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能力提升卷
(一)积累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朋友,你可曾在máng
máng______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yìyì______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_____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我国童书出版要向高质量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原创作品不足、结构单一。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应
可爱
俯视(都是动词)
B.科学的理论,跨越历史闪耀真理的光芒;伟大的思想,超越时代激发信仰的力量。(“跨越”与“超越”是同义词)
C.第11届“薪火相传”活动于2019年6月5日在杭州正式启动,本届活动以“寻找红色基因传承者”为主题。(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默写。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雍也》)
(2)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乡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主题。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既表达思乡,又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同情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征人”思乡的情绪。
5.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读书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__①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__②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哈尔滨市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材料二
清朝康煕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书,说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要他协助打贏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释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得知,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宅基地。“六尺巷”由此而来。
材料三
《中华遗产》杂志社组织50余名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再进行终审,评选出“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中华遗产》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结果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
(1)阅读前两则材料,说说“仁”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你拟写一条微博,表达对马旭的赞美之情。(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请你就“仁”字当选“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你的手,很干净
①朋友在一家五百强公司当财务总监,每年教师节,他都要驱车五六百里,去看望一位老师,不管刮风下雪,几十年不变。“王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说。
②王老师是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的老师。在遇到王老师之前,他曾是班里最“坏”的学生。那时,他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成天穿得脏兮兮的不说,学习成绩也差,还爱打人骂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跟他坐同桌,他只好一个人坐在偏僻的角落。他也是老师最头疼的学生,一到上课就捣乱,经常被老师带到教研室挨训。
③有一次,他被带到教研室时,遇到了一位从未见过的漂亮女老师。女老师微笑着,用温柔而清脆的声音说:“你叫什么名字?”
④他不理她,只倔强地抬着头。女老师看了看他的作业本,上面写着王大鹏。老师笑了,说:“咱俩一家呢,你姓王,我也姓王。”“那你叫王什么?”他带着恶作剧的口气问。王老师一点儿不生气,她伸出食指,在唇边按了按,小声说:“嘘,保密。明天你就知道了。”然后又说:“我知道你父母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为什么?”“因为,”老师顿了顿,用神秘的口气悄悄说,“他们认为你会是一只大鹏乌,非常非常厉害的一种鸟,飞得又高又远。”
⑤“不,我是一个坏学生!”他继续跟她顶牛儿。
⑥“不是这样的。我听说你有好多优点,比如勇敢,比如聪明。”
⑦“没有!我全是缺点!”他举起手擦了擦鼻子。在他举手的一瞬间她看到了他的手。两只手白白的,指甲也有认真修剪过的痕迹。“你的手很干净。”王老师说。他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再偷偷看看自己的手。他那天因为打水枪,把手上的脏全泡掉了,指甲也泡得发软,就顺手剪了剪。他没想到,手洗得干净,也是优点。
⑧“现在我有点事,用你洁净的手,帮我抄写一段话如何?”他半信半疑:"“叫我写字?我的字很难看。”她拿过他的作业本看了看说:“这字并不难看,只是有点潦草,要是写工整了,说不定很漂亮。”她说完就出门了,只把那段文字和一个笔记本留给他。他坐着发了一会儿呆,心想,要不然就试试?
⑨他那天的心情非常平静,只想把那一段话写漂亮点儿。他刚刚写完,学校的放学铃就响了,没有看到老师回来,他飞也似的跑到河边捉蜻蜓去了。
⑩第二天上课,王老师出现在他班上。原来,王老师是新来的班主任。王老师笑着说:“王大鹏同学昨天问我叫什么,现在我可以说了。”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秀丽的字:“王小雪。”然后又说;“王大鹏同学是我认识的我们班第一位同学,他叫大鹏,我叫小雪,证明他比我厉害。他的手非常干净,字也写得漂亮,大家看。”她拿出那个笔记本,给同学们看,“我相信王大鹏同学,会像他写的那样,非常非常了不起。”
(11)自此后,他变了,不光每天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而且不打人骂人了他的每一次小进步,都得到了王老师的表扬。再后来,他的成绩一点点提高,做了语文科代表;五年级时,当上了班长。中招时,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12)他说,如果不是遇上王老师,他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但感谢命运,他遇到了王老师,她一句“你的手很干净”,激发了他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13)他后来知道,王老师让他抄的那段话,是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7.文章第④-⑦段中,王老师夸王大鹏时,他为什么会说“我是一个坏学生”“我全是缺点!”?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任选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他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再偷偷看看自己的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老师是怎样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改变王大鹏的人生的?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至少列举出其中的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第①3段与上文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甲](A.走
B.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但是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温柔。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前的一棵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拊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美好,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会不经意地想起他: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一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進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2)人和书,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有删改)
11.“我”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
12.仔细阅读第③段,请为甲处选填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说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尾段中作者说“人和书,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请根据作者的读书经历,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喧:忘记。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孟子少时诵_____
(2)其母引刀裂其织_____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中哪一句表明了孟母教子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全文,你从中获得的学习之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遗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茫茫
翼翼
pēng
pēng(每空1分)
2.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歌声”不能“浮现”;C项,语序不当,应为“观察、分析、解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因为”。
3.A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A项,“可爱”是形容词。
4.(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博学而笃志(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4)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能力。第(1)(2)题为直接型默写题,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勺子来写对应的句子,难度不大;第(3)题为理解型默写题,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对《论语》熟练掌握,抓住句中的关键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作答;第(4)题为主题型默写题,考生需要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选择相应诗歌中的诗句作答。答题时注意不要漏字、添字,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
5.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②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解答此类试题,可结合上下文进行补写。根据第一空后的“记忆型阅读是……,批判型阅读是……”,可知该空应填“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之类;根据第二空前的“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及第二空后的“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可知,所填内容应以“通过”开头,内容与“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相关。
6.(1)①无私地帮助别人;②以宽广的胸怀待人。(每点1分)
(2)少小离家乡音无改,你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意思对即可)
(3)示例:所谓仁,指的就是仁爱,即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等。“仁”字当选“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充分说明孔子“仁”的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解析】第(1)题,考查材料探究。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前两材料,紧扣题干要求,对“仁”的美德的内涵加以总结概括。第(2)题,应结合“无私帮助别人”的主题拟写微博,表达对马旭的赞美之情,注意字数要求,语言应通顺流畅,具有美感。第(3)题,围绕“仁”的含义,发表自己对“仁”当选“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的理解,言之有理、有据、有序即可。
7.因为他当时是班里最“坏”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还爱打人骂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老师也经常训他。表现了他自卑而又倔强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回答第一问,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文章第②段介绍了他之前作为“坏学生”的状况,从中筛选信息概括即可。回答第二问,可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如根据“他不理她,只倔强地抬着头”“他继续跟她顶牛儿”等句,可知他性格倔强;根据“他没想到,手洗得干净,也是优点”等句,可知他自我认同度低,因之前同学、老师的否定而自卑。
8.示例1:“诧异”的意思是觉得奇怪,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对老师夸奖自己意外、惊讶的心理;“偷偷”表示行动不使人觉察,用来修饰“看看”这一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他急于证实老师的说法的情态,表现了他纯真的一面。(词语意思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2:该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诧异地看”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对老师夸奖自己的意外、惊讶,“偷偷看看”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他急于证实老师的说法的情态,表现了他纯真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选定赏析角度,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
9.示例:①王老师能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②当王大鹏恶作剧地询问她的名字时,她能很宽容而又巧妙地化解问题。③她从王大鹏的名字入手,含蓄地夸赞他会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让他看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④她发现王大鹏的手洗得很干净,及时进行表扬,激发了王大鹏心中对美好的向往。⑤她让王大鹏抄写《逍遥游》的那段话,并在班里表扬他,激发了王大鹏的上进心。⑥她表扬王大鹏每一点小小的进步,使王大鹏不断努力上进。(答出一方面给1分,任答三方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应结合题干提示“教育智慧”,从王老师的话语及行为入手进行概括。如根据王老师最初与王大鵑的对话,可知她能够通过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10.示例1:不同意。这段话结构上照应了上文中王老师在课堂上说“我相信王大鹏同学,会像他写的那样,非常非常了不起”这一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揭示王老师当年让他抄写那段话的用意—让他努力去做一只和他名字相当的飞得又高又远的大鹏鸟,既表现出王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期待,也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示例2:同意。因为不补充这段话,文章的结构也很完整,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充分表现。(两种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给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11.①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的小人书推租书看②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③上高中时(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经历”是个过程应抓住文中表示“我”生活阶段的信息,如“年少的时候”“读小学时”“上高中时”等,依次概括每个阶段关于“我”与“书”的事情。
12.选B。“扑”字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摊的欢喜和“我”对小人书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选填词语并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扑”字意为用力向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据前文中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可知,此处应填“扑”,以表现“我”看到小人书摊的欢喜和“我”对小人书的渴望。
13.这句话是环境描写,通过桐花的美丽衬托了高中语文老师美好的读书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从上下文的内容看,这一处环境描写写出了高中语文老师屋前桐花的美丽,意在衬托他读书生活的美好。
14.示例这句话是说,有书为伴的日子会使人感到安静和温暖。如文中作者读小学时,一个人走夜路去借书,正是有书相伴,作者才能感到安静,内心充满幸福。我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沉浸在书的氛围里,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书中的文字如微风拂面,温暖我的心田,这种感觉特别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实际谈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句子含意可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本句的关键词是“安静”与“温情”,作者的读书经历可围绕关键词寻找,自我实际经历也应围绕关键词回答。
15.(1)年幼,幼小(2)拿(每空1分)
16.他的母亲知道他忘了,便叫他来,问他:“为什么中间停了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句式特点,该句中的“何为中止”正常语序应为“为何中止”。
17.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所谓“成功”,是指孟母使孟子的行为习惯得以改变。从文中看,在母亲的教育之后,孟子读书再也不忘了。因而表明孟母教子成功的语句应是“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8.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孟母用“断织”的行动,使孟子意识到,分心会导致中途而废。通过此文可知,学习应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背诵书,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了下来,一会儿又继续往下背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了,便叫他来,问他:“为什么中间停了下来?”孟子回答说:“我忘了,但是又想起来了。”他的母亲拿刀割断了正织着的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孟子读书再也不忘了。
19.(40分)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仔细审题,抓住“重拾”二字,“重拾”的对象必须是一种或几种难忘的或者重要的事物、情感或者精神品质等。如我们可以拟题:重拾友谊、重拾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重拾宽容等。
【佳作示例】
重拾谦卑
上课有一会儿了,我才偷偷溜进教室。
试卷已经发下来了,水杯正压在她纤薄的身体上。秋风从窗缝里溜进来,肆意戏弄着她的裙角,油墨的气味随风飘散开来,扑上我的脸颊。
我随手将试卷抽出来按在桌子上,一瞥之下,大惊失色,作文竟然只得了38分。“不可能!我好歹也是文学社的骨干成员,在报纸上也发表过文章的,怎么可能得这样的分数?新来的语文老师也太没有眼光了吧!
粉笔叽叽喳喳地在黑板上骄傲地叫嚣着,虽然它明知逃不掉被折断或磨光的厄运。
趁着老师转身,我迎上了老师的目光,坐在座位上大大咧咧地举起手,扬扬手中的试卷,哗哗的声音报高调地宣泄着我的牢骚。“老师,你再帮我看看这篇作文好不好?”
老师看了看我,薄薄的镜片遮不住他目光中的锋利和鄙夷。这目光让我想起了梁实秋先生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里写过的那位老师。我还在发呆的时候,老师已经走了过来。就在我感觉我和试卷会一起被撕得粉碎时,他却温和地接过我的试卷,俯下身子,在我的课桌上用红笔圈点批改起来。
也就两分钟的时间吧,我感觉好像过了两年。我还没反应过来,老师已经把试卷还到我手中,还是那么温和地说了声:“如果还不明白,课后就到办公室来找我吧。”
爬满红线的试卷有些面目全非,那些密密麻麻的红线仿佛一张网,把大大小小的问题全部打捞上来,血肉模糊地陈列在我面前。我那可笑的骄傲就像喧闹的波浪打在礁石上,顿时粉身碎骨。谦卑从我心底的某个角落偷偷探出了头,它左右看看,见我的心田一片荒芜,就明目张胆地繁衍起来,很快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把我的心遮得一片荫翳。
放学了,我还守着那套语文试卷枯坐着,枯坐着。语文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后,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傲骨就是敢于面对不足的勇气、决不放弃的信心。而傲气呢,却是一种没有方向的膨胀。我希望你能重拾谦卑,让谦卑抑制住你的傲气,却不会影响你的傲骨!
听着老师的话语,我慢慢地抬起头来。窗外,高大的银杏树在秋风的鼓励下,热烈地鼓起了掌,像是对我的鼓励和期许……
【名师点评】小作者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中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将“我”起初的傲气与不满、面对爬满红线的试卷时的受伤与谦卑描写得生动可感,有很强的画面感,很能打动人心。结尾段安排巧妙,借银杏树“热烈地鼓起了掌”来突出“重拾谦卑”的主题,意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