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P39页 例6《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物体的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在测量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橡皮泥、水箱、水、土豆、乒乓球、沙子、量杯。
学具:橡皮泥、水箱、水、土豆、乒乓球、沙子、量杯。
教学内容:
一.谈话交流,直接引出课题
1.水槽中有一些物品,说一说都是什么呀?
2.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今天来到了我们数学的课堂里,那你想研究哪些数学问题呀?
(预设1:研究这些物体的体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如何测量他们的体积。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的体积
合作交流,初步探究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这些测量工具,选取这三个物品中任意一个进行测量,并将你们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中,时间10分钟,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了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完一个物体,你们可以再测量另外两个物体的体积。活动开始。
三.汇报成果,体会测量方法的本质
1.对橡皮泥体积的测量方法展示:
(1)预设1:把橡皮泥改变形状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或正方体的:棱长,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师:他们把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能计算出物体的体积了。
板书: 规则物体的体积
(2)其他小组对于测量橡皮泥的体积方法还有补充吗?或有什么不同想法?
预设1: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把橡皮泥去掉任何一小块,去掉的话体积就变了。
预设2:一定要尽量保证捏的长方体正方体标准,这样测量才标准,体积计算才准确。
(3)同学们提的建议真好!请大家思考在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过程中,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形状改变了,体积没变。
哪些物体可以像橡皮泥一样变成规则物体呢?
(4)小结:对于像橡皮泥这样的软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改变形状,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形状测量出它的体积。那么土豆我们不能改变其形状,又该如何得到它们的体积呢?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想法?
2.对土豆测量方法的展示汇报:
(1)预设1:把土豆放入水中来测量它的体积,先记录好量筒内原来水的体积是200毫升,放入土豆后,水面上升了,这时水和土豆的总体积是350毫升,土豆的体积就是350毫升减去200毫升等于150毫升。
板书 =上升部分的体积
追问:“为什么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预设2:把物体放入量筒,倒入水没过土豆,记录好这时水和土豆的体积为350毫升,把土豆拿出,测量出水下降了150毫升,说明土豆的体积是150毫升。
板书 = 水下降部分的体积
追问:“为什么下降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预设3:把量筒放满水,把土豆放进量筒,水会溢出,测量水溢出了多少毫升,土豆的体积就是多少毫升。
板书 =水溢出的体积
追问:“为什么溢出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小结:像你们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水法”。
在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的时候,你有什么建议吗?
预设1:梨要完全浸入到水中,如果没有完全浸入,那么测量的物体体积和物体体积间的大小就会发生改变。
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对乒乓球的体积进行汇报
乒乓球可以用测量橡皮泥的方法吗?可以用测量土豆的方法吗?那我们怎么测量乒乓球这样物体的体积呀?哪个小组来进行汇报?
生汇报
因为乒乓球不能沉入水中,因此选用沙子进行测量,将沙子完全盖住乒乓球,测量出此时的体积,再讲乒乓球取出,测量沙子的体积,减少的体积就是乒乓球的体积。
追问:为什么减少的部分就是乒乓球的体积?
板书:=沙子减少的体积
4.对比测量方法,发现测量方法的本质
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都能够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他们都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利用体积不变的原理
小结:实际上,我们刚刚用不论捏成长方体还是排水法,他们的最根本的原理是不变的,都是转化成体积相同的规则的物体,从而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
四、出示实际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同学们都用了很多方法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体,想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吗?
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相信你们今后一定越来越喜欢研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回顾反思,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小结: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观察,多多的思考,你会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希望你们能做个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