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儿》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8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g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带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孤guǎ(
) 装载(
) àn(
)然失色
(2)“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
)(1分)
A.疏忽 B.关系远 C.浅薄 D.分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2分)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2分)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本届世界气候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显示了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改善地球环境的决心和诚意。
B.三个学校的领导参加了这次教育工作会议。
C.看了《枣儿》后,小明感叹地说:“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D.“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们是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啊!
5.将下列四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它用扮演的方式,
,
。
,
,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
④这样的演出形式从南宋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
②为观众讲述一个文学化的戏剧故事
③通过戏剧人物音乐化的演唱和程式化的虚拟表演
④并且一直具有极强的市场魅力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6.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戏剧节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 )(2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7.下面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
B.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C.男孩 迷路了吧?(“迷路”喻指对过去生活的迷失、亲人的迷失。)
D.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8.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10.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1分)
(1)【明“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再搜集一句有关“孝”的名言。(4分)
本义:
;?
名言:
。?
(2)【感“孝”心】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2分)
孝亲敬老,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
;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 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
(3)【践“孝”行】活动中某同学写了一份倡导孝行的短文,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修改。(5分)
【甲】“百善孝为先”,孝是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能否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了宏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创造美好明天,我们要孝敬父母,文明有礼,学会感恩,使孝德之树深深扎根,文明之叶枝枝繁茂,【乙】处处绽放感恩之花!
①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修改为:
。?
③【乙】处画线句子与上句句式不一致,应调整为:
。?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精读下面的独幕剧,回答问题。(12分)
错?对?
(涵静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音乐逐渐响起,舞蹈演员在昏暗的四周跳舞,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最后,涵静在书桌前入睡了。灯光暗,舞蹈演员和涵静下。)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
李老师:(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
涵 静:(噤立)十六。
李老师:几年级?
涵 静:初三,老师,我……
李老师: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 静:(不语,扯衣角)
李老师: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考虑吧!
涵 静:我……
李老师:让你妈妈打个电话给我。(灯光暗,涵静和李老师隐于黑暗中,李下)(一束柔和的光由上而下铺在台中央的涵静身上,她蹲在地上,脸埋在手臂中。)
涵 静:(抬头)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涵静下)
(白天,办公室)
涵 静: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老师:你说什么?你疯了!
涵 静:我想我是对的。
李老师: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 静:他们反对,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涵静转身走下)
李老师:(望着涵静)唉……
1.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2分)
2.从涵静的内心独白你能看出什么?(2分)
3.可否删掉开篇的舞台提示?为什么?(4分)
4.读了这一独幕剧,结合自己初三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想。(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黄色塑料袋
陈梅燕
①年近了,落在山旮旯的张小七杂货铺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外出打工回来的人和本村留守的人都开始置办年货了。店铺老板张小七忙得不亦乐乎。他忙却不糊涂,谁来过谁没来,心里明镜似的。此刻他比往年更显心急。山里头那个每年都要来买几个黄色塑料袋的夏连心还没出现。
②没有人知道夏连心无论买什么都指定要黄色的塑料袋装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个皮肤黝黑,长得瘦瘦小小的娃儿有点奇怪。十岁的小姑娘夏连心是留守儿童,她还有个六岁的弟弟,一起跟着上了年纪的奶奶住在山上。奶奶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每次来买日用品,都是夏连心跑前跑后。张小七记得,四年前她第一次来,是她回来过年的父亲领着她认路来的。从此以后由她负责给家里买东西。她家住得偏僻,一来一回有六公里。从没听她叫过一次累或苦。张小七暗生怜惜,格外照顾。
③有次店里的黄色袋子刚好用完,来买盐的夏连心有着掩不住的失望,递给她一个红色的小塑料袋,她接都没有接,执拗地拎起一包盐就走了。从此之后,店里的黄色袋子,成了她的专供。其他的顾客,只给红色或是白色的袋子装东西。
④让张小七感到奇怪的是,每到年底来买东西的夏连心,除了按照往常用黄色的塑料袋装东西外,还会掏钱多买几个黄袋子。张小七的老婆有次实在忍不住问:“小姑娘,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用黄袋子呢?”小姑娘羞涩地笑了笑,红着脸,低声说了一句,可谁也没有听清楚。看她难为情的样子,张小七的老婆也不好意思再追问,只是当她的身影消失在蜿蜒的山路时,才和张小七说起这事。张小七也心有疑团,但觉得小姑娘这点特殊喜好无伤大雅,就对着他那个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的老婆说:“就你多事,可别吓着人家小姑娘了,都不算事儿,以后不许再问,她不想让人知道就算了。”老婆给了他一个白眼,没再吭声。
⑤夏连心没有让张小七失望。当她单薄的身影由远而近时,他手脚麻利地已经把一捆鞭炮、半斤砂糖、一斤饼干、一瓶酱油,还有8个苹果分别装在两个黄色的塑料袋里,又扯了几个新的黄色袋子放在里面。当夏连心进店时,张小七已熟练地报出价钱。她接过去仔细看了看,递过钱,满意地笑了。她每年都买这些东西。熟悉她的张小七问都不用问她就帮她办妥当了。当他把钱找还给她时,说:“那几个袋子我就不收钱了,送你。”夏连心的小脸瞬时红得像个苹果,从找回的钱里抽出一张一元人民币,放在桌上转身就跑了。
⑥夏连心的父亲在年廿八那天来张小七的店里买烟,张小七当着他的面夸他家姑娘懂事,乖巧。那个满脸沧桑的汉子有着掩不住的开心和得意,连声说谢谢。张小七的老婆见他高兴,就试探着问他:“你家娃儿可真懂事,长得又可爱,前几天老张送他几个黄袋子,她还执意要给回钱!只是不知她每年要那么多黄袋子干啥呢?”
⑦夏连心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顿了顿说:“咱家娃儿有心,那些黄袋子,都是留着给我用的,我每年过年回家,为了省点路费,和孩子妈一路风风雨雨,骑摩托车回来。手套不够挡风,容易湿,孩子怕我们的手脚和膝关节会被风吹坏,被雨淋到,就每年存着那些塑料袋给我们回来或返程的时候用。她说袋子脏了可以重新换一个,不用洗。她选黄色,是方便我们回到山脚的时候,站在山上的她能在一大片红红白白的车骑里辨认出我们,然后煲好汤,煮好饭,让我们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⑧夏连心的父亲接着说:“今年工厂送了俺油卡,让骑车回家的工人们能途中免费加油,还给俺配了雨衣、反光背心、护膝、矿泉水、八宝粥等,再不用挨饿受冻了!可我们不想辜负娃儿的心意,所以将近到家的时候,便会换上她为我们准备的黄袋子。娃儿高兴,我们也高兴!”
⑨张小七夫妇没想到,夏连心收集的小小的黄色塑料袋,竟是给父母挡风雨用的。双眼泛红的老板娘说:“夏兄弟,你放心,以后我会帮连心准备好黄色的袋子,不用她一个个地攒得那么辛苦。”夏连心的父亲连连摆手告辞说:“谢谢大姐的心意,厂里贴了通知,说以后的每年会为俺这些外出务工的工人买车票回家,再不用骑车回来,所以不需要袋子了。”
⑩张小七目送着夏连心的父亲跨出门外,心头百感交集,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老婆说:“都说娃儿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心里头的挂念啊!”
(有删改)
1.文章围绕“黄色塑料袋”讲述故事。请根据提示,从夏连心的角度概括相关情节。(4分)
(1)年近了,
。?
(2)有次,店里的黄色塑料袋用完了,夏连心执拗地不要红色塑料袋。
(3)
。?
(4)夏连心执意要给张小七黄色塑料袋的钱。
2.为什么夏连心每年买东西指定要黄色塑料袋?文章设置这个悬念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多次写到张小七老婆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角度进行分析。(4分)
4.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分)
都说娃儿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心里头的挂念啊!
三、微写作(5分)
假如有一天,课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都回来了,请想象一下他们四人重逢的情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儿》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8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g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带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孤guǎ(
) 装载(
) àn(
)然失色
(2)“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
)(1分)
A.疏忽 B.关系远 C.浅薄 D.分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2分)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2分)
【答案】(1)孤guǎ(寡)
装载(zài)
àn(黯)然失色
(2)C
(3)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
(4)引用
比喻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解析】A项,感叹号应改为问号。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解析】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本届世界气候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显示了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改善地球环境的决心和诚意。
B.三个学校的领导参加了这次教育工作会议。
C.看了《枣儿》后,小明感叹地说:“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D.“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们是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啊!
【解析】B项有歧义,“三个”是修饰“领导”还是“学校”,表意不明。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继承”,再“发扬”。D项不合逻辑,“空巢”老人需要得到子女的关爱,而不是得到父母的关爱。
5.将下列四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它用扮演的方式,
,
。
,
,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
④这样的演出形式从南宋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
②为观众讲述一个文学化的戏剧故事
③通过戏剧人物音乐化的演唱和程式化的虚拟表演
④并且一直具有极强的市场魅力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6.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戏剧节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 C )(2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的特点,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排除D;根据词性及词的结构特点分析,“不大地方”是偏正短语,与“寻常人物”相对,“生旦净丑、抑扬褒贬”都是并列短语,排除A、B。故选C。
7.下面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
B.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C.男孩 迷路了吧?(“迷路”喻指对过去生活的迷失、亲人的迷失。)
D.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解析】“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8.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2分)
A.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解析】D项,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围绕“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解析】B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故选B。
10.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1分)
(1)【明“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再搜集一句有关“孝”的名言。(4分)
本义: 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
名言: 示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2)【感“孝”心】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2分)
孝亲敬老,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 就像花儿美丽绽放回报雨露的滋养 ;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 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
(3)【践“孝”行】活动中某同学写了一份倡导孝行的短文,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修改。(5分)
【甲】“百善孝为先”,孝是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能否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了宏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创造美好明天,我们要孝敬父母,文明有礼,学会感恩,使孝德之树深深扎根,文明之叶枝枝繁茂,【乙】处处绽放感恩之花!
①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宏扬 ”,正确写法是“ 弘扬 ”。?
②【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修改为: 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乙】处画线句子与上句句式不一致,应调整为: 感恩之花处处绽放 。?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精读下面的独幕剧,回答问题。(12分)
错?对?
(涵静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音乐逐渐响起,舞蹈演员在昏暗的四周跳舞,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最后,涵静在书桌前入睡了。灯光暗,舞蹈演员和涵静下。)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
李老师:(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
涵 静:(噤立)十六。
李老师:几年级?
涵 静:初三,老师,我……
李老师: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 静:(不语,扯衣角)
李老师: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考虑吧!
涵 静:我……
李老师:让你妈妈打个电话给我。(灯光暗,涵静和李老师隐于黑暗中,李下)(一束柔和的光由上而下铺在台中央的涵静身上,她蹲在地上,脸埋在手臂中。)
涵 静:(抬头)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站起)为什么有初三?为什么有中考?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为什么?为什么?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涵静下)
(白天,办公室)
涵 静: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老师:你说什么?你疯了!
涵 静:我想我是对的。
李老师: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 静:他们反对,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涵静转身走下)
李老师:(望着涵静)唉……
1.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2分)
初三了仍坚持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李老师认为初三了还泡在写作上是大错特错的;涵静认为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并要证明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
2.从涵静的内心独白你能看出什么?(2分)
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困惑。
3.可否删掉开篇的舞台提示?为什么?(4分)
不行。因为此处描写得当,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涵静爱好写作,有写作天分。
4.读了这一独幕剧,结合自己初三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想。(4分)
(示例一)涵静的选择是对的。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来发展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才能成功。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示例二)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过硬的基础,不要谈什么写作。即使能写一点文字,也是昙花一现。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黄色塑料袋
陈梅燕
①年近了,落在山旮旯的张小七杂货铺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外出打工回来的人和本村留守的人都开始置办年货了。店铺老板张小七忙得不亦乐乎。他忙却不糊涂,谁来过谁没来,心里明镜似的。此刻他比往年更显心急。山里头那个每年都要来买几个黄色塑料袋的夏连心还没出现。
②没有人知道夏连心无论买什么都指定要黄色的塑料袋装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个皮肤黝黑,长得瘦瘦小小的娃儿有点奇怪。十岁的小姑娘夏连心是留守儿童,她还有个六岁的弟弟,一起跟着上了年纪的奶奶住在山上。奶奶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每次来买日用品,都是夏连心跑前跑后。张小七记得,四年前她第一次来,是她回来过年的父亲领着她认路来的。从此以后由她负责给家里买东西。她家住得偏僻,一来一回有六公里。从没听她叫过一次累或苦。张小七暗生怜惜,格外照顾。
③有次店里的黄色袋子刚好用完,来买盐的夏连心有着掩不住的失望,递给她一个红色的小塑料袋,她接都没有接,执拗地拎起一包盐就走了。从此之后,店里的黄色袋子,成了她的专供。其他的顾客,只给红色或是白色的袋子装东西。
④让张小七感到奇怪的是,每到年底来买东西的夏连心,除了按照往常用黄色的塑料袋装东西外,还会掏钱多买几个黄袋子。张小七的老婆有次实在忍不住问:“小姑娘,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用黄袋子呢?”小姑娘羞涩地笑了笑,红着脸,低声说了一句,可谁也没有听清楚。看她难为情的样子,张小七的老婆也不好意思再追问,只是当她的身影消失在蜿蜒的山路时,才和张小七说起这事。张小七也心有疑团,但觉得小姑娘这点特殊喜好无伤大雅,就对着他那个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的老婆说:“就你多事,可别吓着人家小姑娘了,都不算事儿,以后不许再问,她不想让人知道就算了。”老婆给了他一个白眼,没再吭声。
⑤夏连心没有让张小七失望。当她单薄的身影由远而近时,他手脚麻利地已经把一捆鞭炮、半斤砂糖、一斤饼干、一瓶酱油,还有8个苹果分别装在两个黄色的塑料袋里,又扯了几个新的黄色袋子放在里面。当夏连心进店时,张小七已熟练地报出价钱。她接过去仔细看了看,递过钱,满意地笑了。她每年都买这些东西。熟悉她的张小七问都不用问她就帮她办妥当了。当他把钱找还给她时,说:“那几个袋子我就不收钱了,送你。”夏连心的小脸瞬时红得像个苹果,从找回的钱里抽出一张一元人民币,放在桌上转身就跑了。
⑥夏连心的父亲在年廿八那天来张小七的店里买烟,张小七当着他的面夸他家姑娘懂事,乖巧。那个满脸沧桑的汉子有着掩不住的开心和得意,连声说谢谢。张小七的老婆见他高兴,就试探着问他:“你家娃儿可真懂事,长得又可爱,前几天老张送他几个黄袋子,她还执意要给回钱!只是不知她每年要那么多黄袋子干啥呢?”
⑦夏连心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顿了顿说:“咱家娃儿有心,那些黄袋子,都是留着给我用的,我每年过年回家,为了省点路费,和孩子妈一路风风雨雨,骑摩托车回来。手套不够挡风,容易湿,孩子怕我们的手脚和膝关节会被风吹坏,被雨淋到,就每年存着那些塑料袋给我们回来或返程的时候用。她说袋子脏了可以重新换一个,不用洗。她选黄色,是方便我们回到山脚的时候,站在山上的她能在一大片红红白白的车骑里辨认出我们,然后煲好汤,煮好饭,让我们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⑧夏连心的父亲接着说:“今年工厂送了俺油卡,让骑车回家的工人们能途中免费加油,还给俺配了雨衣、反光背心、护膝、矿泉水、八宝粥等,再不用挨饿受冻了!可我们不想辜负娃儿的心意,所以将近到家的时候,便会换上她为我们准备的黄袋子。娃儿高兴,我们也高兴!”
⑨张小七夫妇没想到,夏连心收集的小小的黄色塑料袋,竟是给父母挡风雨用的。双眼泛红的老板娘说:“夏兄弟,你放心,以后我会帮连心准备好黄色的袋子,不用她一个个地攒得那么辛苦。”夏连心的父亲连连摆手告辞说:“谢谢大姐的心意,厂里贴了通知,说以后的每年会为俺这些外出务工的工人买车票回家,再不用骑车回来,所以不需要袋子了。”
⑩张小七目送着夏连心的父亲跨出门外,心头百感交集,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老婆说:“都说娃儿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心里头的挂念啊!”
(有删改)
1.文章围绕“黄色塑料袋”讲述故事。请根据提示,从夏连心的角度概括相关情节。(4分)
(1)年近了, 山里头那个每年都要来买几个黄色塑料袋的夏连心还没出现(2分) 。?
(2)有次,店里的黄色塑料袋用完了,夏连心执拗地不要红色塑料袋。
(3) 夏连心解释为什么喜欢用黄袋子,可是谁也没有听清楚(2分) 。?
(4)夏连心执意要给张小七黄色塑料袋的钱。
2.为什么夏连心每年买东西指定要黄色塑料袋?文章设置这个悬念有什么作用?(6分)
用来为骑摩托车返乡过年的父母遮挡风雨,同时方便辨认父母,提前为父母备好热的饭菜。(每点1分,共2分)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夏连心的细心以及对父母的爱,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文章主题。(每点1分,共4分)
3.文章多次写到张小七老婆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角度进行分析。(4分)
用张小七老婆没听清楚夏连心买黄色塑料袋的回答,使故事再现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夏连心父亲的解疑情节做铺垫。(每点2分,共4分)
4.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分)
都说娃儿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心里头的挂念啊!
父母和孩子是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父母爱护子女,孩子也有一颗孝心,渴望尽自己所能去回报、孝顺父母。(围绕“父母和孩子心连心”的主题写即可,4分)
三、微写作(5分)
假如有一天,课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都回来了,请想象一下他们四人重逢的情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点我视频
(想象)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喊……数不清的枣儿,爹喊不来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不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新课导入
19
枣儿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走近作者
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
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
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
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
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给生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
蓦(
)然
掸(
)灰尘
hú
lún(
)
咀嚼(
)
翘(
)首远望
chóu
chú(
)
解释词语
喃喃自语: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开怀大笑:
蹑手蹑脚:
垂头丧气:
蓦然:
囫囵:
踌躇:
mò
dǎn
囫囵
jǔjué
qiáo
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形容很有滋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地大笑。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或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猛然。
完整,整个儿。
得意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抬起头来。
踌躇
翘首:
正音释词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剧情概要
要求尽量按照舞台提示中的表情来表演,
要有感情
(
老人
男孩
)
思考: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3.“童谣”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4.全剧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5.全剧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表演朗读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整体感知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
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
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
全剧的思想内容。
开场
经过
(主要有五件事)
闭幕
以“枣儿”为线索
童谣,引出话题
男孩捡枣吃枣
老人回忆儿子小时侯的事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
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童谣,与开头照应
结构梳理
全剧围绕着________展开情节,描写了
和________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______、男孩对
的深切亲情,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
和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他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枣儿
老人
男孩
儿子
父亲
老人
男孩
老人的儿子“枣儿”
男孩的父亲
随堂检测
第二课时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复述剧情
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分析形象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①枣树的由来。
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
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是老一辈农民
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
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人物分析小结
老
人
男孩
读片段,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老人的第一句台词中包含着对年轻岁月、年轻生命的珍爱和怀念,对时光匆匆的唏嘘感慨。第二句台词中“甜”的可能是自己,虽然自己对儿子满怀深情,但儿子还是把自己忽视、遗忘,心中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甜”的可能是故乡,虽然它曾经盛着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儿子还是把他给遗忘了,老人的心中有无限的遗憾。“甜”的可能是亲情,虽然它香甜,然而儿子繁忙的生活未必非常需要它,老人的心中有些许迷惘。
细读品味
读片段,揣摩男孩的心理: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老人
不骗我?
男孩
骗人是小狗。
老人
我们拉勾。
示例:在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男孩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懂事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老人对他的疼爱,也体会到了老人的寂寞,想安慰老人。这种类似于亲情的情感,慰藉了两颗苦苦等待的心。
读片段,体会“迷路”的深刻含义。
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示例:男孩认为枣儿叔叔迷路了,事实上,枣树好大,家乡好熟悉,叔叔是不可能迷路的,只是他忘了亲人、忘了家乡、忘了亲情和乡情,“迷路”喻指种情感的迷失,
人生的迷失。欣赏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是多么重要,得细细地咀嚼、品味。
1.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
“只要家里人天天喊,
他早晚会回来的。”
“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合作探究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
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本文的独特表达方式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
1.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重内容的世俗风气。
2.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3.男孩
迷路了吧?不会的。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4.老人
“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点我视频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常回家看看
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我们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希望你们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我们。
拓展延伸
《枣儿》全文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
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
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挚感情,反映了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
课堂小结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曹文轩《前方》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课下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法指导:
1.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通过观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关的影视作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剧情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与多幕剧对应。
它可以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剧情
(?https:?/??/?baike.?/?item?/?%E5%89%A7%E6%83%85"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受到严格
(?https:?/??/?baike.?/?item?/?%E4%B8%A5%E6%A0%BC?/?32729"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
(?https:?/??/?baike.?/?item?/?%E7%9F%9B%E7%9B%BE?/?6442"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
(?https:?/??/?baike.?/?item?/?%E5%B8%83%E6%99%AF?/?10994827"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
二、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列出老人与男孩交往的6个片段,分别列出小标题。
2.完成“思考探究”一、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蓦然(
)
咀嚼(
)
掸去(
)
囫囵(
)
踌chú(
)
xiàn(
)慕
肚dōu(
)
zhòu(
)巴巴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吞下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形容心事很重的样子。
(6)__________:猛然;不经心地。
3.文学常识填空。
《枣儿》是一个__________(体裁)小品,其作者是__________。本剧以“__________”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__________”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答案:2.(1)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2)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3)完整,整个儿的。(4)犹豫不决。
(5)心事重重
(6)蓦然
3.话剧
孙鸿
亲情
枣儿
4.整体感悟。
(1)“枣儿”在整篇文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全剧情节发展的 ,是人物对白的 ,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这篇课文运用象征的手法,“枣儿”象征着 ,也象征着 ,同时也是 和 的象征。?
(3)剧中的老人是一个 、 的长者形象,他既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男孩则是年幼的新一代形象,他 、 、 ,表现了儿童纯真的天性。?
答案:(1)线索 话题 (2)亲情故乡 传统生活 精神 家园 (3)满怀亲情 富有爱心 思念父亲 活泼可爱 好奇懂事
5.下列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中的“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一生劳作,富有爱心。
B.“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C.“枣儿”终身不离乡土,留守家园。
D.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寻新欢。
6.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D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明确: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
5.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枣树下,老人遇到捡枣儿的男孩。
第二部分(从“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到“老人仍在沉思”):故事的发展。写一老一少的交谈,老人回忆有关儿子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
第三部分(从“咱们学猫叫”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男孩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期盼。
第四部分(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结尾):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老人与男孩思想产生了共鸣,一齐呼唤亲人回归。
二、分析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枣树的由来。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三、细读品味
(一)读片段,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老人的第一句台词中包含着对年轻岁月、年轻生命的珍爱和怀念,对时光匆匆的唏嘘感慨。第二句台词中“甜”的可能是自己,虽然自己对儿子满怀深情,但儿子还是把自己忽视、遗忘,心中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甜”的可能是故乡,虽然它曾经盛着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儿子还是把他给遗忘了,老人的心中有无限的遗憾。“甜”的可能是亲情,虽然它香甜,然而儿子繁忙的生活未必非常需要它,老人的心中有些许迷惘。
(二)读片段,揣摩男孩的心理。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老人
不骗我?
男孩
骗人是小狗。
老人
我们拉勾。
明确:在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男孩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懂事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老人对他的疼爱,也体会到了老人的寂寞,想安慰老人。这种类似于亲情的情感,慰藉了两颗苦苦等待的心。
(三)读片段,体会“迷路”的深刻含义。
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男孩认为枣儿叔叔迷路了,事实上,枣树好大,家乡好熟悉,叔叔是不可能迷路的,只是他忘了亲人、忘了家乡、忘了亲情和乡情,“迷路”喻指种情感的迷失,
人生的迷失。欣赏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是多么重要,得细细地咀嚼、品味。
四、合作探究
1.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明确: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
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
①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重内容的世俗风气。
②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明确:“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③男孩
迷路了吧?不会的。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明确:“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④老人
“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五、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①常回家看看
②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明确: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明确:我们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希望你们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我们。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剧本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七、课下练习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嗯?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答案:
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 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角色朗读,了解剧本内容。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师展示图片: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有一筐枣及散在地上的枣儿数颗,树下还有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老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声。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呢?这枣儿,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呢?(板书课题:枣儿)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童谣(yáo) 竹匾(biǎn)
蓦然(mò)
掸去(dǎn)
羡慕(xiàn)
囫囵(hú
lún)
钢盔(kuī)
踌躇(chóu
chú)
愣住(lènɡ)
(2)词语释义。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踌躇:犹豫不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剧情概要。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表演朗读
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整体感知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明确: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
5.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叫你过来就过来”):故事的开端。写在枣树下,老人遇到捡枣儿的男孩。
第二部分(从“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到“老人仍在沉思”):故事的发展。写一老一少的交谈,老人回忆有关儿子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
第三部分(从“咱们学猫叫”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男孩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期盼。
第四部分(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结尾):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老人与男孩思想产生了共鸣,一齐呼唤亲人回归。
五、随堂检测(PPT)
六、课堂小结
分角色朗读了本文后,我们了解到本文是以“枣儿”为线索展开的。那么,文中的“枣儿”象征了什么呢?以“枣儿”为题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来分析、品味词句,从中了解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枣儿”的象征意义。
二、复述剧情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分析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枣树的由来。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四、细读品味
(一)读片段,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老人的第一句台词中包含着对年轻岁月、年轻生命的珍爱和怀念,对时光匆匆的唏嘘感慨。第二句台词中“甜”的可能是自己,虽然自己对儿子满怀深情,但儿子还是把自己忽视、遗忘,心中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甜”的可能是故乡,虽然它曾经盛着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儿子还是把他给遗忘了,老人的心中有无限的遗憾。“甜”的可能是亲情,虽然它香甜,然而儿子繁忙的生活未必非常需要它,老人的心中有些许迷惘。
(二)读片段,揣摩男孩的心理。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老人
不骗我?
男孩
骗人是小狗。
老人
我们拉勾。
明确:在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男孩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懂事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老人对他的疼爱,也体会到了老人的寂寞,想安慰老人。这种类似于亲情的情感,慰藉了两颗苦苦等待的心。
(三)读片段,体会“迷路”的深刻含义。
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男孩认为枣儿叔叔迷路了,事实上,枣树好大,家乡好熟悉,叔叔是不可能迷路的,只是他忘了亲人、忘了家乡、忘了亲情和乡情,“迷路”喻指种情感的迷失,
人生的迷失。欣赏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是多么重要,得细细地咀嚼、品味。
五、合作探究
1.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明确: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
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
①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重内容的世俗风气。
②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明确:“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③男孩
迷路了吧?不会的。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明确:“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④老人
“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六、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①常回家看看
②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明确: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明确:我们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希望你们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我们。
七、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剧本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八、课下练习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枣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法指导:
1.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通过观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关的影视作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剧情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与多幕剧对应。
它可以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在独幕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剧情
(?https:?/??/?baike.?/?item?/?%E5%89%A7%E6%83%85"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受到严格
(?https:?/??/?baike.?/?item?/?%E4%B8%A5%E6%A0%BC?/?32729"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
(?https:?/??/?baike.?/?item?/?%E7%9F%9B%E7%9B%BE?/?6442"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多数不分场并且不换布景
(?https:?/??/?baike.?/?item?/?%E5%B8%83%E6%99%AF?/?10994827"
\t
"https:?/??/?baike.?/?item?/?%E7%8B%AC%E5%B9%95%E5%89%A7?/?_blank?)。
二、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列出老人与男孩交往的6个片段,分别列出小标题。
2.完成“思考探究”一、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蓦然(
)
咀嚼(
)
掸去(
)
囫囵(
)
踌chú(
)
xiàn(
)慕
肚dōu(
)
zhòu(
)巴巴
2.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吞下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形容心事很重的样子。
(6)__________:猛然;不经心地。
3.文学常识填空。
《枣儿》是一个__________(体裁)小品,其作者是__________。本剧以“__________”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__________”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4.整体感悟。
(1)“枣儿”在整篇文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全剧情节发展的 ,是人物对白的 ,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这篇课文运用象征的手法,“枣儿”象征着 ,也象征着 ,同时也是 和 的象征。?
(3)剧中的老人是一个 、 的长者形象,他既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男孩则是年幼的新一代形象,他 、 、 ,表现了儿童纯真的天性。?
5.下列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一生劳作,富有爱心。
B.“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C.“枣儿”终身不离乡土,留守家园。
D.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寻新欢。
6.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明确:
2.“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3.“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5.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文中标记)
二、分析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
(三)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三、细读品味
(一)读片段,体会老人的感情。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
(二)读片段,揣摩男孩的心理。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老人
不骗我?
男孩
骗人是小狗。
老人
我们拉勾。
明确:
(三)读片段,体会“迷路”的深刻含义。
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明确: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3.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明确: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
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
①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
②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明确:
③男孩
迷路了吧?不会的。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明确:
④老人
“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五、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①常回家看看
②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明确: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明确:
六、课下练习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嗯?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