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能够从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协调观)2.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含义、综合治理的措施。(综合思维)3.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生态脆弱区区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区域认知)4.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某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生态脆弱地区: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黄土高原的范围:
3.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
(1)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
(2)黄土土质疏松: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垂直节理性明显,易导致水土流失。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地势高,长期流水侵蚀,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辨一辨]黄土高原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判断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地理特征说法的正误。
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基础。
(√)
②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标志是水土流失。
(×)
③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
④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黄土高原的生态脆弱。
(√)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策略:
(1)治水与治土相结合。
(2)治坡与治沟相结合。
(3)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连一连]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和功效连线。
(2)生物措施。
①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②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农业技术措施。
[填一填]将农业技术措施填入表格。
区域
发展方向
塬面和陡坡
①②
草地
③
缓坡、沟谷
④
①发展林草业 ②部分种植经济作物
③适度放牧 ④种植业
(4)优化产业结构。
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③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相关产业发展。
(5)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②结合新农村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自然灾害多发区及超过环境承载力地区的人口迁出。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生态脆弱区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1.生态脆弱区: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两类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 素
具
体
影
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候、气象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拓展深化】植被破坏在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影响
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2)读懂“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过度农垦导致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地区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读图可知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
【补偿训练】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却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2)题。
(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
B.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
C.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地区
D.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地区
【解析】(1)选C,(2)选D。第(1)题,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和人为原因(植被破坏等),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增多。
晴隆县是贵州省黔西南州下辖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中段高原峡谷区,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要素投入、耕地利用条件等制约,晴隆县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农耕为主,耕地利用强度高,本就贫瘠的耕地,脆弱性越来越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极度脆弱耕地中90%以上分布于城镇建成区周边500米范围内,80%以上分布于县级以上道路周边200米范围内。晴隆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晴隆县为国家休耕试点县,通过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不耕不种,或休耕+绿肥(紫花苜蓿、牧草等)对耕地进行休耕,以养代种,以种代养,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区域认知)描述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脆弱区分布不均;极度脆弱区分布集中,呈现北、中、南三个中心,非常脆弱区成片分布;比较脆弱区分布分散,呈斑点状分布。
(2)(综合思维)分析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的原因。
提示:地形复杂,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灌溉、排水设施难以配套,耕地利用条件极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耕地压力,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城镇建设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形态,降低耕地的抗干扰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
(3)(人地协调观)晴隆县休耕方式对当地耕地有哪些积极作用?
提示: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增加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的转化。
(4)(地理实践力)极度生态脆弱区居民为什么积极响应休耕政策?
提示:人地相互作用强烈,耕地利用强度和压力较大,耕地质量极低;城乡要素互通频繁,农户兼业行为普遍,非农收入可观且在收入构成中占比较大;这些区域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和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
能力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1)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图所示:
(2020·全国I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2)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补偿训练】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当地居民对顶面平坦开阔、周边沟谷切割的黄土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1)、(2)题。
(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丁处沿坡耕作
④丙处修建水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黄土堆积停止的情况下,不施加人为影响,仅凭自然侵蚀,若干年后塬面边界变化最可能的是
( )
A.a线
B.b线
C.1
020米等高线
D.1
030米等高线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整治中,应在沟谷地带(甲)打坝建库、在缓坡(乙)修建梯田、陡坡(丁)植树种草、在塬面(丙)发展农耕,此谓“保塬”“护坡”“固沟”工程。第(2)题,流水侵蚀对不同坡面的影响力度是有差异的,甲为沟谷地带,丁为陡坡,在自然状态下应为侵蚀严重区,而乙为缓坡,丙为塬面,这两处的侵蚀力相对较小。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区域认知)
提示:黄土坡(缓坡)。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陡坡)。
(2)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备选要点】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南方低山丘陵区严重,但南方低山丘陵区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原因如下:
(1)自然地理背景: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被侵蚀,岩石裸露,就很难恢复。
(2)人文地理背景。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因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
②本区为江河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城镇集中,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影响会更大。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读景观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日月山以西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C.植被以牧草为主,但覆盖率低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形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冰川侵蚀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堆积
【解析】1选D,2选C。第1题,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不跨四川省,但包括青海省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植被以森林为主。第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4.造成甲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①破坏植被
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3选A,4选C。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4题,甲地形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
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
6.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生产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解析】5选A,6选D。第5题,由经纬度及等高线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图中堤坝位于沟谷,为淤地坝,主要作用应为拦沙坝,起拦沙蓄水的作用。第6题,丁地为沟谷地区,故应打坝淤地,拦截径流和泥沙。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
(1)填写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指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什么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3)黄土高原属于东部季风区,季风区的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4)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热带迁移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指出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成因、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相似之处。?
【解析】本题通过陕西安塞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综合考查了水土流失的成因。第(1)题,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可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黄土直立疏松的特点适合建窑洞,但易造成水土流失。第(3)题,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水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水。第(4)题,轮荒和刀耕火种是非常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大面积开垦耕地广种薄收来增加粮食产量,会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1)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 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是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侵蚀,遇到水非常容易分散,导致水土流失。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4)轮荒耕作制度
成因: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耕作方式落后;
特点:都是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
对环境的影响: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四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
(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生态脆弱
D.环境恶化
【解析】1选C,2选B。第1题,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地表破碎,千沟万壑。第2题,其形成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比较尖锐。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民居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
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
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
4.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解析】3选B,4选D。第3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这种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第4题,图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
6.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合理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北部的人口密度最为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5选B,6选A。第5题,由经纬度及区域轮廓可判断该区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6题,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A、B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而本区合理的承载力是30人/平方千米。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回答7、8题。
7.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8.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7选B,8选A。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8题,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10.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9选C,10选D。第9题。拉丁美洲南端的盛行西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在东侧下沉增温,降水少,蒸发强,从而形成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阿拉伯半岛位于回归线附近,全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降水少,蒸发强,形成热带荒漠;南美洲西海岸热带荒漠因受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影响,向北扩展,逼近赤道地区;我国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水汽少,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一般属于水蚀荒漠化,由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生态恢复速度可能较快,因此相对于风蚀荒漠化地区来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较弱;由于自然因素相对变化缓慢,因此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可能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慢;三江平原为湿润地区,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出现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当地荒漠化不严重;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较大,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知识拓展】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020·重庆高二检测)机械防沙措施(包括尼龙网方格沙障固沙等)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此完成11、12题。
11.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
A.固沙速度快
B.对环境适应性强
C.治理成本低
D.需要劳动量较小
12.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
A.增加降水
B.提高地下水位
C.削减风力
D.增强光合作用
【解析】11选A,12选C。第11题,生物防沙固沙措施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来削弱风力、固定沙土,生物的播种、成活、生长需要较长过程,而通过挡沙墙、拦沙网、石方格、草方格、尼龙网方格等机械防沙措施固沙效果见效快;相对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对环境适应性强,也是机械固沙的优势之一,但由于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周期,生物固沙和防沙也能在当地见效,因此环境适应性强不是机械防沙措施的主要优势;机械防沙措施的防沙工程建设成本也较高;许多机械防沙措施的固沙工程要耗费大量劳动力。第12题,机械防沙是通过挡沙墙、拦沙网、石方格、草方格、尼龙网方格等工程措施防沙固沙,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工程措施固定松动的泥沙,通过阻挡、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从而达到固沙防沙的作用;机械防沙对增加降水、提高地下水位和增强光合作用影响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2个题,共34分)
13.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名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写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河流乙________。?
(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区存在着严重的________,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该地区由于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下图的方框内。
①洪涝灾害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的主体部分为黄土高原,本小题为识记类题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第(2)题,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很大。引起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及土质等,人为因素尽管较复杂,但可概括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第(3)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径流量增加,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答案:(1)阴山 贺兰山 太行山 秦岭 黄河
(2)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多暴雨;乱砍滥伐,植被遭破坏
(3)② ① ③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如图)。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长城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且其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2)题,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3)题,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
(3)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于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据此回答15~17题。
15.图中乙地黄土层的厚度最可能是
( )
A.83米
B.146米
C.185米
D.234米
16.对于图中四地叙述合理的是
( )
A.甲地适宜进行新农村建设
B.乙地较丙地更适宜发展林牧业
C.丙地适宜开发梯田
D.丁地水能资源丰富
17.若该地地壳稳定,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则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乙地退耕还林
B.丙地森林遭到砍伐
C.丁地育林育草
D.甲地林地遭到破坏
【解析】15选C,16选A,17选B。第15题,乙处海拔为850~860米,乙处基岩高程是650~700米,由此可判断乙地黄土层厚度是150~210米。第16题,甲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低,可以建设新农村;乙地地形平坦,更适宜建梯田,丙地坡陡,比乙地更适合发展林牧业,B项错;丙地等高线密集,坡较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修建梯田;丁地位于山谷,地形相对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第17题,图示甲是黄土塬下的一条沟,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可能是丙处的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泥沙堆积在甲处形成的;乙在黄土塬上,地形平坦,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小;丙是沟谷地形,若森林遭到砍伐会加剧其水土流失;丁在沟谷最末端,育林育草会减少其水土流失量,不会增加甲的高度;甲本身是沟地,林地破坏,会让甲地海拔更低。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8.(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2)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2)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的理由:立足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改善、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反对的理由:立足沙地存在的久远性、自然条件改善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干旱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2)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PAGE
-
21
-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通过材料、区域图,认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认识)2.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繁荣与兴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综合思维)3.能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4.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某一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兴衰和走出困境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连一连] 将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具体表述连线。
2.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及建材等。
(2)工业地位: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从自然条件上看,鲁尔区的兴起与美国五大湖区的兴起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
二、鲁尔区的一度衰退
1.传统产业衰落:
原因
结果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术应用使得炼钢耗煤量减少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世界钢铁市场激烈竞争
钢铁工业衰落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辨一辨] 判断下列关于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外部因素。
(√)
②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衰落是由于当地的煤炭质量下降造成的。
(×)
③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
(×)
④关停传统产业是治理鲁尔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资源型地区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往往形成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但伴随着资源枯竭或替代品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会导致区域的衰落。
三、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1)对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2)工业布局调整。
①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在鹿特丹建立炼铁厂。
②对煤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煤炭生产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1)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政府推动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旅游已成为发展亮点。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1)治理污染措施: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2)环境管理措施: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美化环境措施:制订了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中,是如何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提示: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政府资助下,鲁尔区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例如,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拯救老企业。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影响
项目
内容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质好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离铁矿区较近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
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捷的水陆交通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联成一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2.鲁尔区的衰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距离法国东北部铁矿较近,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调整工业布局,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综合整治,现已发展成花园般的综合工业区。图1为鲁尔区交通图,图2为20世纪50年代前鲁尔区主导产业构成图,图3为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不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比较图。
(1)鲁尔区发展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除煤铁资源外,简述鲁尔区还利用了区内哪些优势?
(2)推测20世纪50年代前鲁尔区A、B、C的主导产业。
(3)根据图3,说明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如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回答。
(2)要根据核心产业煤炭以及主导产业的关系进行判断。
(3)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解析】第(1)题,结合工业区位及材料信息可从水源、交通、市场、原料(铁矿)等方面回答。第(2)题,推测图2中早期鲁尔区发展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结合A、B、C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A、B、C依次为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第(3)题,结合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不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比较图进行直接分析即可,即煤炭、钢铁生产比重大幅下降;非煤钢工业(或新兴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答案:(1)优势:利用区内莱茵河等天然河道,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鲁尔区(位于西欧)工业发达,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2)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
(3)特点:产业结构中,煤炭、钢铁生产比重大幅下降;非煤钢工业(或新兴工业、轻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补偿训练】
(2020·合肥高二检测)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曾是欧洲“工业心脏”,其煤炭产量在1956年达到了顶峰,但在1957年受到来自美国的进口低价格煤炭的冲击,价格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销售困境,鲁尔区陷入煤炭危机,从此走上了衰落和复兴之路。据此完成(1)、(2)题。
(1)1957年以后从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德国以生产高品质煤炭为主
B.美国煤炭低价倾销抢占世界市场
C.德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
D.造船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2)鲁尔区煤炭危机与钢铁工业的关系是
( )
①煤炭危机导致钢铁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
②炼钢技术进步导致煤炭需求量下降
③钢材的替代品增加使煤炭需求量上升
④钢铁工业发展导致煤炭工业劳动力短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D,(2)选A。第(1)题,1957年以后由于造船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煤炭的运输成本降低,所以从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德国以生产高品质煤炭为主和德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都不是导致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的原因;美国煤炭低价倾销抢占世界市场不是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第(2)题,煤炭危机使鲁尔区的煤炭产业衰落,导致钢铁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而炼钢技术进步导致煤炭需求量下降;钢材的替代品增加使煤炭需求量下降;钢铁工业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发展不会导致煤炭工业劳动力短缺。
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已探明煤炭资源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经过100多年大规模开采后,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处。多年来,萍乡主要工业产品都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钢铁等。下图为萍乡附近地区地形图。
(1)(区域认知)萍乡市早期发展煤炭工业的最主要阻力是什么?
提示:交通不便(地形崎岖)。
(2)(综合思维)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资源枯竭。
(3)(地理实践力)请列举该市在发展煤炭工业中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煤矸石、粉尘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形成酸雨;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红色荒漠化。
能力2 分析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利用区内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2)产业改造。
(3)振兴计划。
(4)注重吸收外来资金。
2.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对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借鉴:
鲁尔工业区
东北工业基地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0世纪60~80年代,鲁尔区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成为世界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图甲为鲁尔区目前较大钢铁企业分布图,图乙为鲁尔区整治前后的三种产业构成(Ⅰ为1958年,Ⅱ为1995年)。读图,完成(1)、(2)题。
(1)鲁尔区将钢铁企业向图甲所示位置甚至荷兰沿海集中,主要是为了
( )
A.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
B.改善大气污染
C.降低运费
D.加强科技协作
(2)调整产业结构是本区治理的另一重要措施。图乙中的Ⅱ与Ⅰ相比,主要的变化包括
( )
A.煤炭、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度减小
B.汽车、石化及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值下降
C.通信、交通、旅游等部门就业人数上升
D.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蔬菜花卉等增多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C。第(1)题,鲁尔区的铁矿石主要靠海运进口,将钢铁企业向铁矿石产地甚至荷兰沿海集中,主要是为了降低运费。第(2)题,图乙中的Ⅱ与Ⅰ相比,主要的变化是第三产业占比从25%到50%以上,因此,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大量增多,故通信、交通、旅游等部门就业人数上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并不等于生产规模与产值下降;农业比重应有所下降。
【补偿训练】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其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 )
A.工业停产,全力发展种植业
B.禁止开采自然资源,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
D.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2)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需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解析】(1)选D,(2)选D。第(1)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产业是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工业停产,城市经济崩溃,不利于这类城市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建立在开采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禁止开采,城市经济可能会快速衰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转型;招商引资,进一步推动资源开发,会加速当地资源枯竭,不利于城市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第(2)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如果产业调整比较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GDP未必一定会下降。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升降关键是看其新的经济增长依靠什么产业,有的可以依靠高效现代农业,如辽宁阜新,第一产业就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则第三产业可能上升;有的依靠发展各类制造业,第二产业可能上升。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好,打造新的优势产业,人口不一定流向其他城市和郊区,甚至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已有资源面临枯竭,城市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铜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下图是长株潭地区及西侧地区矿产分布。
(1)(综合思维)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给耕地带来的问题。
提示: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矿渣淋滤,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
(2)(人地协调观)简述采矿工业为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矿渣隔离存放,减少对耕地的污染;污水进行回收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3)(地理实践力)指出长株潭地区的工业产业化方向。
提示:发展冶炼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改善能源条件,保障能源供应;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质量。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德国矿产资源与城市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关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径流量较小
B.航运价值大
C.含沙量较大
D.径流季节变化大
2.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出的鲁尔区发展条件是
( )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重要的地理位置
D.高素质的劳动力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甲河是莱茵河,流经西欧发达地区,河上航运繁忙。第2题,高素质的劳动力无法在图中得到直观反映。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3、4题。
3.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4.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选C,4选A。第3题,图中所示为德国,德国的鲁尔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军事订货主要是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一个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往往会使国家或地区趋向良性发展。第4题,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
鲁尔区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为治理鲁尔区的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
A.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污水净化系统
B.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回收有害气体和烟尘,变废为宝
C.植树造林,扩大人均绿地面积
D.禁止钢铁、煤炭工业在该地存在
6.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 )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③减少煤炭企业数量
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5选D,6选A。第5题,钢铁、煤炭工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第6题,③④措施属于鲁尔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鲁尔区还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都属于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
新思维·新考向
7.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矿坑”曾作为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的图案,见证了中国煤炭开采的历史,堪称中国现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然而,2005年露天煤矿资源枯竭后,废弃煤道内的残煤多次发生自燃,被人们称为“火焰山”,昔日的荣耀成为当地人心中的伤疤,占地面积7.02km2,垂直深度350m的“矿坑”,成为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隐患。当地政府加强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把海州露天煤矿“矿坑”作为珍贵的工业遗产来开发利用,目前,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面市,改善了城市环境,实现了从“火焰山”到“生态园”的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分析露天煤矿的废弃“矿坑”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2)充分调查废弃“矿坑”相关信息是编制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请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当地为编制治理规划方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资料调查。
【解析】第(1)题,露天煤矿的废弃“矿坑”一是可能产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二是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三是造成地面景观的破坏,如破坏地表完整性,破坏植被等。第(2)题,结合材料当地政府加强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如下:一是调查露天“矿坑”的面积;二是露天矿坑的地质环境;三是地下水的状况;四是地面植被状况及土壤等;五是“矿坑”内及周边区域其他资源禀赋状况等。
答案:(1)不利影响:产生了滑坡、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残煤自燃;破坏植被(或导致植被覆盖率低)等。
(2)调查方面:(海州)露天矿及周边地质灾害状况;地下水情况;残煤自燃状况;“矿坑”面积及深度;土壤和植被状况;可利用资源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调查。
五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形成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条件有
( )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雄厚的高新科技力量
③便利的交通运输
④丰富的水资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该区是辽中南工业区,形成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条件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①对;该地以传统工业为主,没有雄厚的高新科技力量,②错;有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对;位于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④错。第2题,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单一重工业为主的结构,①对;改善环境质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②对;区域水资源不足,不适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③错;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④对。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草场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据此完成3、4题。
3.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水资源枯竭
B.煤炭资源枯竭
C.耕地资源枯竭
D.草场资源枯竭
4.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
A.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B.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C.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
D.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
【解析】3选B,4选D。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号称“塞上煤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石嘴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的原因是煤炭资源枯竭。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石嘴山市的硅石主要作为太阳能光伏板原料,草场资源丰富,因此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最适宜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生态农业和光伏设备制造业;宁夏石嘴山市位于贺兰山东麓,冬季受贺兰山阻挡,风力相对较小,春季多风,由于火力发电量大,风电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不是当地最适宜的转型发展产业;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这些产业不是当地最适宜的转型发展产业;石嘴山市技术力量有限,目前不适宜以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产业作为转型发展产业。
读下图,完成5、6题。
5.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铁矿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B.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D.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5选A,6选D。第5题,图中两地区分别是德国的鲁尔区和我国的辽中南地区。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和市场广阔。鲁尔区铁矿资源不丰富,需要从法国和其他国家进口,德国缺少廉价劳动力,因此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第6题,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注意本题要求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
读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资源型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比重为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
B.资源型城市进入成熟期时,资源总开采量达到最大值
C.衰退期警戒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
D.衰退期发展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仍呈上升趋势
8.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下列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
A.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赢利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B.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
C.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D.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
【解析】7选C,8选D。第7题,读图,当资源总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达70%时,资源型城市进入衰退期;而在其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主要差异又体现在资源年开采量上,成长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不断上升;成熟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保持稳定,在衰退期阶段,资源年开采量呈下降趋势。第8题,本题考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分析,加强资源立法和执法,停止开采资源的做法明显不合理。而将资源开采业集中到赢利高、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发展交通运输,合理引入区域以外的资源和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不断转型。
淮北市是先有矿区后有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的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而在于利用这里煤品种全、品质好的优势延长产业链,走煤炭化加工之路,把淮北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电基地,在皖北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据此回答9、10题。
9.该市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 )
①城市发展速度趋缓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该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9选D,10选D。第9题,材料点明“未来的优势不在于扩大煤的开采总量,而在于利用这里煤品种全、品质好的优势延长产业链,走煤炭化加工之路,把淮北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电基地,在皖北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因此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在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③④正确;通过生产结构调整,城市会进一步发展,不会导致发展速度减缓,①错;该市未来的重心不在煤炭产量的提高,②错。第10题,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可能实现废弃物零排放,①错;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环境变化,②错;该市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焦电和煤化工,通过烧煤发电需要消耗水源,加剧水资源紧张以及加剧大气污染,发展化工产业会导致水污染,③④正确。
【补偿训练】
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2008年3月,阜新市被国家界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08年10月,辽宁启动实施“突破阜新”战略。据此回答(1)、(2)题。
(1)“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在“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 )
①矿区有大量废弃土地,人均土地资源丰富
②交通条件优越
③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④农业能承载更多劳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突破阜新”战略采取了如下部分措施,与鲁尔区治理思路不一致的是
( )
A.加快推进煤化工,特别是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项目
B.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C.省直部门帮扶阜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
D.积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因煤而兴,附近农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少,加之矿区复垦,废弃土地的再利用,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工业较发达,非农业人口较多,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第(2)题,鲁尔区改造传统产业的措施有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布局,拓展交通网等;在我国省直部门帮扶,政府直接帮助城市转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鹤岗市(见下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四大矿区中煤质最好、产量最高的煤矿,但是在拥有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其自身发展却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据此回答11、12题。
11.鹤岗市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
C.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D.腹地狭小,劳动力素质低
12.目前有利于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
①加大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②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
③打造煤电化工基地
④打造绿色食品之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1选B,12选D。第11题,由题干中信息可知,鹤岗市煤炭资源丰富,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第12题,鹤岗市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挖掘资源的潜力,打造煤电化工基地、绿色食品之乡;因技术水平低,不利于发展高精尖产业。
二、非选择题(共2个题,共29分)
13.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资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和②________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解析】第(1)题,根据鲁尔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具体情况填出。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由于德国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不是数量多而是素质高。沪宁杭工业区沿海,有便利的海运条件,这是鲁尔区所不具备的。第(2)题,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以及主要产品滞销、环境污染严重等,鲁尔区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经过综合整治,老工业区又焕发了青春。沪宁杭工业区可以借鉴鲁尔区整治的经验。
答案:(1)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 ②海洋运输 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三面被黄河环绕,区内48%的面积是沙漠,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大力发展能源工业(指对能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的生产部门),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的迅速崛起。为避免“矿竭城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该市从众所周知的“扬眉吐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之城转变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下图示意鄂尔多斯市自然资源分布。
(1)根据图文材料,分析鄂尔多斯市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
(2)简述该市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3)推断鄂尔多斯市实现“华丽转身”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鄂尔多斯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有多条公路、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靠近黄河,水资源较充沛;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华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鄂尔多斯离能源需求地区较近,市场广阔;我国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政策支持。第(2)题,能源工业的发展主要产生环境问题,主要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以联系所学的德国鲁尔区工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回答。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有多条公路、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靠近黄河,水资源较充沛;离能源需求较大的华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
(2)能源开采破坏地表植被,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部分地下采空区,会造成地面塌陷,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加工和利用,会加重环境污染;导致水资源短缺。
(3)发展科技,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020·阜阳高二检测)煤炭转化率=(煤炭发电+焦炭)/煤炭总产量。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近20年来,山西省围绕煤炭资源进行了能源的深层次开发、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读下图完成15、16题。
1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 )
①减轻当地环境污染
②减轻黄河水运压力
③提高了煤炭转化率
④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 )
A.对原有轻化工业进行调整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
D.缩小煤炭的开采量
【解析】15选D,16选C。第15题,由于煤炭的深加工,当地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增多,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①错误;山西省煤炭外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与减轻黄河水运压力无关,②错误;根据材料“煤炭转化率=(煤炭发电+焦炭)/煤炭总产量”可推知,电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炼焦业的发展,提高了山西省煤炭的转化率,③正确;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④正确。第16题,山西省工业结构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对原有轻工业进行调整无法解决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问题;钢铁工业属于“三废”污染严重企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极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且山西省缺水,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会加重水资源危机;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如煤炭用于发电、供热、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干燥后再利用等措施可有效减轻生态环境问题;缩小煤炭的开采量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下图阴影地区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包括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鄂尔多斯,陕西的神木、府谷,山西的朔州等地。目前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输出基地。读图完成17、18题。
17.“乌金三角”地区大规模开发露天煤矿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地面下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下列做法与“乌金三角”地区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是
( )
A.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控制三废污染
B.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C.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D.努力扩大煤炭的开采量和外运量,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17选B,18选D。第17题,“乌金三角”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大规模开发露天煤矿,不注意表土存放,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采挖煤矿也可能会引发地面下陷。第18题,大量开采并出口原煤,经济效益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1/4。全区19个县市中就有10个县分布煤炭资源。宁夏煤炭具有煤种齐全(16类煤炭皆有)、储量丰富、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煤质优良、地处非农区等特点,煤炭预测储量2
02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已探明储量316.5亿吨,居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已探明的环保型煤炭(环保型煤炭也叫绿色煤炭,是指生物圈、大气层及各工业生产无污染或低污染、无危害或低危害、高发热量煤炭资源)164.5亿吨,占全区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的51.88%。下图示意宁夏煤炭资源、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及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布。
(1)指出宁夏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宁夏未来建设发展能源基地的主要方向。
(3)针对宁夏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4)宁夏煤炭也可以学习山西的延长产业链的做法,山西煤炭延长产业链的三条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宁夏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可从煤炭种类、储量、环保、市场范围、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第(2)题,未来能源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向清洁能源方向转化,从该地区的清洁能源发展角度作答即可。第(3)题,宁夏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有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科学采挖等方面分析。第(4)题,山西煤炭延长产业链的三条措施主要是将煤炭转化为电力或当成原料、燃料使用。
答案:(1)煤炭种类多,便于综合开发利用;储量丰富,质优环保,开发条件好;距离东部地区较近,市场广阔;距离铁路线较近,交通便利。
(2)宁夏各地年平均大风日数较多,风能资源丰富,可建设风电能源基地;宁夏海拔较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光电或太阳能能源基地;黄河流经宁夏,流量大,多峡谷,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建设水电能源基地。
(3)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实施煤矿区林草覆被工作,对开采区土地复垦利用,恢复生态环境;工业三废治理,如废水回收利用等;植树种草,恢复生态;科学开采煤炭。
(4)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PAGE
-
25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结合资料,认识珠三角产业发展状况。(区域认知)2.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分析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及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思维)3.从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人地协调观)4.收集某一典型地区相关资料,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珠三角的地理位置:
指“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等。
2.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
[辨一辨]判断关于珠三角地区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正误。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是该次转型升级的主导因素。
(×)
②对外开放范围扩大,政策优势完全丧失。
(×)
③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
(√)
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支撑区域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
2.转型过程:
(1)外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内因:珠三角区位、人才、政策优势。
3.转型结果:
(1)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出口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比例逐年增加,完成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概况:
(1)功能:流通和服务。
(2)特点: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
2.珠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史:
(1)开始: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现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
3.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重点发展的行业: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2)区域协作。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产业转型
1.产业转型的背景:
2.产业转型的路径:
路径
内容
产业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
产业更新
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原先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把传统加工提升为智能制造
综合发展
有的产业转型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铜川是药王孙思邈故里,有着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自然环境独特,土壤种类多样,共有中草药600多种。铜川市因煤而兴、因煤而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该市深入挖掘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使全市中医药种植、加工、流通、研发、文化、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产值突破1
000亿元。近年来,铜川积极开展林下套种中药材,借助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进一步扩大药王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下图示意铜川及周边地区。
(1)简析铜川中草药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2)分析铜川在产业转型中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原因。
(3)说出铜川开展林下套种中药材带来的经济价值。
(4)说明铜川产业转型对我国资源转型城市发展带来的启示。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审题干:指令词——分析,限定词——产业转型中选择中国医药产业,中心词——原因,问题类型——人类经济活动成因。
(2)获信息:药王故里→品牌、文化,药材种植历史→产业基础,中草药600多种→原料,因煤而殇→资源枯竭,产业转型→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强,产值突破→产值高。
(3)建思维:产业转型选择中医药的原因:①可行性(有利条件):原料+基础+品牌;②必要性(产业特点):资源枯竭,产业转型;③有利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经济生态效益。
【解析】第(1)题,铜川中草药品种丰富与该地所处自然环境中水热条件组合多样、地形复杂等有关。第(2)题,要从资源、历史、品牌、生态效益等方面回答。第(3)题,经济价值主要从土地利用率、经济收入等方面回答。第(4)题,主要从特色产业、科技投入、集群产业的效应;扩大市场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渭河平原向北部的山地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比较大;下半年光热充足,降水量较多,且降水地区差异较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类型多样,适合多种药材生长。
(2)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药王故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3)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4)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打造新的主导产业;发展集群产业,获得规模效应;挖掘地方文化,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等。
汉堡港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河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堡经济陷入危机,临港产业大量外流。为此,汉堡市制定了“因港而兴”的转型计划,至
2011年汉堡的临港工业已从战后以造船、航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成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主,港口服务业则是从码头服务、仓储服务等转变为航运融资、海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汉堡与中国之间除了原有的海上贸易通道,还多了铁路贸易通道,汉堡市与中国运输联系愈发密切。图示为德国及汉堡地理位置示意图。
(1)(区域认知)简述汉堡港成为德国最大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
提示:汉堡港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河口,基尔运河西部,是德国以及西欧通往北海和波罗的海重要交通要道;位于亚欧大陆西端,大西洋沿岸,是国际重要航线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
(2)(综合思维)分析汉堡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具备的有利条件。
提示:港口工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利于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地理位置优越,港口腹地广阔,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潜力大;港口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招商引资;政府政策主导,支持产业转型。
(3)(地理实践力)说出汉堡港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启示。
提示:产业升级,保留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区域联系,扩展经济腹地。
能力2 珠三角的产业转型
1.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的地理背景:
2.珠三角的发展历程:
发展之初——桑基鱼塘、杂基鱼塘
↓
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
↓
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
近年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世纪20年代,休斯敦市吸引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入而成为石油城市。20世纪
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下滑,该市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并在联邦政府支持下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著名航天中心,休斯敦由“石油城”转变为“航天城”。读休斯敦市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图中能分别代表休斯敦早期“石油城”和现在“航天城”的主导产业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甲
(2)休斯敦市从“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原因不包括( )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政府政策支持
C.石油能源地位下降
D.石油产业污染严重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石油城”主要是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航天城”内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据图可知,甲原料占投入比重最大为原料指向型;乙科技占投入比重最大为技术指向型;丙工资占投入比重最大,应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第(2)题,由材料可知“航天城”内的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其转型的原因;“航天城”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石油化工产业污染严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导致其产业转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然以石油为主,并没有出现石油地位下降。
【补偿训练】
壳牌石油控股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伦敦,美国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壳牌公司在1912年进入美国以前的主要目的是销售东印度群岛(东南亚)的剩余原油。美国壳牌的总部区位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后,1970年美国总部定在了休斯敦。完成(1)、(2)题。
(1)壳牌进入美国第一站选择旧金山的主要原因是
( )
A.旧金山石油资源丰富
B.旧金山附近市场广阔
C.旧金山石油加工技术先进
D.旧金山的位置利于公司开拓新的市场
(2)与纽约、旧金山相比,最后选择休斯敦作为美国总部的中心的原因有
( )
①休斯敦产业基础好
②休斯敦位置适中,便于协调全国统一管理
③休斯敦土地租金成本相对较低
④休斯敦海运交通便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壳牌公司在1912年进入美国以前的主要目的是销售东印度群岛(东南亚)的剩余原油,旧金山地处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距离东南亚更近,相比纽约、休斯敦等城市更具地理位置优势。第(2)题,休斯敦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中心,相比纽约和旧金山的石油产业基础较好;从地理位置来看,休斯敦位置适中,到美国西部和东部距离相当,便于协调全国统一管理。①②正确。
休斯敦市创立于1836年,1850年人口2
000多人,棉花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1901年该市附近spindletop油井喷出石油,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至该市,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下滑,该市在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并获联邦国防开支,同时,航天相关的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人口接近200万,是美国石油天然气以及化学与金属制品的最大集中地、著名航天中心。下图示意休斯敦市位置。
(1)(区域认知)与1850年相比,指出现在休斯敦市城郊农业特点。
提示:农产品种类以乳畜、蔬菜、花卉园艺等为主;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或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规模(和棉花种植相比)较小;生产过程精细化。
(2)(综合思维)简述休斯敦市的转型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提示: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发展条件的产业;政府正确引导,政策有力支持。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下列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B.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在区域内进行产业转移
C.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产业结构升级
D.产业结构优化对保持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解析】选D。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在区域内也可在区域外进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对保持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2.下图是2001-2015年中国和墨西哥工人工资变化图,根据图示信息,近年来中国、墨西哥分别可能会发生
( )
A.纺织企业增多 制造业迁入
B.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迁出
C.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迁入
D.大力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迁出
【解析】选C。读图分析可知,近几年中国的工人工资增长速度大于墨西哥,说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因此我国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墨西哥工人工资水平较低,具有劳动力优势,因此会有制造业的迁入。
3.下列选项哪个是珠三角地区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国际背景
(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B.珠三角的政策优势
C.珠三角独特的地理位置
D.珠三角地区的侨乡优势
【解析】选A。B、C、D均为珠三角本地优势,A为国际背景。
2016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煤炭大省山西摆脱煤炭依赖,主动去产能,率先减产量,在克服困难中积蓄转型动能。据此完成4、5题。
4.山西实施经济转型的原因有
( )
①煤炭等资源已近枯竭
②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③工业产品的市场日渐狭小
④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下列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合理的是
( )
A.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B.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C.推动高耗能产业发展
D.加大煤炭开采力度
【解析】4选D,5选A。第4题,读材料可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山西实施经济转型,山西煤炭等资源没有枯竭,①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市场日渐增大,③错误;生产技术落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需要转型升级,②正确;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需要经济转型,④正确。第5题,山西水资源短缺,不应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推动高耗能产业发展和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因此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合理的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
新思维·新考向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海宁市皮革商城是以销售皮衣为主的专业化市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当地培育了大量的皮衣及相关配套企业。现阶段,海宁市众多皮衣企业在从完善皮衣设计到销售产业链环节时,更是向打造高端时尚产业迈进。皮革商城吸引了上海和杭州服装批发市场的转移。下图为海宁市区位示意图。
(1)简述海宁市皮革商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试分析海宁市服装产业从皮革产业向高端时尚产业转型的原因。
(3)简析海宁市承接沪、杭服装批发市场对该地打造高端时尚产业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题,商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位置、交通、市场等因素分析。第(2)题,要从海宁市皮革产业的弊端和高端时尚产业优势方面回答。第(3)题,可从集聚效应、品牌效应、靠近市场、技术交流等方面回答。
答案:(1)地处长三角地区,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有利于客货流转;商业氛围浓厚,该地区居民商业开拓意识强。
(2)皮革产业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高端时尚产业的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政府政策扶持,具有服装产业的基础,易于转型;皮革产业环境污染严重。
(3)有利于加强品牌建设,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接近商品货源地,节省运费;靠近生产厂商,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六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18·山东学考)2008年始,德国某著名运动鞋制造商把其在中国的制造厂向越南等国转移;至2012年,越南的产量超过中国;2017年该制造商宣布重回德国建厂,利用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运动鞋,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该制造商把运动鞋生产企业布局在中国和越南的主导因素是
( )
A.原料
B.燃料
C.劳动力
D.交通
2.该制造商将工厂从中国向越南转移,是因为越南
( )
A.市场广阔
B.生产成本低
C.交通便捷
D.科技水平高
【解析】1选C,2选B。第1题,运动鞋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因素是劳动力。第2题,制造商转移产业,目的一般是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越南与我国相比劳动力廉价、地价低,但市场小,因此运动鞋制造商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某煤业集团间接液化项目A线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靠卖煤为生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卖煤变为卖油,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煤业集团实现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技术
4.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可以
( )
A.增加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B.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D.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
【解析】3选D,4选C。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煤业集团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变卖煤为卖油,延长了产业链,对煤进行深加工,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对煤进行深加工主要因素是技术,市场、原料、交通等不是主要因素。第4题,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减少原煤的使用量,减轻大气污染,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我国石油要靠进口;煤炭转型不能全面替代常规能源;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2013年,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据此回答5、6题。
5.长广煤矿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
( )
A.科学技术
B.环境变化
C.人口规模
D.资源枯竭
6.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
( )
A.培育新兴产业
B.扩大煤炭市场
C.发展工业旅游
D.拓展交通网络
【解析】5选A,6选B。第5题,从图中可知在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阻碍了城市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箭头向上。第6题,
新生期的新生动力应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交通和第三产业,扩大煤炭市场不属于新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抓住机会,逐渐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沃土之一。据此回答7、8题。
7.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
A.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都上升
B.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比重都上升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8.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是
( )
A.现代服务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加工制造业
D.生态农业
【解析】7选D,8选A。第7题,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逐渐转型升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占GDP的50%以上。第8题,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提出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
《高成本时代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探析》一文指出,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广东,有必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高成本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广东的发展,调整发展对策,提高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紧张
②劳动力成本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多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下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0.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
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
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进入21世纪后,能源、矿产、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是高成本时代到来的表现。第10题,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创新体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不应该是政府。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目前,它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1)简要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
(2)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什么?在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
【解析】第(1)题,属基础题目,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即可作答,也可按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去总结。第(2)题,对A产业的判断,应弄清珠江三角洲相对于香港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故A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还有土地廉价、优惠政策等优势。第(3)题,经过第一次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等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4)题,结合图示,珠江三角洲产业应向欠发达的相邻地区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技术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1)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工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好;侨乡。
(2)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3)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矿产、能源短缺。腹地狭小;产业基础薄弱。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要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如何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广东设计”,已成为广东省保持平稳、快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此回答12、13题。
12.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 )
①劳动力、资源、资金缺少引起产业发展滞缓
②“民工荒、技工荒”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
③国际油价攀升,能源价格上涨,土地、水资源的瓶颈约束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④交通拥堵和自然灾害导致投资环境的恶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广东设计”,利于提升广东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
B.推进新兴制造业向珠三角周边转移,利于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C.产业成本的降低可以摆脱广东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
D.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解决能源和劳动力问题
【解析】12选B,13选A。第12题,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广东省依靠廉价劳动力等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而随着经济发展,地价、劳动力等成本提高,导致经济发展困难。第13题,由材料可知,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由“制造”向“创造、设计”转变,增加技术含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空间基尼系数是衡量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指标的一种,空间基尼系数值越接近0,则该地区的产业分布越均衡,越接近1,则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下图为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示意图,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不及珠三角地区的1/3。据此完成14、15题。
14.2005-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
( )
A.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提高
B.粤东地区集聚程度最高
C.粤西地区空间分布最均衡
D.粤北地区空间分散化明显
15.广东省制造业行业集聚水平差异大,出现行业空间分散化现象,表现在
( )
A.轻纺工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珠三角和粤北地区转移
B.资源加工工业由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C.先进制造业由粤东、粤西地区向粤北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促成了珠三角地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化分工趋势
【解析】14选D,15选D。第14题,2005-2014年,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小,说明集聚程度降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最大,说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粤西地区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大于粤东和粤北地区,说明集聚程度高于粤东和粤北地区,制造业空间分布并非最均衡;粤北地区空间基尼系数较小,且2005-2014年呈变小趋势,空间分散化明显。第15题,相对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较少;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工业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增强,与国际产业转移关系密切,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改革开放后,广东顺德依托外来资本、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力和充足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成为以家电、家具、机械等专业镇为单位的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各镇产业区之间多为制造业的上下游供应关系。近年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出现,顺德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机器代人”战略,较成功地实现了从要素驱动模式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产业升级、空间布局、就业结构等方面焕然一新。下图示意“机器代人”战略带动下的产业平台空间扩散与集聚过程。
(1)从制造业区位条件变化的角度,说明顺德制造业积极实施“机器代人”战略的理由。
(2)简述机器人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
(3)概述“机器代人”战略实施以来顺德地区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4)分析“机器代人”战略实施后顺德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解析】第(1)题,广东顺德是在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且有政府的支持,加之标准化市场的需求和科技的保障,“机器代人”成为必然的趋势。第(2)题,机器人产业属于自动化设备,可实现生产流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就是传统产业。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创新产业空间明显增多,并取代了图中的机械功能区。第(4)题,“机器代人”主要从事低技能机械重复的环节,随着机器人的增多,机器人相关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相关的服务管理人员增加;而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
答案:(1)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成本优势减弱(或中西部、东南亚等地劳动力和地价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国际市场对传统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渐萎缩(定制化、小批量生产趋势使得规模效益优势不再突出);产业升级对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2)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或促使传统产业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实现产品升级);传统产业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
(3)出现了与机器人相关的新产业空间并逐步向外扩散;传统产业空间(机械功能区)逐渐被新兴产业空间取代。
(4)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危险性高、污染大的生产环节以及机械重复的服务环节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机器操作工、机器维修工、机器人运营管理等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衍生出机器人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教育培训、会展服务、生活休闲等)专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或第三产业高端服务及管理人才需求增加)。
PAGE
-
17
-单元活动 开展小区域调查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1.能够依据各类地图调查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区域认知)2.能掌握小区域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综合思维)3.能对所在小区域进行调查,并能撰写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为区域发展对策与措施的提出提供基础性资料与依据。
2.为地区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入了解区域的特征,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1.调查区域的选择: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的区域。
2.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依据调查内容,分为专题性调查和综合性调查两类。
三、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1.调查步骤:
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订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2.调查方法:
(1)实地考察法:调查区域自然环境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为区域发展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一般分为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种。
(2)访问调查法: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
(3)问卷调查法:运用统一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对于某些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资料和信息。
四、活动案例——庐山小区域调查
1.庐山概况:位于江西省北部,东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2.调查内容的选择:
(1)综合性调查内容: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2)专题性调查内容:庐山气候资源调查研究等自然地理专题,庐山旅游地理研究等人文地理专题。
3.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等。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区居民用水问题探讨”,完成该课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提示:(1)调查、收集资料。(2)分析处理资料、数据。(3)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区域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1.区域调查的方法:
方法
主要方式
特 点
注意事项
野外实地考察
路线考察
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地理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典型地段考察
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访问
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
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及时反馈信息
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
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
问卷调查
实地分发
主要针对某些涉及面广、量大的社会现象
样点选择要有代表性,方式以填表或询问等为主;所拟问题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结果应与实际相符
借助报刊发行
借助互联网
2.小区域调查的主要内容: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内容详见下表:
类型
内 容
综合性调查
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及其流动情况
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
城镇建设情况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专题性调查
自然地理专题
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理专题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聚落、交通等
【拓展深化】如何撰写区域地理调查报告
1.引言:
主要包括区域地理调查的目的、方法与步骤、内容等。
2.被调查区域的地理状况
3.地理考察中主要问题的分析
根据调查任务和目的,对考察的重点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论述。
4.意义和建议
通过对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5.结束语
阐明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6.主要参考文献
列出撰写报告所参考的相关著作、论文等的名称、作者、页码等相关内容。
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很广,涉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区域调查的课题很多,可以是研究性课题,也可以是开发性课题。据此回答(1)、(2)题。
(1)若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 )
A.青海湖的面积
B.青海湖的地理位置
C.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D.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
(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从小区域调查的主要内容入手:
(1)小区域调查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
(2)综合性调查多指综合性多方位全面性调查,专题性调查是就某一方面展开研究。
【解析】(1)选B,(2)选A。对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属于综合性调查的内容。综合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③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④人口及其流动情况;⑤区域产业结构状况;⑥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⑦城镇建设情况;⑧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性调查的第一项内容则是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丽江古称丽水,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因而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做好该区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丽江今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回答1、2题。
1.丽江古城位于
( )
A.云南省西北部
B.四川省西南部
C.贵州省西部
D.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2.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对东巴文化的调查属于
( )
A.综合性调查
B.专题性调查
C.自然地理专题调查
D.都不是
【解析】1选A,2选B。第1题,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第2题,对东巴文字的调查应属于人文地理专题调查内容。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小区域调查又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据此回答3、4题。
3.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某地区的人口旅游动机,最经济和最适合的调查方法是
( )
A.问卷调查
B.调查访问
C.路线考察
D.典型地段考察
4.若想获得长江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自然地理概况,最适合的区域调查方法是
( )
A.调查访问
B.路线考察
C.问卷调查
D.典型地段考察
【解析】3选A,4选B。第3题,问卷调查面广、方法简单且花费精力和费用较少。第4题,沿江进行路线考察才可获得从入海口到源头的详细地理资料。
七 开展小区域调查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
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 )
A.城镇
B.牧区
C.林区
D.矿区
2.学生对图中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
A.气候、交通
B.土壤、市场
C.水源、技术
D.地形、人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牧区和林区一般不会对河流造成污染,反而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由图可知,L湖流域没有矿区,但是沿湖地区城镇较多,所以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城镇。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牧区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即地势较低的地区,而且附近城市较多,畜牧业的发展应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我国一综合考察队沿图中虚线从①地出发,到达图中的⑨地。①包头→②太原→③西安→④成都→⑤川西草原→⑥攀枝花→⑦昆明→⑧桂林→⑨赣州。读图,完成3~5题。
3.考察队开展了下列主题考察活动,其目标基本没有实现的是
( )
A.①→②:草原森林之旅
B.②→④:南北景观之旅
C.④→⑤:农牧文化之旅
D.⑤→⑨:特色地貌之旅
4.考察队沿途经过的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
A.①⑥
B.①⑧
C.②④
D.④⑥
5.小明在整理考察队给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时,不小心抄写错了一处,这一项是
( )
A.①地——节约用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B.②地——植树种草,打坝淤地
C.⑤地——抓好粮食,种(植)养(殖)结合
D.⑦地——利用气候,发展彩色农业
【解析】3选A,4选A,5选C。第3题,包头→太原这一考察线路,气候较为干旱,森林很少,主要以草原景观为主。第4题,包头和攀枝花都是我国著名的“钢城”,属于“资源型”城市。第5题,⑤地川西草原应该加强对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合理发展畜牧业。
暑假期间,某高校组织地理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行进70
km,发现黄河沿岸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五县、旗部分地方在河床里挖砂、采矿、拦河造地,随意向黄河排放废水、废物,任意损毁古建筑和自然景观。黄河中游水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此回答6、7题。
6.材料中对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进行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 )
A.调查访问
B.野外实地考察
C.问卷调查
D.随走随问
7.对黄河中游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及其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属于
(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D.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解析】6选B,7选A。第6题,材料中沿黄河中游龙口至府谷段的路线考察属于野外实地考察。第7题,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状况、分布,人口、聚落分布,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专题性调查分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它强调对某一层面的专题性问题的调查研究。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是综合性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8.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望海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该地区虽然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但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如果你是一名兴趣小组的成员,请对如下问题做出分析。(30分)
(1)请简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最近有家大公司计划在C村附近的甲处(虚线内)投资兴建一个化工厂,他们将给予村民一笔不小的土地征用费。关于征地办厂一事,村民有人支持,也有人极力反对。如果村民们征求你们的意见,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3)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兴趣小组计划对“望海乡的国土开发与整治”这一课题开展研究。
①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等。?
②请拟定出该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项目(以子课题名称的形式回答,至少两项)。
【解析】本题不仅考查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同时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1)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应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展开。第(2)题,化工厂是否合理应分析其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题,开展调查研究应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学会确定研究主题,拟定课题名称,这是开展小区域调查的基本要求。
答案:(1)丘陵和沿海平原地形为主,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淡水资源丰富并濒临海洋。
(2)支持:建化工厂可吸纳村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反对:建化工厂虽然经济效益显著,但易污染水源;破坏林地;危害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①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走访等。(任答两项)
②望海乡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开发;望海乡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策;望海乡旅游资源的开发;望海乡的生态问题与保护;望海乡镇驻地的选址与发展战略等。
PAGE
-
9
-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于2019年9月2~13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联合国特别邀请了
“全球治沙领导者”、库布齐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分享中国库布齐治沙经验。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并不限于防风固沙,还探索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贫困户市场化、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治沙生态产业,以及“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考:
(1)据图分析库布齐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列举库布齐沙漠治理可采取的合理措施。
(3)如果你是亿利集团董事长,欲将“库布齐模式”推广到海外,选择你要去的地方,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库布齐沙漠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深处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燥;同时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蒸发旺盛;干旱地区,沙源丰富,植被稀少,地表失去保护。第(2)题,库布齐沙漠治理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封沙禁牧、禁采,防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适度进行生态移民治沙。结合工程、生物措施用草方格等沙障进行固沙。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草、沙棘、油沙豆等耐旱的经济作物,生物固沙。第(3)题,因为该模式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形成并实施,因此非洲、大洋洲、中亚等干旱地区可以推广使用。非洲、中亚等干旱地区沙漠广大,有相似的环境条件;经济比较落后,尚未开发,破坏较轻;经济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环境治理需要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经验丰富,有责任帮助其他地区,共同参与。
答案:(1)深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燥;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干旱地区,沙源丰富;植被稀少。
(2)封沙禁牧、禁采,生态移民治沙;用草方格等沙障固沙;种植甘草、沙棘、油沙豆等耐旱的经济作物,生物固沙。
(3)非洲、中亚等干旱地区。这些区域沙漠广大,有相似的环境条件;经济落后,尚未开发;缺乏资金和技术;环境治理需要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参与。
案例评析
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库布齐沙漠治理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通过库布齐沙漠相对位置,知道区域环境特征及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2)综合思维——水平2
结合库布齐模式,分析治理沙漠的合理措施。
(3)地理实践力——水平3
结合“库布齐模式”,如何因地制宜治理沙漠。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