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机械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物理》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机械运动》的内容,该节需1课时,即本课时。本节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下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相关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描述运动?为什么要选取参照物?怎样选取参照物?”这都是学生以前未考虑过的问题。因此,本节课重视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开展教学。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讨论,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选取不同参照物,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现象、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模拟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并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飞机加油”的模拟活动,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通过阅读“STS”材料,了解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懂得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资源
1、自制视频
2、小游戏道具:水杯、水
3、教学课件:PPT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等三个内容。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实验、讨论、归纳的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从而归纳得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巩固练习和角色模拟小游戏,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最后,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是否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一: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一:出示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视频的细节,归纳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判断的依据,从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该环节教师应注重点拨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归纳结论,突出参照物概念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方法二:在巩固练习中,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运动的描述,找出相应的参照物,知道参照物就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方法三:开展角色模拟小游戏,学生在游戏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他人的表演,发现可以将自己当做参照物,对他人是否运动进行判断,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一: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研究同一物体,当选择不同参照物时,其描述结果通常是不同的。学生需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到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就可能不同,体会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突破该难点。方法二:通过视频观察地铁和电梯中的人的运动情况,接着思考“是否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学生已经可以借助已学的知识,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思考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渗透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学生实验、实例分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视频1
通过自制视频,展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运动相关的场景,导入新课。
活动Ⅰ:观察分析
通过观察视频的细节,判断事物的运动情况,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
活动Ⅱ:观察分析
通过观察视频地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分析得出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另一个物体,建立参照物概念。
活动Ⅲ
学生按照要求举出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活动Ⅳ:学生实验
用课本和笔完成实验。
活动Ⅳ:巩固练习
根据图片和文字描述判断选谁做参照物。
活动Ⅴ:角色模拟
两人合作,模拟空中加油过程,注重细节观察和方法调整,得出实现相对静止的方法。
活动Ⅵ:课堂小结
学生对本节已学知识进行小结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视频1:日常生活校园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场景。
出示课题:机械运动
探究新知
机械运动、参照物
活动1:播放视屏
问题:1、注意观察视频里那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2、你怎么知道……是运动的呢?
3、从它们的位置的改变来判断,那么……的位置变了吗?
活动2:播放视频(地铁1)
问题:你觉得这列地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你的理由。
播放视频(地铁2)
问题:你觉得这列地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你的理由。
车的位置相对于车窗外的灯的位置变化了吗?
所以说,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时,需要一个作为标准的物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其中一个物体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另一个物体是我们选择的标准,叫做参照物。(板书)
回过头,刚才看体育课视频时,大家描述的运动和静止并没有指出参照物,那么你们到底以谁作为参照物了呢?同学和篮球运动了,以谁作为参照物?我们通常以那些静止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篮球架静止又是以谁作为参照物呢?因为它们之间位置没有变化。
活动3:举出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3:播放电梯视频
问题:观察视频中的刘老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同一个刘老师,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实践活动。
把课本平放在桌面上,课本上放一支笔,推动课本,使它在桌面上缓缓移动,分析课本和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分别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
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起观察课本、笔以及书桌,并把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结论: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
参照物的选择
问题:要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一个参照物非常重要。那么参照物如何选择呢?
看来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问题:观察一下,讲台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运动也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知识应用
活动4:巩固练习
活动5:角色模拟小游戏
(1)学生观察课本P55页
图3-1-5
并讨论
知道歼击机相对于加油机静止的情况下,才能在空中加油。
(2)教师阐述游戏规则
剧本: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歼击机”手拿空杯,一人扮演“加油机”手
拿装了水的杯子,模拟空中加油过程。
(3)组内讨论,选派两人一组进行模拟,其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
(4)交流、小结
结论:要实现相对静止,两个同学的运动方向要相同,运动快慢也要相同。
课堂小结
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作业布置
课本P57
思考与练习1、4、5
《学习活动卡》P43
(2)(3)
八、板书设计
§3.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运动的物体B(假定不动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教学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物理》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机械运动》的内容,本节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下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相关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就是他们的原认知。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对最简单平常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生成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他们对新奇的物理现象感兴趣,希望在课堂上看到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并有动手做实验的欲望,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缺乏理性分析,忽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初中学生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简单的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所以在巩固环节开展角色模拟活动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表演的细节,鼓励学生对表演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联,并且能够应用新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飞机加油”的模拟活动,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通过阅读“STS”材料,了解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懂得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的内容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安排足够的探究时间,加强口头强调,注重板书提示来突出重点。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给予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时间,适当地进行点拨,开展应用活动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
教学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适当点拨,注重自主探究,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促进概念的生成和规律的总结,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法
皮亚杰和奥苏泊尔的研究都表明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并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采取观察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
通过组织对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会观察、会分析。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观察讨论,生成机械运动的概念。
2、观察讨论,归纳参照物的概念。
3、实验活动,探究规律,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阅读教材,了解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懂得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知识应用
1、完成思考与练习,巩固新知。
2、角色模拟活动,应用新知,发展思维。
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节新知进行小结。
2、进一步思考“是否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概念和结论按照生成的顺序进行罗列。
§3.1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运动的物体B(假定不动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