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6:命题心机巧,不动摇——
创新题
///创新练·拓展新思维///
【典题1】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典题2】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在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避免枝蔓;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一、1.A “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2.C “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
3.①自信积极。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1.B A.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C.“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D.“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
2.C “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
3.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乐府《江南》,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每点1分,答出3点得4分)
4.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6分,每点2分)
PAGE关键点6:命题心机巧,不动摇——创新题
专家寄语: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主观题设计是以“情境”为载体的,高考中的新题型,其实是在设题“情境”上发生了变化。
(一)从整本书阅读角度设置“情境”类探究题目。
答题指导
下面的选文出自巴金的《家》,后面的题目虽涉及巴金对《家》这部书的评价,但在组织答案时,还是应当立足选文。
【典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家(节选)
巴 金
祖父(高老太爷)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致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敲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声音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吧。”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要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问题:
巴金在和读者谈到《家》时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结合具体的文体概念设置探究题目。(此类题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体现出的重要题型)
答题指导
题目“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中“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
这种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涉及的问题其实是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意图,本文通过“我”采访边防军人来讲述故事,不仅是叙述人,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不仅可以面向读者讲述,还可以参与到事件过程,可以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答案主要从故事情节、叙述人称、情感抒发的角度进行分析。
【典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魂
系
高
原
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国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姑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择爱人时条件太“苛刻”。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憨直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因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堪的女儿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延续到十八个月以后。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千米外的哨点送信。那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雪线泛着白炽的光芒。在翻越海拔4
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厘米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的河滩上。
纷纷扬扬的雪花骤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迹。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的军马也坠落崖下。警卫员绕道下山援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追悼会上,两名战士的骸骨被葬于烈士陵园。组织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而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的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有一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他在带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还有一个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遗体,拼命刨冰,几天的辛勤劳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他们没有创造岀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摁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问题: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20·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当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棣
花
之
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岸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绽放。
蓦然想起了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共56张PPT)
关键点6:命题心机巧,不动摇——创新题
专家寄语: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
主观题设计是以“情境”为载体的,高考中的新题型,其实是在
设题“情境”上发生了变化。
创新练·拓展新思维
(一)从整本书阅读角度设置“情境”类探究题目。
答题指导
下面的选文出自巴金的《家》,后面的题目虽涉及巴金对《家》这部书的评价,但在组织答案时,还是应当立足选文。
【典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家(节选)
巴 金
祖父(高老太爷)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
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
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
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
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
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
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
肃以致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
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
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
“见鬼”,却是“捉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
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
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
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
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
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
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
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
这里没有鬼!”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敲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
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
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声音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
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
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吧。”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
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
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
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
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
们是要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
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
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
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
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
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
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
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带着满面羞容扭
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问题:
巴金在和读者谈到《家》时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二)结合具体的文体概念设置探究题目。(此类题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体现出的重要题型)
答题指导
题目“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
要分析”中“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
这种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涉及的问题其实
是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意图,本文通过“我”采访边防军人来讲述故事,不仅是叙
述人,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不仅可以面向读者讲述,还可以参与到事件过程,
可以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答案主要从故事情节、叙述人称、情感抒发
的角度进行分析。
【典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魂
系
高
原
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
是全国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
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
没能挽住一个姑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择爱人时条件太
“苛刻”。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憨直坦露
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
人重要得多。因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
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
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
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
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远在西
边的西藏兵丈夫。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
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刘
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
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
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
痛苦不堪的女儿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小何专门给女儿
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刘干事从西藏
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
佛他是天外来客。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
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延续到十八个月以后。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
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
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
白骨。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千米外的哨点送信。那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雪线
泛着白炽的光芒。在翻越海拔4
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
五厘米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
冻死在三十多米的河滩上。
纷纷扬扬的雪花骤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迹。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
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
按叛属处理。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
着的军马也坠落崖下。警卫员绕道下山援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
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追悼会上,两名战士的骸骨被葬于烈士陵园。组织
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而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
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
的环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
的名字。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
在离界碑的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有一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
文体生活条件。他在带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
一块飞石当场砸死。还有一个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
掩埋的烈士遗体,拼命刨冰,几天的辛勤劳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他们没有创
造岀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然而他们是
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我们在雪山哨所生
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
防军人骄傲吗?”
他摁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问题: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在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避免枝蔓;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一、(2020·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
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
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
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
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
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
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
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
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
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
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
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
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
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
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
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
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
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
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
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
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
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
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
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当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
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
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
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
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
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
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
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
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
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
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
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
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
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
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
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A “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
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
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
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
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C “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自信积极。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文章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棣
花
之
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岸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
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
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
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
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
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
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
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
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
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
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
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
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
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
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
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
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
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
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
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
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
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
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
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
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
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绽放。
蓦然想起了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
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
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
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
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
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
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
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
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
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
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
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
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
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
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
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
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
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
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
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B A.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C.“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D.“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形
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
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
一般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
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C “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乐府《江南》,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每点1分,答出3点得4分)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