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摩擦力》说课
一、文本解读:
摩擦力是继弹力和重力后学生接触的第三个常见力,这节的学习能为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
二、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体验认识摩擦力、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应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了解静摩擦力。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达成本节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实验法。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并提供给学生
三、课堂流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举起手来》中老大娘倾倒豆子智斗鬼子的片段。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为什么片中鬼子会出现不断摔倒的现象?
[设计意图]:《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物理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片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易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二)新知探究: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1)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认识摩擦力:
引导学生用手在桌面拖动,自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演示刷子毛在摩擦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明确摩擦力的方向,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体验,了解到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获得对摩擦力的初步认识,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
(2)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测量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滑动摩擦力。
[设计意图]:《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而且此实验是后面探究实验的基础,这样的设计,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方法,还能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3)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选出几个因素进行探究。接下来各小组就某一因素制定探究计划并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共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过程、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估。
[设计意图]:“设计并进行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此实验,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联系实际、扩展应用,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得出增大与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意图]:《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意识。
(三)拓展延伸:
播放杂技“爬杆”视频,提出问题:什么力使得杂技演员不掉下来?认识静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和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板书设计
第3节
摩擦力
1、摩擦力
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对运动
作用效果:阻碍相对运动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增大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接触面彼此分开。
四、教后反思:
整堂课,我认为能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2、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由学生在实验中归纳出结论和规律,重视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较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