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京版四年级上3.2乘法运算定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北京版四年级上3.2乘法运算定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2 08: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1.在K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73+42=42+K
(25+49)+51=25+(K+K)
a+b=b+K
(a+b)+c=K+(K+K)
2.说一说:加法运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各是怎样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主题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观察,分组讨论。
师:你能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分组讨论。
(2)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教学例5。
课件出示例5题目: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知道的信息:①共有多少个小组;②每组的人数。
(2)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
板书:①4×25=100(人)②25×4=100(人)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发现规律,归纳定律。
师:通过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数相同,结果相同,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两个因数的位置互换了。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教师选择部分等式板书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你能模仿加法交换律,把你观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内交流。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生:用字母表示为a×b=b×a。
师: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a、b可以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4)乘法交换律在以前我们已经用到过它,什么时候用过呢?(验算乘法)
试一试:计算并且验算。
24×16     15×17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指名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
a: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5×5)×2
=125×2
=250(桶)   b: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相等的结论。
师板书:(25×5)×2=25×(5×2)
师:25、5、2这三个数相乘,虽然它们相乘的顺序不同,但结果一样,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乘,改变它们相乘的顺序,所得的结果仍然不变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观察比较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5)×1016×(5×10)
(125×80)×8125×(80×8)
(14×25)×414×(25×4)
学生计算比较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板书:
(a×b)×c=a×(b×c)
师:这里的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4.比较、概括、归纳。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交流概括。
加法(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乘)的规律,即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加法(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中,我直接从算式出发,让学生在观察、计算、反思中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觉简单明确,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探索教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带着热情去学习,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