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5《诗人谈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备课资料合集【教案+课件+同步测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5《诗人谈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3 14:28:19

文档简介

《诗人谈诗》同步讲解与训练
学习目标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重点难点
1、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3、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 词语解释。
  【乍 然】:忽然;突然。
  【山 峦】:连绵的山。
  【眺 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笼 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 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 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 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5. 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 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lí  kǎn  shǔ  zhà  tiào   kuàng  luán  1ǒng  xián
  3. ①
  4. ①记叙 ②描写 ③议论
  5. ④
  6. 如: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里挑灯看剑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二、课文学习
  1. 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全文六般,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2. 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明确】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3. 对《一个深夜的记忆》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4.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5.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
  【明确】“月光流进门槛”是客观叙述。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是“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明确】这几句诗,需要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唯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6.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明确】《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7.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阅读理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二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三节,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举一例作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 “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2. 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3. 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4. 如:举出第一节的“流”,第二节的“仿佛”,第三节的“压”、“流”等词中的一例或其中的一节诗赏析即可。
 
思考练习
(一)
【甲】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 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 惜 爱 立
  2. 【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乙】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3. 开放性题目,不设统一答案。
(二)
乡  愁  余光中
  ①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乡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的落脚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四种特定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全诗共分四节,在结构上依靠什么来安排先后次序,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四节诗中,哪一节内容最让你感动,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是“浅显之作”,你对诗歌的“浅显”与“深奥”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 乡愁指的是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 全诗的落脚点是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3.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哀 恋国之思
  4. 依靠时空变化来安排结构,构成了层层推进的关系。
  5. 开放性题目,不设统一答案。
  6. 如:“浅显”与“深奥”是指诗的表现形式,如果缺少了深刻的思想,文字再深也只能是装腔作势。好的内容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易于读者接受。
典型例题
 1、南宁中考题
  1)下列标有红色字体字注音哪一项是完全正确的?请你把它选出来(   )
  A.俨然(yǎn)  渊博(yuān)  怠惰(tái)  惟妙惟肖(xiào)
  B.滑稽(jī)  热忱(chéng)  渺小(miǎo)  不计其数(shù)
  C.怒号(háo)  懦弱(nuò)   祈愿(qí)   随声附和(hé)
  D.诘责(jié)  炫耀(xuàn)  舆论(yú)   钦差大臣(chāi)
  2)下列用词造句哪一项有错误?请你把它选出来(   )
  A.酝酿:这次班会经过大家的充分酝酿,组织得非常好。
  B.拮据: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C.怂恿: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决定今年暑假去西藏旅游。
  D.精致:文具店里摆放着几个精致的笔盒,我很想买一个。
  2、贵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标红色字体的词“呆住”和“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教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像,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们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特定情况下(想帮老师又不便实说,却说自己要回家收谷),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话语,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请举一例说明,当时你是怎样应对,并收到好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D 【解析】A项中的“怠惰”的“怠”读“dài”;B项中“热忱”的“忱”读“chén”;C项中“随声附和”的“和”读“hè”。D项都正确。
  2)B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运用是否恰当。B项的“拮据”的意思是缺少钱,境况窘迫。这句话是要形容她在陌生人面前的拘谨、不自在,用“拮据”不合适,应改为“手足无措”。
  2、
  1)失望和遗憾之情  惊异和感动之情
  2)语言、心理描写
  3)刻画了一个敬业奉献、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并愿为学生作出自我牺牲的优秀教师形象
  4)班长可通过递眼神、打手势来暗示;也可借写纸条、与同学耳语来通知;还可让自己等在教室外召集陆续出来的同学
  5)示例:当你捧着一束盛开的鲜花到医院去看望一位患绝症的大姐姐时,你说:“你的病并无大碍,只要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久你就会完全康复,你也会像这束花一样鲜艳美丽。”大姐姐听到这鼓励性的话语,心情会好得多,对治病也会充满信心
  【解析】
  1)此题是体会意义相近的词在不同语境中对刻画人物心情的作用,因此务必结合语境。由于两词意义相近,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表现的心情也相近,其实不然。
  2)此题考查描写方面的知识,因而对于人物描写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
  3)要结合事件的前前后后,运用“叠加法”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思想品格。
  4)想像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这里的“现实”一是“突发事件”,二是生活经验。
  5)要设置“类似情况”,并要达到“出奇的好效果”,因此要说真实的、善意的谎言。(共34张PPT)
问题探究
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
诗歌的语言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说说下面词语的含义
深夜:
黎明:
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体情悟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语言特点
1.精练:
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准确:
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3.寄寓深刻: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
全文六段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评论结构


以动衬静

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深沉
宁静
赏析写法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2)见解独到、新颖
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见解独到、新颖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鉴赏现代诗歌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里香 (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看到未来
每当我从深夜醒来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群星的光辉 / 静静地洒满窗外。
每当我从晴空中辨认出朝阳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年轻的光芒 / 热情地为大地涂上了七色。
每当我从窗中看到火红的云霞 / 我似乎都会看到未来,
因为,那个时候,
成熟的太阳 / 又将为明天酝酿出满世界的华彩。
第一次,我错了
第一次玩涂色游戏 / 我涂了一只蓝色的马
妈妈看见后 / 说我错了 / 我委屈地认了错
第一次走进美术班 /我画了几朵三角形的花朵
辅导员发现后 /说我错了 / 我不情愿地认了错
第一次上语文课 / 我说了一句“松树很活泼”
老师批评我/ 说我错了 / 我不甘心地认了错
第一次与朋友谈星空 / 我说天上定有绿色的星
朋友听见后 / 说我错了 / 我不解地认了错
第一次问陌生人问题 / 他又说我错了
我糊涂地认了错 / 经历了N个第一次后----
我开始了独立生活 / 生活告诉了我对与错
生活赏识了我的执著 / 执著给我了无尽的快乐
学子
窗外 ——
月光洒满大地
窗内 ——
灯光格外清晰
墙上 ——
日子正在倒记
床上 ——
别人已然休息
水韵天堂
一束灰暗的光 / 折射出人世的沧桑
人在生活中漂泊 / 心在遗忘中流浪
记忆在年轮中寻找方向
总有一个梦想
将疲惫的心隐藏
去寻找传说中的水韵天堂
没有风雨的阻挡
一切任情感徜徉
天使说这里春风荡漾
天使说这里有明媚的阳光
天使爱说这是人间的天堂
何不在这臆想中醉一场
告别我那心灵的忧伤
我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就是“形”和“质”。诗的定义可以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这是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
--《美学散步》宗白华
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诗人谈诗 乡愁
教学设想:
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成习作;与同学有条理、有见解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学习《诗人谈诗》重在感悟赏析诗歌的方法途径,而《乡愁》则是理论的具体实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能选择角度评论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蕴涵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选择角度评论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想象补白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可通过以下途径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1.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再造想象
(1)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穿过必经之门去把握灵魂,再次发挥想象,将诗歌描绘成一幅统一而重放异彩的画面。
三、组织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一)、赏析写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评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堪称精华。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2)见解独到、新颖;)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思维提示:如果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曾卓进入了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温馨指津: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人云亦云,恐怕就不会有什么价值。)
(三)取长补短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4)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四、运用所学赏析《乡愁》
(一)朗读诗歌
1.让学生在欣赏后回答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整合信息。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让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4.让学生齐读诗歌。
(二)我当评论家
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想像联想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参考:
1.诗歌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感染力强。乡愁本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借助它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这四个意象运用得典型而贴切,联想丰富而合理。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母亲在家对儿子的惦念,母亲捧读儿子来信的情景,总之联想到母子天各一方彼此的思念。
2.诗句简练,用语明白但意味深长。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浅浅”一词的运用:“浅浅”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浅浅”意味着隔着的海峡再深也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浅浅”意味着造成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之间联系不上的不是这海峡,而是其他的原因;“浅浅的海峡”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3.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结构精巧。四个诗节句式完全一致,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而从内在情感的角度看,四个诗节之间又有着时间的推进和情感的加深的变化,即四个意象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概括了一代华夏儿女的经历,并使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相联系,思想爱国之情逐步升华,颇具牵动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写过去的三种乡愁衬托了“现在”的乡愁,使“现在”的乡愁(思乡爱国之情)更为突出。)
五、自主小结
六、反馈练习:
运用所学试赏析《乡愁四韵》
附:
《乡愁四韵》歌词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预习下一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