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21 14: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浦区 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初三化学试卷 2021.1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Cu-64 Ag-1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Zn B. Si C. N D. H
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氦气
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氧化镁 MgO2 B. 氯化锌 ZnCl3 C. 碳酸钾 K2CO3 D. 氧化铁 FeO
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花生油 B. 食盐 C. 淀粉 D. 冰块
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一个铁原子:Fe B. 二个氧分子:2O2
+3
C. 铵根:NH3 D. +3 价的铝元素: Al
852805368935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滴加液体 B. 取用固体 C. 取用液体 D. 加热液体
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SO2 B. H2O2 C. H2CO3 D. O2
依次属于单质、化合物的是
水、氢氧化钠 B. 金刚石、石灰石
C. 五氧化二磷、氮气 D. 石墨、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 B. CO C. H2 D. CO2
用打气筒可以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这是由于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的体积变小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最接近中性的是
A. 苹果汁:2.9~3.3 B. 葡萄汁:3.5~4.5
C. 鸡蛋清:7.0~7.9 D. 肥皂水:9.8~10.2
有关 H2O 的叙述正确的是
H2O 的摩尔质量是 18g B. 1molH2O 中含有约 1.806×1023 个原子
C. H2O 的物质的量是指H2O 的质量 D. H2O 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2:1
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降温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该反应的信息是
反应物的种类 B. 生成物的状态
C. 化学反应的快慢 D. 反应的条件
下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986155130175
①中水的质量可以由食盐的溶解度计算得出
447992513335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则 X 物质为
FeO B. Fe(OH)2 C. Fe3O4 D. FeSO4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模型正确的是
A.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B. 物质的分类
C. 空气的组成
D. 物质的组成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C. 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 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碳及含碳物质有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3413125143510X 可以是酒精
反应①中 C 一定是还原剂
反应②一定是化合反应
反应③一定是与稀盐酸反应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烧的小木条靠近气体,观察火焰
证明溶剂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相同条件下,将硝酸钾分别加入水和酒精中比较
判断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液体颜色
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986155108585
固体X 可能是 CaO B. 固体 X 可能是干冰
C. ②中生成了 CaCO3 D. Ca(OH)2 质量分数:②<③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4860925136525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a-b)g 氧气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氯元素质量始终不变
在 0~t2 时段,MnO2 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4572000393065探究 CO2 能否与 H2O 反应,装置如图所示。滴加浓盐酸,待试管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说法正确的是
锥形瓶中逸出的气体只含 CO2
试管中液体变红,证明CO2 能与水反应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欲达实验目的,可将浓盐酸改为稀硫酸
在光照条件下,AgNO3 可分解为 Ag、O2 和某种氮的氧化物 X。取一定质量的 AgNO3 固体充分光照, 测得生成Ag、O2、X 的质量分别为 21.6g、mg、9.2g。说法正确的是
AgNO3 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B. m=3.2
X 的化学式为NO2
生成物中Ag 与O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8 分)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填写下列空格。
①可供人呼吸的气体是 。
②自来水生产中的消毒剂是 。
③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④最常用的溶剂是 。
⑤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是因为具有 。
⑥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
人类离不开空气,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空气。
①空气属于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氧气(O2)和臭氧(O3)互为 。
紫外线
高空中两种物质可发生转化:2O3 ==== 3O2,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0.1mol
的 O3 中约含 个氧原子,质量是 g,它与 molO2 含氧量相当。
②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催化还原法是消除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新工艺,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98615589535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D. 反应后丁、戊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④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生石灰是否已变质(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NaCl、KNO3 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 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4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
36.3
36.4
37
38.4
39.8
①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②20℃时,称取 60g 硝酸钾固体加入到 100g 水中,用 (写出仪器名称)搅拌,充分溶解后得到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此溶液升温至 6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③从含有 84.5g 硝酸钾和 8g 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中不考虑各种损耗)
720090158115
操作 1 的名称 。
溶液 1、2、3 中关于溶质硝酸钾质量的大小关系 (用“1”、“2”、“3”表示)
固体 M 的成分及质量是 。
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40℃~60℃开始析出晶体
氯化钠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不饱和状态
上述方法不能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分离
若溶液 1 直接降温至 20℃,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不变
5158740323215U 型管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实验一: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如图状态时,U 型管内右侧气压 大气压(填“>”、“<”或“=”)。
③打开弹簧夹可看到的现象 。
④棉花的作用是 。
承载大理石 B. 吸附 C. 控制反应开始与结束 D. 便于液体流动
⑤与本实验装置工作原理相似的是 。
720090154305
实验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4937125175895资料: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 40℃、240℃。
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 80℃热水中(如右图所示)。
①升高左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红磷 。
②升高右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观察到白磷 。
5273040626110根据以上的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实验三:电解溶液C
①若X 溶液为稀H2SO4 溶液(H2SO4 不参与反应),写出水通电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石墨的作用是 ;b 端收集到的是 气体;检验 a 端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
②若X 溶液为饱和的食盐水,通电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电
2NaCl+2H2O === 2X+H2↑+Cl2↑,X 的化学式为 ;反应中Cl 元素由化合态变为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2 分)
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制取氧气。
实验一: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①仪器 x 的名称是 。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取用氯酸钾的仪器是 。
720090161290
④如图一所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水槽中导管口无气泡产生,可能的原因 。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最多可能有 4 处漏气
加热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氯酸钾分解的温度
导管未放入集气瓶中
试管底部没有均匀受热
⑤利用 C 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m”或“n”)端进入,理由是 。实验二:探究H2O2 的质量分数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如图二所示,分别用注射器加入不同浓度的 H2O2 溶液(见下表),使用传感器测烧瓶中 O2 的浓度(烧瓶内气压变化在完全范围),绘制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试验编号
H2O2 的质量分数(%)
H2O2 溶液的体积(mL)
对应曲线
I
3.4
10.0
a
II
2.4

b
III
1.7
10.0
c(待绘制)
①填写表中数据。
②从曲线 a、b 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③在图中画出曲线 c 的位置及趋势。
④计算实验 I 条件下H2O2 完全分解所得氧气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1.5-5.0%H2O2 溶液的密度为 1.0g/mL)
852805758825利用图 1 装置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 pH 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 2 和图 3。
①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仪器 A 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③图 2 中,说法错误的是 。
b 点所示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会变红色
c 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 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比 d 点多
一段时间后,溶液 pH 会变为 0
④图 3 中,V 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中和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⑤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 。
852805155575
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试剂均足量,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组合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一:利用A 装置制备 O2,并利用制得的O2 验证 B 中的黑色粉末是炭粉。
①连接 A、B、C,关闭 K1、打开 K2 及活塞,点燃酒精灯,观察到 ,说明 B 中的黑色粉末是炭粉;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二:X 气体可能是CO、CO2、CH4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CH4+4CuO === 4Cu+CO2+2H2O
实验步骤:
B 的玻璃管中盛放足量的 CuO 固体;
向A 中广口瓶内滴入 3.0gNaOH 浓溶液,左侧导管液封,关闭活塞;
按 A→D→B→E→C 的顺序连接装置,打开 K1、K2,通入 X 气体,排尽 B 中空气,加热 CuO 固体, 充分反应;
反应结束后,测得 A 中溶液的质量为 3.1g,B 中固体的质量减少了 0.48g,E 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了
0.18g。
①A 中左侧导管液封的原因是 。
②A 中溶液质量增加说明 X 气体中有 ,B 中观察的现象是 ,D 的作用是 ,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能否省略 C 装置并说明理由 。
④判断 X 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的依据是 。
a. B 中固体质量的变化 b. B 中的实验现象
c. C 中的实验现象 d. E 中固体质量的变化
⑤C 增加的质量为 g。
⑥本实验设计需完善的是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B
C
A
D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D
A
C
D
A
D
B
D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
22
23
24
25
AC
AD
C
D
BC
三、简答题
26. O2;Cl2;SO2;H2O;吸附性;增大
点燃
27.①混合物;同素异形体;化学;1.804×1023;4.8;0.15 ②2Mg+O2 === 2MgO ③BD
④取样,向其中加入足量水,固体未完全溶解,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生石灰已变质
28.①31.6g/100g 水 ②玻璃棒;饱和;37.5%
③过滤;1=2>3;硝酸钾 68.7g;BC
29.实验一: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③U 型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固液接触,产生大量气泡 ④AD ⑤C 实验二:①不燃烧 ②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通电
实验三:①2H2O === 2H2↑+O2↑;做电极;H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 a 端管口处,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②NaOH;游离态四、实验题
MnO2
30.实验一:①铁架台 ②2KClO3 === 2KCl+3O2↑ ③D ④AB ⑤m;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Δ
实验二:①10.0 ②H2O2 的质量分数越大,分解速率越快 ③略 ④0.05mol 31.①HCl+NaOH===NaCl+H2O ②HCl ③CD ④12;放热 ⑤BC
32.实验一:①B 中粉末逐渐减少,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实验二:①使 X 气体与NaOH 溶液充分接触 ②CO2;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干燥通过 A 装置后的气体,防止其干燥E 处水蒸气的检验与测量;CuSO4+5H2O===CuSO4·5H2O
③可以;通过 E 中固体质量增加可以判断X 气体中含有CH4,可以判断C 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通过
B、E 中固体质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出X 中是否含有 CO ④ad ⑤0.66g ⑥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