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技能提升训练试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技能提升训练试卷(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4 20:2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技能提升训练试卷(三)(含答案)
材料一:驻守荒原(15分)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年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颗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4分)
(2)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3分)
(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4分)
材料二:《清塘荷韵》节选(16分)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亮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
??”,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直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事与愿违:??
???
??
赋予:
??
???
??
(2)短文第③段横线上可以填的诗句是
。(2分)
(3)短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种荷—

的经历,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感叹。(2分)
(4)从短文第③段“盈”一字可以体会到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句表达了
。(4分)
(5)如果将短文的③④两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4分)
(6)短文第⑥段划线句子提到了“一种极其惊人的力量”,你认为这种力量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材料三:最美的善举(
15分)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费。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4分)
(2)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3分)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3)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2分)
②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2分)
(4)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4分)
材料四:片段阅读(22分)
①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②“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③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睛扫一遍,才关灯睡觉。”
④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⑤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⑥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遇到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⑦闲时,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⑧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距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倒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⑨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她藏书及摸书的爱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这话的神情像沉浸在一幅迷人的画里。
⑩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4分)
①嗜书如命:
②经久不衰:
(2)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3分)
(3)“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一句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指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4分)
(4)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3分)
(5)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这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6)文章结尾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一:
(1)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和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3)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4)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章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位的普通人。
材料二:
(1)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给与;交给。
(2)小荷才露尖尖角;
(3)盼荷
赏荷;
(4)春天到来,池塘美丽的景象
期盼荷叶快快长出的焦急心情;
(5)不行,①内容上: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荷叶满塘的狂喜和对荷坚忍不拔精神的赞美作铺垫。
(6)在自然界里,人、动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就是追求生存的力量,比如荷叶有一种无法抗御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此惊人的扩散蔓延速度。
材料三:
(1)“善举”指“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事情;因为“络腮胡子”既帮助了身处困境的人,又使被帮助的人得到尊重,所以说他的善举是“最美”的。
(2)“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络腮胡子”脸面油腻的特点。画线句子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3)①女人因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不好意思。
②“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表情很不自然。
(4)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材料四:
(1)①把读书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的事。
②形容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2)摸书;
(3)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
(4)书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无所不有。
(5)不能。因为只有把书翻找出来才能看到书,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才会去摸书。这三个词语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6)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简单的“读”与被“读”的关系。所以说“人与书的最佳境界是超越读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