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同步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3比热容同步练(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1-22 06:4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比热容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比热容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B.比热容与热量有关,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C.沙石的比热容是,它表示沙石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J
D.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比热容大的含的热量多
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B.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越多
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D.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吸收的热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质量均无关
3.下列城市中,年平均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珠海
B.乌鲁木齐
C.青岛
D.厦门
4.小明阅读了表格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干泥土


煤油

水银
砂石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比热容不同
C.升高相同的温度,铜块比铅块吸热多
D.可以用水循环来冷却汽车发动机
5.甲、乙两个杯子中装有质量相同,温度分别为50℃、70℃的水。若两杯水均降温20℃,在降温过程中(

A.甲杯水放出的热量较多
B.两杯水放出的热量相等
C.乙杯水放出的热量较多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2:1,比热容之比为3:2,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

A.2:1
B.1:2
C.9:2
D.2:9
二、非选择题
7.用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钟表等实验器材来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
(1)设计实验时,需要对变量进行控制,下列变量控制中错误的是_______。
A.两个烧杯的规格相同
B.两个电加热器的规格相同
C.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
D.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相同
(2)请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比热容大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8.“卡路里”简称“卡”,是热量的另一个单位,现在被广泛使用在营养计量中。“卡”是这样规定的:1卡等于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那么1卡等于_________焦耳。[已知c水=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C
5.B
6.A
二、非选择题
7.(1)C(2)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
甲液体的温度/℃
乙液体的温度/℃
(3)乙
8.4.2
第3节
比热容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用同样的加热器给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
B.乙液体的比热容大
C.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相等
D.无法通过这个图象判断哪种液体的比热容大
2.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放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

A.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
B.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
C.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
D.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
3.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2,质量之比是2:5,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5:4
B.4:5
C.5:3
D.3:4.
4.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初温相同,如果它们放出了相同的热量,那么它们的末温度(c铁>c铜)(

A.一样高
B.铜块高
C.铁块高
D.无法判定
5.金属块和液体的质量、比热容都不同,金属块的温度高于液体的温度。把金属块投入液体中足够长的时间后,两者间不再发生热传递(不计热量散失)。最后(

A.液体升高的温度一定等于金属块降低的温度
B.液体的温度一定低于金属块的温度
C.液体吸收的热量一定等于金属块放出的热量
D.液体的内能一定等于金属块的内能
6.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高于乙升高的温度。由此可知(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相等的甲液体放出的热量比乙液体放出的热量多
C.甲、乙两种液体相比较,乙液体更适合作冷却剂
D.甲物质的熔点高于乙物质的熔点
二、非选择题
7.小明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如下数据:
烧杯号
物质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加热时间t/min
1

300
20
30
12.3
2

150
20
30
6.2
3
煤油
300
20
30
6.1
4
煤油
300
20
25
3.1
(1)本实验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比较________来反映的。
(2)分析1、3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3)分析1、2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4)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选填“a”或“b”)。
8.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把质量为200g的铅块加热到98℃,再投入到80g的12℃的水中,混合后水的温度为18℃。若不计热损失,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铅的比热容。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C
解析:A、金属块和液体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说明温度相同,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由上可知,质量、比热容都不同的液体和金属温度变化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最终金属块和液体之间不再发生热传递,说明它们最后的温度相同,故B错误;C、不计热量散失情况下,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金属块放出的热量,故C正确;D、内能的大小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质量都有关,最后金属块和液体的温度相同,但质量、状态、物质种类都不同,所以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C。
6.C
解析:A、根据Q吸=cm△t,甲乙吸收热量相同,质量相等,△t甲>△t乙,所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故A错误。B、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根据Q放=cm△t,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相等,所以甲放出热量小于乙放出热量,故B错误。C、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说明乙的吸热本领强,用乙液体作冷却剂更合适,故C正确。D、比热容跟物质的熔点没有关系,根据比热容关系不能判熔点高低,故D错误。故选:C。
7.(1)加热时间(2)不同物质(3)质量(4)a
解析:(1)本实验利用“转换法”,将“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转化为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
(2)比较1、3号烧杯的实验记录知道,所用物质不同,但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加热时间不同,即吸收的热量不同。
(3)比较1、2号烧杯的实验记录知道,质量不同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4)由图象可知a图线,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更长,即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a图线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8.(1)水吸收的热量:
=4.2×103J/(kg·℃)×0.08kg×(18℃-12℃)=2.016×103J
(2)因为不计热损失,Q吸=Q放,由Q放=得铅的比热容:
=126J/(kg·℃)。
第3节
比热容
素养提升
一、实验探究题
1.比热容
探究准备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停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
需要测量的量
(1)用________测量水和食用油的质量,使质量相同。
(2)用________测量水和食用油的温度。
(3)用________测量加热时间。
实验方法:
(1)实验时,需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同,这是利用了________法。
(2)实验中,通过比较________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这是利用了________法。
探究装置
探究过程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________相同和________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用相同的加热器对水和食用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的________温度,记录各自所用的加热时间。
设计表格,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物质
质量
m/g
初温
to/℃
升高的温
度△t/℃
加热的时间
t/min

100
15
10
4
食用油
100
15
10
2
【实验结论】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即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________。
延伸思考
(1)实验中,为何采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和烧杯?
(2)实验中为什么用电加热器而不用酒精灯加热?
2.热量的计算
完成下列计算:
(1)1kg铝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
(2)1kg铝温度升高2℃,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
(3)3kg铝温度升高2℃,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
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1)物质升温吸热的多少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
(2)若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t表示初温,t0表示末温,则物体吸热Q吸=________,同理物体放热Q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表达式是Q=________。吸热时△t=________,放热时△t=________。
二、综合提升题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在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如表所示是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km/h)
0
10
20
30
40
风寒温度(℃)
5
3
1
-1
-3
(1)风会使人感觉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是加强了下列哪种散热方式________。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散失热量4.2×103J,如果人体没有产生相应的热量,则体温将下降________℃。[人体的比热容取4.2×103J/(kg·℃)]
(3)根据上表数据可知,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风寒温度为________,地面的水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结冰。
参考答案
1.
【探究准备】
(1)天平(2)温度计(3)停表
(1)质量;升高的温度;控制变量
(2)加热时间;转换
【探究过程】
质量;初温;相同
【实验结论】
不同;不同
【延伸思考】
(1)保证加热相同时间,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2)电加热器加热时稳定,而酒精灯会受到火焰大小的影响,不能保证在相同时间内放热相同。
2.(1)880(2)1760(3)5280
(1)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2)cm(t-to);cm(to-t)(3)cm△t;t-to;to-t
3.(1)C(2)2(3)-2℃;不会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能从材料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通过本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1)风加速了人体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对流,故是加强了对流这种散热方式。故选C。
(2)由Q放=cm△t可知,降低的温度:。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风速每增加10km/h,温度会降低2℃,则风速每增加5km/h,温度会降低1℃,故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风寒温度为-2℃,但地表温度高,地面的水不会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