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文言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08 20: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文言文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回扣
1.作家作品
《桃花源记》作者 ,又名 ,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2.古今异义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丈夫的配偶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运输事业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够
⑤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食物味道好
3.一词多义
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故决然舍去(《上枢密韩太尉书》) ( )
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 )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 )
4.词语解释
①落英缤纷 (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③阡陌交通 ( )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⑤此中人语云 ( )
⑥及郡下,诣太守 ( )( )
⑦欣然规往 ( )
⑧复前行,欲穷其林 ( )
⑨渔人甚异之 ( )
⑩便要还家 ( )
5.语句翻译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6.文言断句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课文理解
(1)作者描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写作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答:
8.名句积累
①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
②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阡陌交通, 。其中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并 。
中考真题体验
(2009·广东中考)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1~3题。(8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7101014)从第2、3自然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3分)
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回扣
1.作家作品
①刘禹锡(772~842),唐代 、哲学家。字 ,洛阳人。著有《 》。
②《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 ,北宋哲学家。著有《 》《通书》等。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 )
②有龙则灵 ( )
③无案牍之劳形 ( )
④无丝竹之乱耳 ( )
⑤不蔓不枝 ( )( )
⑥香远益清 ( )
3.一词多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 )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 )
渭先主曰(《隆中对》) ( )
渭为信然(《隆中对》) ( )
4.词语解释
①惟吾德馨 ( )
②可以调素琴 ( )
③无案牍之劳形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 )( )
⑤亭亭净植 ( )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⑧可爱者甚蕃 ( )
5.语句翻译 -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②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6.文言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课文理解
(1)《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爱莲说》一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答:
8.名句积累
①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中考真题体验
(2009·湖州中考)阅读《爱莲说》,完成l43题。(8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可爱者甚蕃 (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3)陶后鲜有闻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3.(7101015)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分)
答:
三峡
基础知识回扣
1.作家作品
《三峡》选自 。作者 ,范阳涿县人, (朝代)著名 学家、散文家。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一词多义
属引凄异 (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
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 )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自非亭午夜分 ( )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 )
3.词语解释
①不见曦月 ( )
②沿溯阻绝 ( )
③不以疾也 ( )
④绝嶙多生怪柏 ( )
⑤飞漱其间 ( )
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⑧虽乘奔御风 ( )
4.语句翻译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5.文言断句
①绝谳多生怪柏。
②清荣峻茂。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6.课文理解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之景的 具体是怎样描写的
答:
(2)作者在本文中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答:
7.名句积累
①春冬之时,则 , , , , , ,良多趣味。
②巴东三峡巫峡长, 。
中考真题体验
(2008·株洲中考)阅读《三峡》,完成1~3题。(12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沿溯阻绝 (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3.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回答问题。(6分)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简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该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往。难怪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文章的第2自然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的第4自然段与诗中 “ ”一句相对应。
短文两篇
1.作家作品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丹阳秣陵人。作品有 。
②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作家,在散文、诗词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是词,开创 派词风。与其父 、其弟 合称“ ”,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休息,停止
②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坍塌,衰败,委靡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
答谢中书书 (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 )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 )
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 )
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念无与为乐者 ( )
相与步于中庭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
4.词语解释
①五色交辉 ( )
②夕日欲颓 ( )
③沉鳞竞跃 ( )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⑤念无与为乐者 ( )
5.语句翻译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6.文言断句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课文理解
(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记承天寺夜游》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名句积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 。 ,四时俱备。 ,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文言文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回扣
1.陶渊明 潜 东晋
2.①不要说,(更)不必说 ②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③交错相通
④不值得,不必 ⑤鲜艳美丽
3.①动词,舍弃/名词,房屋/动词,离开/动词,施舍
②动词,做标记/名词,记号/名词,志向
③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动词,找到
4.①繁多的样子 ②类 ③田间小路 ④详细地说出 ⑤告诉
⑥及:到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⑦计划 ⑧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⑩通“邀”,邀请
5.①(一个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何处来。
②(桃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1)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2)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
③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
8.①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②屋舍俨然 ③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 怡然自乐
中考真题体验
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深层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四个角度来考虑:(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
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答案(示例):(1)环境优美 (2)生活富足 (3)没有压迫、剥削
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回扣
1.①诗人 梦得 刘梦得文集 ②周元公集 周敦颐 茂叔 太极图说
2.①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形容词作动词,显灵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侵扰 ⑤名词作动词,长枝蔓;生枝节
⑥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认为/为,是/命名/叫做/对……说,告诉/说
4.①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②调弄,文中指弹(琴) ③形体、身体
④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⑤立 ⑥亲近而不庄重
⑦应当 ⑧多
5.①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③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④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6.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1)表现了作者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①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中考真题体验
1.(1)多 (2)亲近而不庄重 (3)少
2.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3.【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方面作答,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三峡
基础知识回扣
1.《水经注疏》 郦道元 北魏 地理 《水经注》
2.①连接/类/通“嘱”/辈/相同 ②在/如果/自己/从
3.①日光,文中指太阳 ②顺流而下 ③快 ④极高的山峰
⑤急流冲荡 ⑥通“缺”,中断 ⑦婉转发声 ⑧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①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断隔绝了。
②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④(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消失。
5.①绝^献/多生怪柏。
②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6.(1)本文描写三峡之景,抓住三峡的山和水来描写。先写山,再写水。写水,分四季来描写。
(2)本文写景,作者从大处落笔,不作细致描绘。写山,突出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之景,突出一个“疾”字;春冬之景,着力于“素” “绿”“清”“影”等字;秋季之景,着力于“寒”“肃”“凄”“哀”等字。寥寥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山和水又共同构成三峡独特的景象。
7.①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②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真题体验
1.①逆流而上 ②快
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3.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
短文两篇
1.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②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 苏洵 苏辙 三苏
2.①消散 ②坠落 ③清闲的人
3.①将要/欲望/想要
②书信/书籍/写/字条/文告③欣赏/和/共同、一起/通“欤”,语气助词/给/与……相比
4.①交相辉映 ②坠落 ③潜游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⑤考虑,想到
5.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水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之人罢了。
6.①未复有/能与其奇看。
②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1)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得之情。
(2)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8.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①舍
②志
③寻

①属
②自
①欲
②书
③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