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4《小说家谈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4《小说家谈小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4:28:19

文档简介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小说《百合花》,能简述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2.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掌握作者的评论观点。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2.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说的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要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分析:第一,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第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小说《百合花》
1.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1)概述故事情节。
(2) 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后,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 ”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得到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评这篇小说时谈到的,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3.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1)小说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其说出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2)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课后思考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呼应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课后思考反馈
作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如借被子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支撑了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再如小通讯员衣服肩上撒开的—个口子,反复多次出现,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同时整篇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致,一环紧扣一环。最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2)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如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便是通过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远不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菊花做装饰点缀,见女同志坐在身边如同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没有说话就脸涨得像个关公,摸出两个馒头放在路边给我,为了救担架队员自己扑上手榴弹等一连串的细节加以表现的。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也是在“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之后“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等细节逐渐丰满起来。除了细节的描写,小说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
二、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茅盾的这篇评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第1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
第3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4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5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6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2.默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大段:
第1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2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3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3.指导学生以列表方式展示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严谨的布局。可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文章对小说《百合花》的主要评论观点是什么?
方法指导: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并且要注意,作者的观点不仅仅只有一处,要注意全面性。(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作者的两个观点,分别在文中的两个地方,找到相关语句后要进行概括。
(1)作者把这两者(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2)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
5.难点讨论。
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而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
三、课后思考
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一段欣赏的话。
【资料宝藏】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 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947年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 (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画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3.《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共37张PPT)
茅盾
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百合花 — 完美、纯洁,百年好合,顺利、心想事成、祝福 香水百合 — 纯洁、富贵、婚礼的祝福;
百合花(白色) — 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
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
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
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
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
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先生的名作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小说】: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散文】: 《白杨礼赞》、《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 《风景谈》等。 【关于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
表现战争题材的,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妇女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后,她的视野更宽广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柔中透出辛辣,热情中蕴涵冷峻。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
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
去反映时代本质。代表作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宽恕( ) 点缀( ) 害臊( )
撂( ) 木讷( ) 憨( )厚
挪( )步 讪( )笑
尴尬( ) 掂( )量
鹿砦( ) 颤( )动
虔( )诚 忸怩( )
跌宕( ) 执拗( )
shù
zhuì
sào
liào

hān
nuó
shàn
gān gà
diān
zhài
qián
niǔ ní
chàn
dàng
niù
我学小说
学法指导:如何阅读小说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1、初读课文,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刮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2.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线索人物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腼腆、纯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我眼中的新媳妇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腼腆、羞涩、拘谨;
热爱战士、心灵纯洁美好。
3、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4、说说小说中哪些细节使你难以忘怀?
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有这么几处: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纯洁,面临战斗豪不紧张、爱好自然等品性。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2)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
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
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对同志的关心、体贴;
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 大洞
  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请在文中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作用。
比如第四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1、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现了战士对和平的渴望与热爱。
比如:第48节的环境描写。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烘托人物害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攻会有巨大牺牲的痛惜和担忧之情。
比如:小说第50节对家乡中秋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请你谈谈这篇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百合花在文中象征了什么?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我学专家: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对《百合花》风格概括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文章的题目“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风格是清新、俊逸!
作品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
塑造服务?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茅盾在第三段中说“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在最后一段说“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这两处是不是前后矛盾?
不矛盾,前一处的“闲闲”是指自然巧妙,
不露痕迹,后一句的“闲笔”,是指与人物
主题无关的描写或叙述。
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
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3、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我”对小通讯员的感情,是否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明确:
1、生起气来;
2、发生了兴趣;
3、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
4、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请你思考]
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2、“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读了小说之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挑一处来说说给大家听听。
4、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突破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把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突破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尝试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颤( )动 ②点缀( ) ③忸怩( )( )
④踌躇( )( ) ⑤执拗( ) ⑥bào( )歉
⑦宽shù( ) ⑧尴尬( )( )
⑨qián( )诚 ⑩安xiáng ( )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___创作的《百合花》,这篇小说构思巧妙以_____________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_______________,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节描写?( )
A、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下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D、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5、《百合花》中,新媳妇给刚刚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肩上的破洞,呼应了前文找针找线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情节。请结合两处细节,分析课文细节描写中这样呼应的作用。
6、《百合花》中,前后两次对百合花作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茅盾先生评论《百合花》的文章中,第一节提到“长长的行列”,这指的是:
8、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自主检测]
阅读《百合花》一文的节选,完成第7~11个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是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3、写出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过程。
4、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5、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拓展视野]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 ”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 考上了你供吗 ”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 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 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 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丈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我的收获]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请你思考]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2、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例如: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
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4、对比手法富有诗意
[合作探究]
1、小通讯员的形象。随着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2、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尝试训练]
略。
2、茹志鹃 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 人物的美好心灵 护送(开端) 借被(发展) 通讯员献身与新媳妇献被(高潮)
3、突出小通讯员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热爱生活的品格。
4、B
5、前一处要缝补衣服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羞怯的通讯员衣服被撕破的关心何照顾,后一处新媳妇在明知通讯员已经牺牲的情况下仍然要帮他缝补衣服,这是新媳妇对通讯员挚爱深情的体现,是纯朴情感的自然流露。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思想情感的逐渐变化和内心的波澜,突出了小通讯员的感人形象。
6、对百合花的描写前后呼应,而且在结尾揭示了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即百合花象征纯洁、情感。课文这样处理,使作品的主题有了形象化的表达,形象生动又意蕴深刻,点题明旨。
7、略。 8、清新、俊逸;反映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
[自主检测]
1、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2、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她义无反顾地奉献出来,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深情。 3、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当她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4、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5、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剐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拓展视野]
1、只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分别写出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这样层层蓄势,来表现 “文”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5、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坚定信心,而复读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而知。 6、“文”是一个认定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