革”中的“天才”闹剧,对自我标榜唯物主义却大行封建迷信之实的丑陋行为深恶痛绝。对当今一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说“我除了羡慕”“不敢赞同一词”,顺带讽刺。作者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这也就照应了“成功”内涵中“预期”的含义。
  3、作者认为“勤奋”在成功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也赞同。作者在分析勤奋的作用时,已经顺便提到天资与勤奋的关系,认为即使天资高,不勤奋也无用,说“事理至明,无须饶舌”,意思是,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公理,无须证明了。
  4、作者如何看待“机遇”在成功中的作用?
  明确:作者针对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为证,“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现在这个样子”。作者在说“成功”,但不以成功者自居,这样来阐述一个公式,更能显示出是一种基本规律。
  5、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明确: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这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铺垫出这条“成功之路”。然后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明这是公认的真理。
  6、作者引用王维的经典比喻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引用并分析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再次强化了中心论点。
中 考 解 析
  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取得伟大的成就,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①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②赫胥黎说得好:“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现代书画家齐白石90多岁后仍然每天挥笔作画,一天至少五幅。③他说:“不叫一日闲过。”有一天过生日,客人多,没有作画,他第二天又追画几张,以补“昨日的闲过”。科学家阿基米德一次正在研究数学,敌人冲进了城,他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做完。他没有逃走,而是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画圆圈,计算着深奥的数学题。当一个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④他向士兵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死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圆圈吧!”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的确切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共引用了四个人的话作论据,其中①②属________,③④属________。
  4.本文的论点和论据是否统一 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议论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论点的能力。本段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阐述的,因此第一句话是论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特殊含义的句子的理解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利用时间的人,时间给他的就多;不能利用时间的人,时间给他的就少。
  3.本题考查的是辨别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第①②句完全引用名人的话来阐述一个道理,因此是道理论据。③④句主要叙述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引用的人物对话,因此是事实论据。
  4.不统一。论点着眼于“持之以恒”,论据着眼于“珍惜时间”。文中的论据本来可以证明论点的,只是需将“珍惜时间”与“持之以恒”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
  5.讲道理 摆事实
课 外 拓 展
任人唯“长”
  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长与短共存,构成了人的本身。在用人问题上,用其所“长”,就会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其实,这跟木匠选择木材一样,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巨木高耸入天,几个人都难以合抱,即便有几尺朽烂,优秀的木匠也是不会弃它而去的。
  任人唯“长”的道理古今皆知。汉高祖刘邦可谓在用人所“长”上是个典范。张良通晓战略,足智多谋,善于___ ,(  )缺少带兵打仗的实践,被刘邦用作“智囊”,让其伴随左右;萧何善于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补给军粮,刘邦让其任相兼“后勤部长”;韩信善于统帅大军冲锋陷阵,攻必克,战必胜,刘邦封其为大将。从刘邦用人、成就帝业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举大事者必以人才为本,治国治军之道,务在举贤任能。当然,历史上也有忽视唯“长”善用而造成失误的事例。三国时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马谡精通兵书,向诸葛亮献计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致使诸葛亮取得了“七擒七纵”孟获,“南人不复反矣”的战果。可诸葛亮有时却未用其长而用其短,让这个智谋型的人才带兵打仗结果街亭失守。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也自知用人不当,才“自贬三级,以督厥咎”。
  古语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挂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作为领导干部( )要用有能力、有建树、群众推崇的人,(  )要善于使用有些过失但有一定特长的人,善于把他们放到最恰当的位置上,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各尽其才。用人就像一面旗帜,用人不当,不仅影响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还必然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用人之长;唯才是举,扬长避短,因能而授职。领导干部用人之要诀,不仅在于如何使用人才,更在于如何注意保护人才;不仅在于如何克服他的短处,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用人问题实质上是领导干部意志和水平的延伸,其作用是随着能力的提高和职权范围的扩大而成正比上升。在当前改革开放、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领导者,要善于知人,爱而知其恶,俗而知其善,用贤人、正人,远庸人、小人,心胸宽,头脑清。总之要有用人之明。
  1、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填在第2段的横线上。(  )
  A、运筹帷幄   B、思索问题   C、深谋远虑   D、集思广益
  2、与“精通兵书”的“兵”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不血刃   B、兵强马壮   C、纸上谈兵   D、短兵相接
  3、在第2段与第3段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本文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5、第1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第2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析其作用。
  7、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清指出并简析其作用。
  8、第2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其”字指代什么?
  10、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哪一个词有助于我们对论点的理解?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兵书”与“纸上谈兵”的“兵”都是指与军事或战争有关的,而A与D的“兵”是“武器”的意思,B的“兵”是军队的意思。)
  3.但 不仅 还
  4.点明中心论点
  5.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6.事实论证  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有力地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 对比论证 汉高祖善用人的例子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做对比(或诸葛亮用人方面成功与失败例子的对比)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能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给读者的印象更深。
  7.道理论证(其中“古语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引证法)说理透彻,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的论点 比喻论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的论点。
  8.转折或过渡 
  9.指代前句“要善于知人”中的“人”。
  10.最后一句起结论作用。“总之”这个词有助于我们对文章论点的理解。因为“总之”是“总而言之”的意思,一般用在段末或文末,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对前面的分析起总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