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1 07: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数学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6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基于以上理念,本课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及算法。 此外,本课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由“双基”向“四基”的转变,在发展学生加法计算知识与掌握加法计算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课中注重挖掘加法计算背后的算理及算法,初步理解加法计算的本质。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在整个数的学习系统中存在比较主要的地位,它既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加法的连续,又是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不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在全部学习阶段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通过比较人教版和京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发现素材丰富,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都比较重视加法算法和算理的渗透,解决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全班共35人,能数出22+4的得数的人有20人,占全班的57.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学生已经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描述计算过程,对算理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加法计算的算法和算理,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辅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进位加法做好筹备。
教学方式与手段:采取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技术准备:小棒 计数器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并学会正确计算,掌握其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体会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培养“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意识,发展运算能力。
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加法解决问题,并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1.我会填
(1)3 个十是( )。 3 个 一是( )。
(2)4 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8 个一和 4 个十合起来是( )。
2.我会算
20+60= 20+6= 40+50= 4+50=
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突出几十加几十与几十加几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3月12日是植树节,小力和小齐两名学生分别承担了学校的两项重要的任务,小力负责印发本班通知单,小齐负责分发本班午餐。他们在完成重要任务的同时也发现了数学知识,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小力负责印发本班通知单,全班每人一张共发了42张,还剩5张,你知道小力原来复印了多少张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42+5。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发下去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原来的。结果是多少?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利用手中喜欢的学具小棒或计数器验证算式。
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预设1:用小棒点数的方法,43、44、45、46、47,或不利用小棒点数。
预设2:用小棒摆一摆,先摆42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将5根小棒加上42根中的2根小棒得到7根小棒,再和4捆小棒合起来是47根。
预设3:用计数器先在个位拨2颗珠子,再在十位拨4颗珠子,表示出42,再在个位上加上5颗珠子共是7颗珠子,与十位上的4颗珠子共同表示47。
预设4:算一算,先算2+5等于7,再计算40+7=47。
通过对比,发现总结
你们更欣赏哪种方法呢?
引导学生感受点数方法的麻烦,体会借助学具的便捷性。
利用小棒和计数器来计算42+5,有什么共同点呢?
追问:为什么用2和5相加?4和5相加行不行?为什么?
(因为2和5都表示几个一,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不能和几个十相加)
强调: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再和4个十合起来是4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体会算法多样化,可以借助直观的,如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不借助直观的,在头脑中思考。其实质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不同直观模型的对比,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初步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小齐负责分发本班午餐,他拿了一些午餐,负责发给全班44个人每人一份,还多了4份,你知道小齐原来拿了多少份午餐吗?
学生独立列算式解决,用小棒或用计数器完成。
引导学生列式并写出得数:44+4=48。
小组交流讨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用帮助小齐的形式继续强化加法计算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四)游戏活动,巩固新知
1.口算
2 3 + 3 = 5 + 2 3 =
2.拼一拼智慧花
每一个算式都有对应的得数朋友。找同学去讲台根据式子把对应的得数贴到对应的花瓣和叶子上。说说是怎么算的。
3.解决问题
小雨从图书馆里借走了6本连环画,还剩53本连环画,图书馆里原来有多少本连环画?
4.开锁游戏
? ???3 +2=36 ?3+5 = 59
5.评比中的数学知识
根据男女评比得到的五角星各数分别代替计数器上个位、十位上的珠子各数,看看最后的得数是几。
如得数是45,想象( )+( )=45。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呈现出来,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五)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课下,运用你灵活的头脑出几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题,也可以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考考你们周围的同学。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意在真正启动学生思维的活动情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4 2 + 5 = 4 7
40 2
7
个位和个位相加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写得数。 3 7 + 2 =??3?9????????? 7 + 7 1 = 7?8 6 6 + 3 = 6 9
2.两人一组,互相给对方出题,进行口算。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让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坐不住,需要教师不断地组织课堂纪律,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这节课通过创设游戏活动,如拼一拼智慧花、猜一猜蝴蝶背后藏着几等游戏贯穿课堂,把原来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富有趣味,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乐在其中。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验证得数,体会算法多样化,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总结,这样的课堂,不断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来,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利用学生刚经历过的植树活动引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其中,这样做极大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引导学生多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