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3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2 08:37:15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新知导入
?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双目炯炯有神,面带微笑,望向不远处的建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
2.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原理的方法。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注意文章是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
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解不同的建筑
“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
阐明原理的方法。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或城市建筑写一
份调查报告。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
艺术的热爱之情。
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脊吻(

接榫
(
)
穹窿(
)
水榭
(
)
蒙古(

屋檩
(
)
额枋(

墁地


琉璃(


sǔn
qióng
lóng
xiè
měng
lǐn
fāng
màn
liú
li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清华大学教授,?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作者介绍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作者介绍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举行婚礼。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作者介绍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新知讲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请大家朗读课文,按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①标画出每段的重要信息,概括其特点。
②标识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和效果。
③小组内交流。
④小组间交流、讨论、补充,对重点含义进行探讨。
⑤小组代表展示,明确特征及其说明方法。
⑥教师及时给出评价。适当补充。
新知讲解
全文结构:
一、(1-2)中国建筑的影响(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二、(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四、
(18-20)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新知讲解
总体特征
(一)(二)
结构特征
(三)——(五)
装饰特征
(六)——(九)
新知讲解
第一组学习成果展示:
(一)立体构成: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
总体特征
主要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局:一个建筑群落,左右呈轴对称,主房
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作诠释
举例子
新知讲解







第二组学习成果展示:结构特征(三)——(五)
新知讲解
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梁架:立柱、横梁、枋、檩
墙壁、门窗
下定义、举例子
打比方、作比较
新知讲解
斗拱: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
拱”。
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加固两条横木接榫”,还具有装饰作用(木构、砖石)。
新知讲解
举折,举架:梁是多层的,
上层总比下层短,两层间
的矮柱总逐渐加高。这叫
做“举架”

作用:为了形成屋顶的斜
坡或曲面。
下定义
新知讲解
第三组学习成果展示:装饰特征(六)-(九)
外观、颜色、装饰等。
屋顶:“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壮丽的装饰性很早被利用。与其他
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
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骄傲。
作比较、引用
新知讲解
着色:朱红,彩绘。“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举例子、作比较
新知讲解
装饰: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
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举例子
新知讲解
用材: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举例子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总体
特征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说明顺序


整体
局部
课堂小结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合作探究
第四组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合作探究
第五组合作探究: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合作探究
第六组合作探究: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课堂检测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课堂检测
具体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拓展提高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课堂总结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
中国建筑的影响(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作业布置
?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
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
3.写出考察报告。
???
4.课堂交流。
???
参考课题
???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
4.飞檐的装饰美
???
5.青瓦·红墙·浮雕
???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双目炯炯有神,面带微笑,
望向不远处的建筑。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知识,作者关汉卿及《窦娥冤》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家在窦娥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注意文章是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解不同的建筑
“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原理的方法。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或城市建筑写一份调查报告。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脊吻(


接榫
(sǔn
)
穹窿(
qióng
lóng
)
水榭
(
xiè
)
蒙古(měng

屋檩
(lǐn
)
额枋(fāng

墁地
(màn

琉璃(liú
li

四、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举行婚礼。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像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五、新知讲解
1、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请大家朗读课文,按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①标画出每段的重要信息,概括其特点。
②标识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和效果。
③小组内交流。
④小组间交流、讨论、补充,对重点含义进行探讨。
⑤小组代表展示,明确特征及其说明方法。
⑥教师及时给出评价。适当补充。
2、全文结构梳理:
(1-2)中国建筑的影响(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8-20)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3、九大特征分别是:
(一)(二)总体特征,(三)——(五)结构特征装饰特征,(六)——(九)装饰特征。
4、学习成果展示环节:
第一组学习成果展示:
总体特征(一)(二)
立体构成: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说明方法:作诠释、举例子
第二组学习成果展示:结构特征(三)——(五)
①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梁架:立柱、横梁、枋、檩墙壁、门窗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②斗拱: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加固两条横木接榫”,还具有装饰作用(木构、砖石)。
③举折,举架:梁是多层的,上层总比下层短,两层间的矮柱总逐渐加高。这叫做“举架”

作用: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说明方法:下定义
第三组学习成果展示:装饰特征(六)-(九)外观、颜色、装饰等。
①屋顶:“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壮丽的装饰性很早被利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说明方法:作比较、引用
②着色:朱红,彩绘。“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③装饰: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说明方法:举例子
④用材: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说明方法:举例子
5、课堂小结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说明顺序,先介绍总体特征,介绍个别建筑构成、群体建筑构成。主写结构特征,次写装饰特征。结构特征从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方面介绍。装饰特征又从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方面介绍。作者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
六、合作探究
第四组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第五组合作探究: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第六组合作探究: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课堂练习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具体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
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八、拓展提高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九、课堂总结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十、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
中国建筑的影响(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
(3-1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7)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