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包括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难点是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本节课为下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了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生也接触了比例尺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比例尺已不再陌生,并能较容易的掌握本课内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接触过地图,对地图上的比例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资料,带来了方便。
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比例尺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尺的意义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换。??
理解并会应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比例尺各部分的名称。 能运用比例尺的意义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换。
五、教学方法
围绕以上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我采用了启发式、谈话、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看,同时我又以情景串教学法贯穿始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2.学法:我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2、学生的准备
七、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来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你们
淄博到青岛的距离大约是260千米,可是有一只蚂蚁只用了5秒钟就爬到了,这是为什么?
2、从淄博的实际距离那么长,为什么在地图上的距离这么短呢?
3、如果给你一段长长的距离,你能在你小小的练习本上表示出来吗?
4、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表示出1米长的线段
5、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表示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画法,像这些画在图上的距离我们叫它图上距离,1米就叫它实际距离。(边说边出示板贴)
2、你能用比表示出你所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并把它们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3、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答案。
4、像这样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出的这个最简整数比就是一幅图的比例尺。谁来说说什么是比例尺?
5、看1:100表示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1:100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还可以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还可以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同桌相互说说1:50,1:20的意义。
8、比例尺还可以这样表示:
9、如果给你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你会求比例尺吗?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2.4厘米 9.6米
1.8厘米 36米
1.2厘米 60千米
10、小组讨论:求比例尺应注意什么?
得出:(1)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做前项,实际距离做后项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再化简。
(3)比例尺不应带计量单位。
(三)走进生活,联系实际
1、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比例尺?
2、老师也搜集了生活中的比例尺(课件出示)
3、想这些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上的是缩小的比例尺。
4、生活中在绘制比较精细的零件图时,由于零件比较小,经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这样的是放大的比例尺。
5、请观察下面的几个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都是数值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
7、出示地图,说说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8、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互换的
9、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八、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