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周 次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者
课题 非攻
课 型 阅读 课 时 1 累计课时 1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读懂文章内容。
2、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3、体会非攻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读懂文章内容。
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启发点拨
一、复习回顾有关墨子的文学常识,导入本课 1、填空: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2、?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 , ,
, 。
第二题教师可做简要介绍。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②天志明鬼。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墨子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二、题解:
非攻:反对进攻的战争。墨子对防御性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落实文言知识。
检测:
1、字音: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2、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四、理清结构,理解文章的观点:
??1、在《兼爱》中墨子大多是从大到小,层层推进,那么在《非攻》中,还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找出《非攻》当中的“墨子式表达”,看看作者论述了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小到大,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
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五、学生齐读课文,小结:
1、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文章列举四种不义行为,程度由浅入深,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六、布置作业: 补充修正体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