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学案 word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学案 word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3 07:28:4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通过区域图、材料,认知典型大都市的位置及辐射范围。(区域认知)2.以上海市为例,分析大都市的空间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综合思维)3.能够从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的角度,认识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人地协调观)4.收集某区域中的大都市的相关资料,认识大都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3.长三角城市体系:
(1)地位: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组成: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
(3)上海市特点: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上海是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唯一超大城市。
(√)
②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带动经济增长。
(×)
③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规模、等级、功能上存在明显不同。
(√)
④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仅局限于长三角及周边。
(×)
二、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上海市辐射功能:
(1)对长三角其他城市。
(2)对周边区域:一是随经济发展,辐射作用越来越强;二是在空间上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连一连]将上海辐射功能与对应的部门连线。
   
进入21世纪,上海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提示:原有的低端产业逐渐退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医药等产业显著增强,金融、证券、国际贸易等领域得到全面提升;以上海为核心,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产业集群。
三、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而言:
(1)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长三角接受辐射的城市而言:
(1)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2)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3.对整个长三角而言:
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上海对国内、国外主要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对国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对国外则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判断大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作用
发展阶段
表现
空间集聚
第一阶段
多种部门和资源集聚→经济核心区形成和发展→超过一定规模→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利益下降→集聚作用衰落→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等问题日渐凸显
辐射功能
第二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之间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紧密联系
 (2020·江苏高考)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建设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下图为“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
A.成熟型城市群分布于东部沿海
B.成长型城市群分布于中部地区
C.培育型城市群分布于西部地区
D.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
(2)符合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的是
(  )
A.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
C.联系各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D.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思路点拨】
第(1)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2)题,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也有成熟型城市群;东部地区也有成长型城市群;东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培育型城市群;读图可以看出,由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所以,我国城市群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第(2)题,天山北坡城市群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所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定位应该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性枢纽;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并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处西北地区,与各大城市群联系不便;与东部城市群相比,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并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高地。
【补偿训练】
   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1)、(2)题。
(1)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
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2)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大
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大
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腹地最广
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没有核心城市,市场小
【解析】(1)选B,(2)选B。第(1)题,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其余因素是次要的。第(2)题,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与广州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大;珠海的服务范围比广州小;珠三角都市圈由于南岭的阻隔,其腹地范围比长三角小;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为广州、香港、澳门。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具备较强聚集扩散、服务和创新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前武汉、郑州、合肥、长沙都在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市,最终花落武汉和郑州,合肥和长沙错失机会。郑州在航空港实验区、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将受益。下图为我国中部六省区位置示意图。
(1)(区域认知)郑州、武汉当选国家中心城市有哪些共同原因?
提示:都位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处于中原地区,辐射范围大;所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商业、金融业发达;均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能有效组织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
(2)(综合思维)推测与郑州相比,合肥未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提示:合肥位置偏东,邻近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对于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相较于郑州的立体交通枢纽而言,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与郑州相比,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3)(地理实践力)结合材料,分析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对郑州发展的意义。
提示: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化产业基地;推动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郑州、开封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力度,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创新体系,打造郑州等城市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能力2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1.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辐射功能
表现
产业带动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以上海为中心形成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的产业群
都市核心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不仅强力拉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枢纽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市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金融服务
上海拥有大量金融机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技研发创新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一核五圈四带。
(2)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
(3)“两个扇面”对外影响。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近些年来,上海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都市圈各城市服务级别大致相同
B.苏州与无锡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C.上海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D.嘉兴的服务种类多于南通
(2)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
①上海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②该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
③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发展迅速
④该都市圈内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由图可知,上海都市圈各城市服务级别不同,苏州与无锡城市等级相同,二者的服务范围不交叉;上海作为直辖市,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嘉兴与南通城市级别相同,服务种类接近。第(2)题,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其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上海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但人口众多并不是形成大都市圈的主要区位优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可以扩大区域的影响;该都市圈内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缺乏,需要进口。
【补偿训练】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影响范围图。完成(1)、(2)题。
(1)与杭州相比,上海
(  )                
①服务范围较大
②门槛人口较低
③城市等级较高
④职能种类较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对杭州、南京的主要影响有
(  )
①增加运输成本
②降低城市等级
③增加服务功能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图中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的影响范围最大,因此与杭州相比,上海服务范围较大;中心地等级越高,门槛人口越高,与杭州相比,上海的城市等级较高,因此门槛人口较高;图中显示,上海的影响范围比杭州大,因此上海的等级较高;城市等级越高,职能种类越多,与杭州相比,上海城市等级较高,因此职能种类较多。第(2)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会使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交通通达度上升,可能降低运输成本;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南京的影响范围会扩大,不会降低城市等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杭州和南京的服务范围会扩大,从而增加两城市的服务功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使得长三角三大城市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1)(区域认知)上海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有哪些优势条件?
提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入海口,交通网密布,交通发达,便于经济发展;市场广阔,面向国内外市场;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劳动者素质较高;水资源丰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适宜人类居住等。
(2)(综合思维)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市具有哪些辐射带动作用?
提示: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邻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回答1~3题。
1.张家口、承德形成“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  )
A.交通联系不便
B.信息交流较少
C.产业部门类似
D.产业联系较弱
2.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
A.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
B.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
C.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3.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  )
A.服务范围拓展
B.服务功能转移
C.服务职能增加
D.服务对象转变
【解析】1选D,2选A,3选B。第1题,张家口、承德与北京有众多的公路和铁路相连,因此可知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比较方便;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因此说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信息交流较少是不正确的;目前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大不相同;由于产业部门差别较大,北京和张家口、承德的产业联系较弱,因此在张家口以及承德一带形成“大都市阴影区”。第2题,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是经济中心,该区域缺少发达型城市,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比较差;读图可知,该区中等城市数量有限,不存在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的现象;由于靠近首都直辖市,且该区域本身人口数量就比较多,该区城市整体上人口较多,人口规模较大;该区位于首都附近,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第3题,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由城市的规模以及等级来确定的,不是人为可以随便改变的;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北京和天津等该类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注意将这些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转移到其他区域(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的压力;“服务职能的增加”不是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注重之所在;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服务对象不能改变。
  下图表示长三角地区由铁路网构成的“Z”字形都市圈发展地带,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跨海大桥修建使宁波的城市等级与上海相同
B.南京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
C.南京因人口密度较大,与同等级城市相比,服务范围较大
D.该都市圈城市体系大致分为五个等级
5.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都市圈的影响主要有
(  )
A.对宁波城市的发展弊大于利
B.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C.减少城市化的费用,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顺应全球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4选D,5选B。第4题,修建跨海大桥无法改变城市的等级,上海城市等级最高,城市服务范围最大;城市等级相同,则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相近,与人口密度无关;按照城市等级来看,该城市圈的城市体系大致分为五个等级。第5题,交通线的建设可以加快沿线城市的发展;可以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科技水平,交通线的修建需要高昂的费用;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都市圈的发展。
 新思维·新考向
6.
上海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17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2
418.33万人,城镇化率达81%。多年来,上海市的城市空间一直以较高的速度扩展,特别是自1990年浦东开发以来,上海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为上海市
2005~2015年建成区内部不同建设面积一览表(单位:万平方米)。
土地利用类型时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经济功能空间
工业用地
11
521
14
526
16
801
19
223
23
062
25
103
商场店铺
3
241
4
029
5
089
5
654
6
165
6
773
社会功能空间
住宅
37
997
43
283
50
211
55
077
58
940
63
007
道路
20
942
22
579
24
566
26
176
27
290
28
567
学校用地
2
326
2
562
2
808
3
251
3
127
3
366
医院
564
591
658
763
595
631
办公用地
4
334
4
972
5
971
6
520
6
545
7
343
生态功能空间
绿地
28
865
31
795
116
929
122
283
124
295
127
332
绿地覆盖率/%
37
37.6
38.1
38.2
38.4
38.5
(1)概括上海市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上海市社会功能空间用地的变化特征。
(3)简析上海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获取文字和表格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如由“上海市常住人口2
418.33万人”可知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大;由“城镇化率达8%”可知上海市城镇化水平高等。第(2)题,主要从住宅、道路、学校、医院、办公等的变化概括。第(3)题,对比经济功能空间、社会功能空间、生态功能空间建设面积的变化即可得出上海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产生的影响也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大城市病”,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状况差等。
答案:(1)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大;城镇化水平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2)住宅、道路、学校、医院、办公等用地类型的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办公、住宅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医院、道路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较慢。
(3)问题:功能用地增长速度较快,生态功能用地和社会功能用地增长速度相对滞后,城市整体功能失衡。影响:土地供应紧张,房价高涨,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受的压力较大。
八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完成1、2题。
1.东京市城镇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
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
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东京市城市规模较大,有近郊发展区、卫星城发展区。故处于城镇化的高级发展阶段。第2题,东京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是:圆环式、放射状的发展格局,控制城区的发展,转向周边郊区发展卫星城。交通运输网的布局格局并不是根本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相反,发展公交、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更为有效;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确立,其根本在于“付租水平”;乡村、郊区的城镇化发展应得益于城市职能的分化、企业人员的外迁等。
 【补偿训练】
   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超大型城市时会导致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向该地区高度聚集,同时还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优质资源。上述现象可称为“城市虹吸效应”。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城市虹吸效应”的有利影响是
(  )
A.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劣势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
B.缩小一二线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
C.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
D.人口回流,人口地区分布趋于平衡
(2)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B.采取措施禁止人口迁出尤其是人才外流
C.积极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打造超级城市
【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材料中
“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吸引多种优质资源集聚,有利影响是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利于提高大城市的教育、医疗水平;扩大与一二线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差距;人口集中,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剧。第(2)题,劣势地区规避“城市虹吸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禁止人口迁出,尤其是人才外流不符合国家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留下的是廉价劳动力,不能留住人才;经济水平低,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但不能打造超级城市。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  )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4.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  )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3选D,4选C。第3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第4题,据图,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补偿训练】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分别为大都市区发展、综合发展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德国70%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中。下图示意美、日、德三国的城镇化进程。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日本城镇化
(  )
A.起步最早     
B.水平最低
C.速度最快
D.发展滞后
 (2)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德国城市
(  )
A.辐射作用强     
B.人地矛盾小
C.发展差异大
D.经济发展快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由图可知,日本城镇化水平由1870年最低发展到2015年最高,因此可得出其城镇化进程速度最快。第(2)题,由图可知,德国的城镇化发展比较稳定,说明人地矛盾较小,若一地人地矛盾强烈,那么城镇化进程势必较快;一般城市越大,其辐射作用越强,而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由图不能得出德国城市的发展差异大;因为如果经济发展快,那么其城市进程应该加快,而图中并无此趋势。
  都市圈(区)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山东都市圈(区)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
(  )
A.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C.跨区域的人口迁移
D.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
6.山东省六大都市圈(区)的形成,有利于
(  )
A.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工与协作
B.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城镇化
C.减轻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有效遏制环境恶化
D.中小城市服务等级提高,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网络
【解析】5选D,6选A。第5题,通过材料可知,都市圈(区)的含义,都市圈(区)内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信息、资金、人口、物质流动交换频繁,这是得益于快速化的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和发展,才会让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更为便捷。D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跨区域的人口迁移都是都市圈(区)的影响,并非推动的主要原因。第6题,通过材料可知,都市圈(区)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都市圈(区)的最大特点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存在产业分工与合作;都市圈(区)是城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所以不会推动郊区城镇化,也不是成熟阶段的特征;都市圈对遏制环境恶化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形成都市圈,都市圈里面的大城市等级提高,中小城市服务等级削弱。
  成都市实施“东进、南拓、西控、中优、北改”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差异化协调发展。下图为成都市域分区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7、8题。
7.成都市实施“西控”,即生态控制、产业控制、建设控制,其发展目标包含
(  )
A.大力引进第二产业
B.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
C.新扩建商品住宅区
D.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
8.成都市“南拓”的规划重点是拓展新兴功能,适合在该区域布局的是
(  )
①科技创新中心
②行政政务服务中心
③区域性总部基地
④国际化工生产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7选B,8选A。第7题,根据“生态控制”可知其发展目标包含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根据“产业控制”,可知大力引进第二产业错误;根据“建设控制”,可知新扩建商品住宅区错误;打造国家级产业中心不是西控的目标。第8题,“国际化工生产基地”对环境有污染,且是传统工业部门,不是“新兴工业”,故④排除,其余三项是新兴工业。
  下图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
B.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C.城市集聚效应决定了城市规模结构
D.超过临界点后,城市规模发展一定会形成都市圈
10.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将可能出现
(  )
A.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的郊区,寻找就业机会
B.郊区工商业功能明显增强,逐渐演变为中小型城市
C.城市与农村的分离更加明显,大都市圈逐步形成
D.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迁移为主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读图可知,工业化进程中,首先是小城市迅速发展,之后大城市优先增长,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大城市郊区化现象,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开始减弱,但大城市规模则是先增加后减小;超过临界点后,出现大城市郊区化现象,众多邻近城市规模扩大才有可能形成都市圈。第10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开始减弱,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郊区,郊区逐渐演变为中小型城市;随着大城市郊区及部分小城镇演变为中小型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变得不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2017年在“两会”上打造“中三角”,塑造全国经济“第四极”被热烈响应,武汉市作为“中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越来越快。目前,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和黄冈共4条城际铁路正在加紧建设中,4条城际铁路等级全部为客运专线,列车设计运行时速200千米以上,工程完工后,武汉与周边城市可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如图是武汉城市群示意图。
(1)武汉城市圈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____个层次,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_。?
(2)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可扩大武汉市的服务范围?
(3)“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应加快咸宁、黄冈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武汉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及图回答,图中城市图例有四种类型,说明城市级别包括四个层次;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是武汉,故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是武汉。第(2)题,发展交通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扩大其服务范围。第(3)题,城市的级别与其服务范围应相适应,否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一个区域城市具有相应的等级体系,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是武汉,武汉城市等级最高,数量最少,不能盲目扩大咸宁、黄冈等中小城市规模,建成像武汉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不符合区域城市等级体系理论,不利于区域城市的发展。
答案:(1)四 武汉
(2)加快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
(3)不正确。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同城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如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13.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解析】12选B,13选C。第12题,根据材料判断,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相邻城市,二是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根据图可推断合肥-巢湖最适宜推进同城化,两者距离相邻,且双向首位客运流向;安庆—池州、亳州—阜阳、芜湖—铜陵都属于单方向首位客运流向。第13题,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两者之间行政联系密切,C对。南京经济发展水平比合肥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并且南京与滁州距离更近,会加大两者的客流差异,A、B错;合肥和南京虽然都是省会城市,但两者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南京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且与滁州更邻近,南京的吸引力更大,D错。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区域间差异很大。为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定位,依据区域差异,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图示为重庆五大功能区划分图。
(1)重庆市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商务区,分析该中心商务区应选择在哪个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解决好“大城市病”是重庆市功能区规划的目的之一,说明重庆市的“大城市病”有哪些?
(3)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将按卫星城理念建设,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试推测城市发展新区的作用有哪些?
【解析】第(1)题,中心商务区的区位要求能够满足市场最优与交通最优原则;由图可知,都市功能核心区经济发达、商业基础好、人口密集,接近消费人群、交通便利,是中心商务区选址地。第(2)题,“大城市病”是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可从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回答。第(3)题,要结合“大城市病”、新区的特点来回答。
答案:(1)都市功能核心区。理由:该功能区是重庆市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开发强度高,商业发展基础好;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2)城市扩张,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城市负担加重,社会治安恶化;资源紧张;制约城市发展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3)城市发展新区是该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集聚区;分散大城市职能,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改善主城区的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和住房紧张状况。
PAGE
-
22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实际产业转移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人地协调观)2.能够运用产业转移的理论,解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地理实践力)3.结合产业转移案例,认识导致产业转移转出地和转入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区域认知)4.结合产业转移案例,能够从区位因素的变化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历程:
[连一连]将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时间和事件连线。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1.技术水平差距——决定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越有效果,产业转移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不断变化,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变化。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国际产业转移有重大影响。
4.政策支持程度:
(1)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发展中国家: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影响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产业转移转出的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
②产业转移转出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
③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转移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低端制造业。
(√)
④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正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影 响
对移入区的影响
有利
①促进移入区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不利
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当地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对移出区的影响
有利
①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②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不利
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1.技术水平差距:
区域间存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的差距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考虑技术吸收,产业转移按“技术差距”进行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效果越好
2.劳动力价格差异:
3.市场规模大小:
4.政策支持程度:
产业跨区域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收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江苏是我国的工业大省,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要素地区差异显著。近年来,形成了大规模的省内产业转移。下图为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南京Ⅰ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
A.劳动力价格升高     
B.能源资源短缺
C.消费市场萎缩
D.环境污染加剧
(2)与连云港相比,南通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优势是
(  )
A.位置优越        
B.土地廉价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3)推测下列四地中工业基础最好的是
(  )
A.盐城   
B.淮安   
C.连云港   
D.徐州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判断转移方向。
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转出地和转入地及产业转移的方向。图示转出地主要位于苏南地区,转入地主要位于苏北地区。
(2)判断产业类型。
图示Ⅰ类产业和Ⅱ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低,Ⅲ类产业主要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
(3)分析影响因素。
图示产业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基础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市场潜力等因素。
【解析】(1)选A,(2)选A,(3)选D。第(1)题,据图可知,I类产业为皮革制鞋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密集型工业,南京等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而苏北的徐州经济欠发达,工人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第(2)题,据图可知,与南通相比,连云港距苏州距离近,位置较优越。第(3)题,据图可知,徐州承接了苏南转入的Ⅰ类产业和Ⅲ类产业,说明徐州工业基础相比其他苏北地区的城市而言更好。
 【补偿训练】
  (2020·运城高二检测)20世纪末,德国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终止在德国本土的制鞋业,将工厂转移至亚洲。目前,它在亚洲的雇佣工人数量大约为100万,和初期相比,现在的生产成本日渐提高。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兴起,阿迪达斯公司在本国南部的安斯巴赫建立了新型的“速度工厂”,用机器人制鞋,产量迅速提高。阿迪达斯计划在美国建立第二家“速度工厂”,并酝酿在英国和法国建厂。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末,德国将阿迪达斯制鞋厂转移至亚洲,主要原因是亚洲
(  )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水平高
D.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2)促使阿迪达斯制鞋厂在本国及欧美国家建立“速度工厂”的主要原因是
(  )
A.亚洲原材料枯竭
B.国际市场的需求量减小
C.发达国家技术力量雄厚
D.制鞋企业竞争加剧
【解析】(1)选D,(2)选C。第(1)题,制鞋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价格;且由材料“和初期相比,现在的生产成本日渐提高。”可知,20世纪末,德国将阿迪达斯制鞋厂转移至亚洲的主要原因是亚洲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第(2)题,由材料“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兴起,阿迪达斯公司在本国南部的安斯巴赫建立了新型的‘速度工厂’,用机器人制鞋,产量迅速提高”可知,促使阿迪达斯制鞋厂在本国及欧美国家建立“速度工厂”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技术力量雄厚,机器人工业发达,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四川省已有大小服装企业4
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形成了覆盖西服、时装、休闲装、童装等门类的产业基础。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一大批服装工业园和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各地服装企业向四川转移。下图是“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示意图”。
(1)(综合思维)说出我国服装产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
提示:交通便利,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消费市场广大等。
(2)(区域认知)试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分析服装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提示: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资源更丰富(土地、能源、水源等资源丰富);地价更便宜;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廉价劳动力更丰富。
(3)(区域认知)四川省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提示:服装产业基础好;市场庞大;政策支持。
能力2 产业转移的规律
从三个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
1.从时间角度:
时间
转移原因
转出区及重点产业升级
承接区及承接产业
地区
发展产业
地区
承接产业
20世纪50-6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欧洲、日本
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20世纪60-80年代
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汇率升值
美国、德国、日本等
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东亚、拉丁美洲等地
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80-90年代
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
发达国家和地区
技术密集型和创新研发及高端制造
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
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
2.从空间的角度:
(1)世界产业转移。
世界尺度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最后是利用其地价低的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是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2)中国产业转移。
3.从要素流动的角度:
(1)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从企业类型看。
①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③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3)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看。
①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②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思路点拨】解题要把握两个关键点:
(1)明确家电组装企业的类型。
(2)比较中国和越南两国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差异。
【解析】(1)选B,(2)选A,(3)选D。第(1)题,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大体上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又到马来西亚、中国、越南,由较发达国家向欠发达的国家转移,所以说影响日资家电产业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第(2)题,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数量却远少于中国,说明中国的市场广大;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不高。第(3)题,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自己的家电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补偿训练】
  (2020·攀枝花高二检测)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2)题。
(1)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A.国土地域辽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
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
(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地形、气候条件适宜
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由于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及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第(2)题,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多,潜在市场广大以及科技发展迅速。
  山东省经过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使山东省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
(1)(综合思维)①②③三次转移,其共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地理实践力)从产业类型上说出第①次转移和第②次转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3)(区域认知)依据材料分析山东省能够吸引日韩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提示:地理位置靠近日韩;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或工业基础较好);内部交易成本低等。
能力3 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对比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第(3)题,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镇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补偿训练】
  有“中国瓷谷”之称的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是中国矿产资源大县,其中瓷土储量全国最大,硅灰石储量和品质全国第一。自2002年开始,法库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政策背景下积极承接广东陶瓷产业转移,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据此回答(1)~(3)题。
(1)法库县吸引广东陶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瓷谷”,主要依赖于
(  )
A.优惠政策支持
B.陶瓷工业历史悠久
C.非金属资源丰富
D.劳动力丰富廉价
(2)法库县承接广东陶瓷产业转移,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
A.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B.
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C.
加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D.
促进国际陶瓷产业分工与合作
(3)为实现法库县陶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
(  )
A.压缩陶瓷产能
B.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C.开拓国际市场
D.发展绿色、生态陶瓷工业
【解析】(1)选C,(2)选C,(3)选D。第(1)题,根据材料,法库县吸引广东陶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瓷谷”,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瓷土储量全国最大,硅灰石储量和品质全国第一,也就是非金属资源丰富,材料未显示政策的优惠,这里发展瓷业历史不长,东北的劳动力并不丰富。第(2)题,广东陶瓷产业不属于高科技产业,也不属于高耗能产业,不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或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陶瓷产业本身消耗资源,有污染,其产业发展必然涉及采矿,会破坏环境,加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广东陶瓷产业本身就不属于国际化产业,转移至此,也不会促进国际陶瓷产业分工与合作。第(3)题,压缩陶瓷产能是限制产业发展,不可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当地的陶瓷产业无关;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品牌助力,不现实;目前该地陶瓷产业的问题是产生污染、破坏环境,因此,为保护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绿色、生态陶瓷工业。
材料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具体一点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保定今后要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
材料二 保定西倚太行山,东有白洋淀,集山区、平原、湿地等多种地理地貌于一身,水、土地等资源条件较为充足。此外保定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人才支撑能力。保定市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该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他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京广高铁和保津城际铁路,保定通达京津仅需半小时左右。
(1)(区域认知)分析北京进行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原因。
提示:北京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交通拥堵;公共资源配置短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等。
(2)(区域认知)根据材料,简述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
提示:交通便利;保定自身水、土地资源充足;自身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国家政策的支持。
(3)(综合思维)分析本次承接过程中对保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提示:本次承接过程,(升级)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将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将大幅提高,而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则有所下降。(优化)使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等。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20·苏州高二检测)Ⅰ、Ⅱ、Ⅲ代表不同国家,下图是“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①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
B.劳动力
C.技术
D.交通
2.由图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①产业转移只在不同国家间进行
②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完全依赖Ⅰ类国家产业是否迁出
④Ⅰ、Ⅱ、Ⅲ类国家间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意味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图示Ⅰ类国家产业已经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Ⅰ类国家的主导产业。①产业技术含量低,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影响其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第2题,产业转移不只在不同国家间进行,在同一国家内部也可以发生产业转移,①错;结合上题可知,Ⅰ类国家为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②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多种,经济因素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并不完全依赖Ⅰ类国家产业是否迁出,③错;Ⅰ、Ⅱ、Ⅲ类国家间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意味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对。
  (2020·兰州高二检测)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价值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目前,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区。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
A.经济发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密集
B.政策扶持力度大,环境优美
C.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专业科技人才多
D.专业化程度高,工资待遇丰厚
4.推测未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是
(  )
A.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迅速扩散,趋于均衡布局
B.向专业技术力量密集区域集聚,区域发展差异显著
C.由面状分布趋于点状集中,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
D.东部地区优势显著,形成沿海纵向分布带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优势区位应在高等教育发达、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第4题,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判断,该产业将继续向专业技术力量密集的地区集中,使该产业区域间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差异变大;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科教力量薄弱,难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一定时期内,该产业的“遍地开花”式的均衡布局难以实现;从宏观上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布局是点状分布,趋于面状分布;高端装备制造业仅在沿海的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形成其核心,东部沿海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广西、海南因科技力量比较劣势,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故而沿海纵向分布带的趋势并不明显。
  (2020·驻马店高二检测)小提琴是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在确山县竹沟镇,一帮压根不识五线谱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了占据国内手工中高端小提琴制作80%市场份额的小提琴。2000年的时候,很多竹沟镇的农民背上行囊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路,2016年年底为了响应乡政府回乡建厂的号召,多家小提琴企业的生产厂房整体从北京搬回了竹沟镇。读材料回答5、6题。
5.2016年多家小提琴企业迁移到竹沟镇的原因不包括
(  )
A.乡土情感
B.政府政策
C.科技发达
D.劳动力成本低
6.小提琴企业迁移到竹沟镇,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组合正确的是
(  )
①带动就业
②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④改善该地区的地理环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5选C,6选D。第5题,早期竹沟镇农民到北京创业,后来迁移到竹沟镇,“响应乡政府回乡建厂的号召”这是受到乡土情感的影响;“响应乡政府回乡建厂的号召”会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小提琴是一帮压根不识五线谱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生产的,因此科技发达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回乡建厂劳动力成本低,北京的劳动力成本高。第6题,小提琴企业迁移到竹沟镇,可以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可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小提琴企业迁移到竹沟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小提琴企业迁移到竹沟镇,工业生产可能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新思维·新考向
7.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集成电路(简称IC)又称芯片,大量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汽车、家电等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通信设备中。芯片生产工艺复杂,环节多,技术门槛很高。20年前,有人戏称中国发展芯片产业,除了空气和水是本土的,其他都是进口的。近几年中国的芯片仍然是90%依靠进口,中国每年要向美国进口芯片在两千亿美元以上。近十年来外资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IC制造和封测行业出现了显著的“东移”现象。下图示意芯片的产业链。
(1)与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相比,发展芯片产业的优点有哪些?
(2)结合芯片产业链示意图,说明芯片生产的世界格局。
(3)IC制造和封测行业为什么会出现“东移”到中国的现象?
(4)在中国芯片国产化的道路中,你有什么建议?
【解析】第(1)题,芯片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进行分析。第(2)题,由图可知,芯片生产过程遍布全球,其中发达国家主导设计、生产,附加值高,我国主要负责封测,附加值低。第(3)题,IC制造和封测行业出现了显著的“东移”现象,说明我国在IC行业的生产设计能力上升,另外我国巨大的市场和优惠的政策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第(4)题,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芯片产业的发展首先考虑的是技术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其次是资金的投入和国内企业的发展。
答案:(1)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运输成本低;产品的附加值大。
(2)芯片产业链高度全球化;美国主导着芯片的设计(生产);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产业链的上游,附加值大(利润高),中国在芯片产业链的下游,附加值小(利润低)。
(3)中国国内对芯片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芯片的产能不足;
IC产业配套日益成熟;中国大陆的劳动力素质较高,成本较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4)既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又要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大力培育芯片研发的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国内的芯片企业。
【方法技巧】分析产业转移的方法
九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20·永泰高二检测)从1996年正式实施国际化行动以来,华为在海外的扩张之路艰难而成功。2018年10月18日,华为公布Mate
20
Pro支持40W的快速充电技术,充电速度更快,且实现无线反向快充,被称为“华为领先方案”。据此完成1、2题。
1.俄罗斯是华为国际化的第一站,从1997年起合资或收购了贝托康采恩等多家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分散投资风险
B.拓展更大市场
C.利用廉价能源
D.利用廉价原料
2.2015年起华为在印度筹建海外最大研发中心及全球服务中心,地点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其选址主要考虑
(  )
①协作条件好
②中印地缘优势
③技术人才优势
④市场广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华为收购俄罗斯等多家公司,有利于开拓国外市场;华为此项举措依然是海外投资,依然存在风险;华为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第2题,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其科技水平和协作条件良好,人才多;研发中心和全球服务中心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并不是印度国内;地缘优势不是研发中心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纯硫酸锰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广东省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承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下图为该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郁南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主要优势在于
(  )
A.消费市场广阔
B.水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学技术水平先进
4.该地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主要条件为
(  )
①环境质量好
②能源资源丰富
③劳动力充足
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从材料可知,生产干电池的主要原料是锰,该地区锰矿资源丰富,是成为全国县级最大的干电池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第4题,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地区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成本较低,有利于吸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环境质量不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该地区能源不丰富。
  (2020·天水高二检测)近年来,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汽车生产企业14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千家,具有7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据此,完成5、6题。
5.重庆市集中了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千家,主要目的是
(  )
A.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B.建立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C.为当地的汽车企业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D.有利于零部件生产厂之间开展协作
6.重庆市今后汽车工业发展亟须
(  )
A.扩大汽车产量,提高汽车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
B.减少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加强自主研发
C.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厂
D.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解析】5选C,6选D。第5题,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汽车生产企业14家,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集中于重庆可以为整车厂提供配套的零部件,从而降低整车生产成本。汽车产业技术要求高,对廉价劳动力数量要求低。建立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不是目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之间协作小。第6题,目前重庆主要是汽车生产基地,研发能力不足,故需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2020·滁州高二检测)武清区原为天津的一个农业县,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完成7、8题。
7.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优势明显
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表现为
(  )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接收了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C.减轻了环境压力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解析】7选D,8选A。第7题,图中反映,武清区紧邻天津和北京,对其有极大的辐射作用,地理位置优越;多条铁路和公路线路经过,交通便利;政府支持建立国家级工业园区,有政策的支持,①②④正确,武清区是农业县,工业欠发达,矿产、能源资源不丰富,③错误。第8题,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是环境的破坏。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工业。
  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产业转移出沪(下图)。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据此完成9、10题。
9.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
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
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
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
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
10.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
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
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
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
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
【解析】9选D,10选B。第9题,材料信息表明,上海市正计划将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产业转移出沪,这些产业大多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九江有一定产业基础,利于承接转移的产业,同时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九江附近地区油气等资源不丰富。九江城市规模不大,当地市场不广阔,交易费用不低。九江为地级市,科研力量有限,技术支持度不高。第10题,上海—九江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上海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从而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上海—九江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升级加快,上海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功能逐步转型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大量企业外移,短期内会导致就业岗位的流失,但从长期来说,随着产业升级的完成,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不会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上海—九江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转入,大大加快了九江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总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成就了东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是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到
2000
年,随着半导体产业不断地发展与升级,美国逐步把
IC
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并将制造业转移。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我国台湾转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日月光等大型厂商。
材料二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正在承接第三次转移,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分装、制造等业务。随着全球电子化进程的开展,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
材料三 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简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
(2)第二次转移,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判断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

(3)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为规模转移。简述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
(4)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主要原因是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第(2)题,第二次转移,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随着半导体产业不断地发展与升级,美国逐步把IC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并将制造业转移。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生产特点是,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美国掌握着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第(3)题,我国承接半导体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考虑。根据材料二,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经济增长快,资金充裕。第(4)题,半导体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市场、产业升级、就业、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增加我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
答案:(1)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高利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
(4)有利于增加我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可以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020·天津等级考)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会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良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13.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
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
【解析】12选B,13选C。第1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波回流是因为W市产业政策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导致产业和劳动力回流,属于被动回流,城市化会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会促使劳动力回流;第二波回流是因为W市产业转移,M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动承接W市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M镇后,劳动力也回流到该镇,属于主动回流;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二波回流;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良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第13题,W市与M镇相比较,W市人口多,对服装的需求量大,也就是市场大,导致初期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W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再加上M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服装企业向M镇转移,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M镇的优惠政策都属于政策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郴州市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东连江西,南邻广东,作为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如图是湖南省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郴州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有人建议“十三五”期间郴州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从资源、交通、劳动力、地价与珠三角的距离等方面分析优势条件。第(2)题,可从产业升级、城镇化、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和改善环境的角度分析可行性,也可从环境、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劣势。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地价低廉;距粤港澳地区近;有铁路与外界相连;政策扶持等。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赞成。郴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可以促进郴州的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有利于改善郴州的环境等。
或不赞成。郴州的城市等级较低;高校少,科技实力弱;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环境较差,因而郴州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PAGE
-
26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结合案例理解资源调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观)2.结合资源调配的实际案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地理实践力)3.从资源调配的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地区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
(1)长江流域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2)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总量少,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夏季的东南季风是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差异。
二、南水北调工程
三线工程概况:
(1)东线工程。
①动工时间:2002年12月。
②起点: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③通道:京杭大运河及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
④终点: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京津冀地区。
⑤通水时间:2013年11月,一期工程通水。
(2)中线工程。
①动工时间:2003年12月。
②起点: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
③通道: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
④通水时间:2014年12月。
(3)西线工程。
①规划起点: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
②规划终点:引入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连一连]将南水北调三线方案与其特点相连。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对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2)对调出区。
[辨一辨] 判断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带来影响的正(打“√”)误(打“×”)。
①南水北调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
②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时可能造成水质下降。
(√)
③南水北调对北方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
④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地区可能会出现土壤盐碱化。(√)
⑤南水北调会造成部分长江河道淤塞。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什么会对沿线造成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提示:东线沿线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南水北调会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到土壤表层,淮河以北地区蒸发旺盛,盐分不断累积出现盐碱化。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的地理背景: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成因。
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
我国东部为季风区、西部为非季风区,东部降水量多、西部降水量少,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南多北少
我国东部季风区,受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的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南多北少
夏秋多、冬春少
主要是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背景及条件。
【特别提醒】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①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衡,华北地区径流量小。
②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急剧增长。
③缺乏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2.南水北调三线方案比较: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可自流供水、水源稳定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3.南水北调的影响:
黄淮海流域缺水问题严重,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增大汉水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晋煤通过水运向外输出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2)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有
(  )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黄淮海平原缺水的原因及南水北调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黄淮海平原属于典型的水源性缺水,加上浪费和污染加重了缺水程度。
(2)水源调入区调水以后会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变化。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改善沿线地区的供水条件,从而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第(2)题,黄淮海地区需水量大,而当地降水量小、径流量不足,再加上当地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故该地区水资源供应紧张。
 【补偿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其上游称南盘江。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已先后建成大化、龙滩、天生桥二级(低坝)、岩滩、天生桥一级(高坝)、百龙滩等多个电站。为华南、西南电网输入了巨大的优质电能,有效地改善了华南、西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益,并拉开了华南电网“西电东送”的序幕。全流域装机容量最大、调节性能最好的关键性、控制性骨干枢纽——龙滩电站,主体工程已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其规划装机总容量540万千瓦,龙滩水电站的建设,标志着红水河这一中国水能“富矿”的开发利用将步入高潮。下图是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
(1)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有何影响?
(3)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总体规划中,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主要输往     地区,对该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
(4)以红水河水电基地与山西能源基地为例,说明水电基地与煤炭能源基地在区位选择上的差异和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考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流域的流量、落差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流量主要与降水量及流域面积有关。第(2)题,考查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第(3)题,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主要输往华南地区,优化华南电网的供电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
 保障作用。第(4)题,红水河水电基地与山西能源基地两基地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环境的影响差异也很大。
答案:(1)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2)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3)华南 可以有效地改善华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益,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4)区位选择上的差异:山西能源基地选择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黄土高原东部;红水河水电基地选择在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
对环境的影响:山西能源基地在煤炭开采、发电和化工等方面均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环境污染;由于水电具有清洁干净的特点,红水河水电基地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危害。
  涵管输水采用全封闭方式输水,涵管通常埋深3米左右,全年皆可正常输水。与之相比,明渠输水在水质、水量保证、安全可靠运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难以解决的缺陷,
并为此付出不小的环境和经济代价。下图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
(1)(区域认知)分析华北地区缺水的社会经济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变差;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城市化水平高,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
(2)(综合思维)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简述南水北调对受水区水环境的有利影响。
提示:补充了地表和地下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了水质;有利于恢复水体生态。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说明与涵管输水相比,明渠输水需要付出的“环境和经济代价”。
提示:水体易被污染,水质变差;投入的治污、管理等费用高;沿途蒸发损耗大;冬季明渠中水易结冰,输水效益大减;明渠占用土地面积大。
能力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和线路选择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供需矛盾:
(1)对比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要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举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而能源资源缺乏,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而能源资源丰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调出和调入地点选择、线路选择:
(1)调出区、调入区选择:调出区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调入区要有稳定的市场消费能力;两地距离相对较近(节省运费和建设成本)。
(2)线路选择:针对不同的方案对比其优点和缺点,权衡利弊。思路如下:
一般选择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影响小的方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煤炭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运力不足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能源市场的重大问题。新疆煤交所测算显示,一吨在南方市场销售的新疆煤,七成是运费,制约了新疆煤在国内市场上充分调配。煤炭资源结构性不足,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南方地区埋下了发展瓶颈。据权威部门测算,仅川渝两地,2020年煤炭总缺口将达到6
000万吨。
  作为西北与南方地区之间最便捷的快速铁路通道,兰渝铁路在2017年9月开通运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后,新疆至成都、重庆的铁路运费降低约三分之一,时间缩短一半。
(1)阐述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
(2)我国为什么实施北煤南运工程。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大体呈北多南少的特点。北方主要分布地区是山西、内蒙古、陕西。其中新疆也发现了很多的煤炭资源。南方主要分布在贵州。第(2)题,结合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得知生产特点;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得知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特点;归纳以上两点,分析原因。
答案:(1)我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等省区。
(2)我国煤炭资源大体呈北多南少的特点。北方煤炭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煤炭需求量大,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量,因此实施北煤南运工程。
 【补偿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少占地等综合优势,可以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地配置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供应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问题、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技术,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据图描述我国能源供应和用电负荷逆向分布的状况。
(2)指出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解析】第(1)题,主要从我国能源分布和消费特点分析回答。我国能源供应方面西部、北部地区能源丰富,主要的能源资源有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西部用电量小,供大于求;用电方面,东部用电量大,能源缺乏;存在能源东送现象。第(2)题,依据图中线路所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回答。图中特高压输电线路自西部到东部,在建设过程中穿越多级阶梯,地势起伏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建设难度;沿途大江大河众多,跨度大;经过多种气候区,高空作业,受天气影响明显,安全风险大。
答案:(1)我国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而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和南部,用电负荷大。
(2)穿越多级阶梯,地势起伏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江大河众多,跨度大;高空作业,受天气影响明显,安全风险大。(任意答对2点即可)
陕北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商品煤基地。
(1)(区域认知)简述陕北地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条件。
提示: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2)(地理实践力)说出当地能源对外输送的主要方式。
提示:煤炭主要通过铁路、公路运输;石油、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输送;通过输电线路输送电能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的分布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地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距海较远,降水量较少
C.③地属资源型缺水
D.④地工业用水量大
2.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增加人工降雨        B.跨流域调水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修建梯田
【解析】1选C,2选B。第1题,③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严重,属水质型缺水。第2题,①地区为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
  (2020·大连高二检测)“南水”每年向北京市供水约10.5亿立方米,但仍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据此完成3、4题。
3.“南水”进京对北京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①制约经济发展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缓解用水紧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北京市继续推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B.保证生活供水质量
C.引导家庭节约用水
D.加快“南水”入户
【解析】3选D,4选C。第3题,“南水”进京可以供水,缓解北京市用水紧张状况,补偿河湖水量,促进经济发展,但不能消除水污染。第4题,即使“南水”进京可以供水,缓解了北京市用水紧张状况,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北京市缺水问题,故北京市继续推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引导居民继续有忧患意识,引导家庭节约用水。
  (2019·承德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消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C.全线可利用地势自流引水
D.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6.南水北调工程能给调入区带来
(  )
A.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D.环境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解析】5选D,6选C。第5题,南水北调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问题,东线工程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东线工程经过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第6题,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三个效益分别是: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社会效益——缓解争水矛盾。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
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 下图是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所在的汉江流域略图,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1)请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
(2)南水北调中线向华北调水开通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请从水资源调运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角度出发,分析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可能原因。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原因要从供需关系以及对水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南水北调中线向华北调水开通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回答。第(3)题,结合北方缺水原因分析,北方地区水污染严重,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水质。从保护耕地角度分析,可以少占耕地,减少侵占城区土地。从气候环境分析,能够避免冬季结冰。华北地区蒸发量大,地下管道输水可以减少蒸发、下渗,保证用水安全等。
答案:(1)自然: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文:工农业需水量大,浪费及污染严重。
(2)影响:汉江下游径流减少,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加重;航道变浅,不利于航运;河滩裸露,两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旱化甚至沙化;改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对其生长不利。
(3)减少污染,保护水质;少占耕地;减少侵占城区土地;避免冬季结冰;减少蒸发、下渗;保证用水安全等。
十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截止到2019年4月北京地区已接收南水北调水量总计超过4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目前,南水北调供水已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七成以上,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
200万。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北京市大量缺水的原因
(  )
①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
②经济发展迅速,用水量增加
③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④降水总量偏少,季节变率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相对于东线而言,中线工程的优势体现在
(  )
①水质较好
②建设成本较低
③建设工期较短
④利用地形可以全程自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必须
(  )
A.树立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B.缩小经济规模,减少用水量
C.禁止外来人口迁入
D.改变城市职能,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
【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北京缺水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考虑。第2题,中线工程可以利用地形落差由南向北送水,同时水质相对于东线而言较好。但是工程浩大,工期较长。第3题,解决北京市的缺水问题必须要从树立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方法技巧】图示法巧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和资源的供需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如下: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
(2)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回答4、5题。
4.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4选D,5选A。第4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在扬州江都提水北调,将长江水输往华北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但是在黄河以南水不能自流,根据图中海拔高低可见。第5题,南水北调经过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严重,把水调走后,泥沙因水的减少而沉积,海水倒灌,河口地区盐碱化问题严重。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
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
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
7.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应防止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酸雨
D.水资源短缺
8.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6选D,7选A,8选C。第6题,西气东输三线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沿线中西部、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
有效缓解中国中南和东南沿海各省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状况。第7题,西气东输三线东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起伏较大,工程建设可能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第8题,相对于煤炭而言,天然气污染小,因此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③西气东输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西气东输与实现农业机械化关系不大;对煤炭工业的发展不利。
  (2020·吕梁高二检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9、10题。
9.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解析】9选B,10选D。第9题,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石油次之,之后是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最少。而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能源旗鼓相当,之后是水电、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第10题,西气东输工程能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气东输主要提供的是天然气,而不是直接提供电能;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是不可取措施,可排除;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能源结构不是以煤炭为主。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分别是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和长江流量年变化图。
材料三 南水北调工程以“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为原则,坚持把规划、实施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1)与南水北调东线相比,中线建设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的地区有哪些?试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二,说出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措施。
(4)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取得最大效益,沿线省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由于东线工程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南需要逐级提水,且水质较差;而中线工程基本可自流;且取汉江上游水源,水质较好。第(2)题,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产生主要是在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地区,由于南水北调后,潜水水位上升,使得盐分物质上升到表层后,水分蒸发掉,盐分积累,使得土壤次生盐碱化产生,东线输水河道淮河以北段的沿岸地区容易发生。第(3)题,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存在的矛盾,主要从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多雨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当受水区水资源短缺时,正是南方调水区水资源短缺季节,解决措施主要从调节径流量季节变化角度分析。第(4)题,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取得最大效益,沿线省区应采取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答案:(1)中线基本可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水源地水质较好。
(2)东线输水河道淮河以北段的沿岸地区(或位于华北平原的沿线地区)。
东线输水河道的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潜水面上升;由于该线沿岸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在短暂雨季以外的时期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3)矛盾:受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季节,恰好是长江的枯水期。
解决措施:可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在长江的丰水期把水蓄积起来,等到受水区缺水严重时再向北调水。
(4)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20·运城模拟)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2010年和2020年供水状况对比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与2010年相比,2020年
(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
B.供水总量大幅度增加
C.供水结构发生变化
D.再生水变化量最大
13.该城市获得的水源主要是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入,相比较于中线、西线工程,关于东线工程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质最好
B.全线可顺地势自流
C.水量最小
D.工程量最小
14.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
①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②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水的使用成本
④利于减轻地面沉降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2选C,13选D,14选B。第12题,读图可计算,2010年供水总量为35.8×102m3,2020年供水总量为33.3×102m3,供水总量下降;再生水2020年供水量大于2010年,说明2020年再生水的利用比例上升,故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读图和2010年相比,2020年地下水和地表水供水量下降,再生水和南水北调水供水量上升,故其供水结构发生了变化;地下水变化量最大。第13题,西线水质最好,中线全线可顺地势自流,西线水量最小,东线有京杭运河以及沿线湖泊可利用,工程量最小。第14题,南水北调能够缓解该市水资源短缺状况而不能解决,故①错误;南水北调能够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缓解地面沉降,改善生态环境,故②④正确;南水北调投资巨大,其成本较高,不会降低水资源的使用成本,故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国西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大地区没有原油供应和炼油厂,所需油品全靠兰成渝管道和沿长江逆流运输。缅甸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丰富,据目前探测情况显示,未来还可能发现更多天然气储量。
材料二 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皎漂港东南方的小岛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港,管道穿过缅甸多个邦后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在贵州安顺实现油气管道分离,原油管道最终延伸到被“油荒”困扰的重庆,天然气管道则南下到达广西。中缅油气管道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是韩国、印度等国投资公司在缅甸印度洋大陆架开发的天然气田,目前我国石油公司也正与缅甸政府合作勘探海上、陆上气田。
材料三 经过12年筹备建设,2017年4月10日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运,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运输线路图”。
(1)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2)分析该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沿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3)目前中缅油气管道已经全线贯通使用,分析该工程对缅甸和我国西南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中缅之间由于地形复杂,需要穿越伊洛瓦底江、怒江和澜沧江等多处河流和翻越大山、高原、山地等,地表崎岖。除此以外,沿线地质复杂,断裂带密布,地震活动频繁,雨季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这些都给中缅管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第(2)题,该管道工程建设会破坏表土,因此要考虑加重地质灾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第(3)题,结合资源调配对输出地及输入地的影响,分析其中的有利方面。
答案:(1)经过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边界,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穿越横断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区,沿线地形复杂、崎岖;穿过多条大江大河;沿途多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时间长,降雨量大,雨季施工困难;沿线多热带雨林区,基础设施差,施工环境恶劣,闷热潮湿多蚊虫;跨越海峡,施工难度大;沿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答对4点)
(2)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地面崩塌等地质灾害;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答对2点)
(3)对缅甸:推动缅甸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将缅甸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合作带动缅甸相关产业(石化工业)的发展,满足缅甸国内对能源的需求;带动管道沿线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民众经济收入;油气过境费将能为缅甸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答对3点即可)
对我国西南地区:缩短油气输入我国西南的路径;缓解我国西南油气资源短缺局面;降低中国对煤炭的依赖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环境污染;带动相关化工产业发展,建设新兴石油炼化基地;带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答对3点即可)
PAGE
-
22
-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联系 








1.通过资料、区域图,认识区域联系的不同区域。(区域认知)2.结合案例,掌握分析区域联系的步骤及主要方法。(综合思维)3.结合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
[填一填]将区域联系分析的相关内容填入横线上。
①地理位置 ②自然条件 ③社会经济条件 ④矿产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⑤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⑥人口迁移 ⑦跨区域的物流 ⑧产业转移 ⑨资金技术流动
二、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
1.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
(1)区域共性——区域联系的联结点。
(2)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的动力。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内容:
(1)概念:把现实的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培养信息读取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精选案例、案例分类归并、案例应用、案例延伸。
3.应用系统思想分析区域联系的影响:
(1)把不同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2)坚持用动态观点分析区域联系。
三、活动案例——区域联系对新加坡发展的影响
1.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
(1)地理位置:(1°18'N,103°51'E),毗邻马六甲海峡。
(2)自然条件:地势低平,自然资源匮乏。
(3)支柱产业:石化、电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
2.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
(1)对外联系内容:生活资源输入、生产资源输入、产品流动、产业转移、人口迁移等。
(2)联系纽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海运、空运系统、通信网络。
3.区域联系的影响分析:
(1)区域外资源输入不仅满足了新加坡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满足了新加坡工业发展对原料、燃料的需求。
(2)新加坡的人口迁入、工业品进出口、产业迁出等,也都对区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新加坡区域联系的基础。
(√)
②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资源丰富。
(×)
③经济发展是促使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的诱因之一。
(√)
④新加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著名的石化中心。
(√)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1.区域联系方式: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联系。
2.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1)明确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是通过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或转换进行联系的,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是通过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的渗透进行联系的,突出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区域要素发生联系,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交通部为促进长三角水运一体化,联合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印发了《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京杭大运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下图为长三角区域示意图。
(1)区域经济一体化和   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   ,提升国际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对杭州服务功能影响有哪些?
(3)说出加快京杭大运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主要作用。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3)知道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解析】第(1)题,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第(2)题,城市服务功能强弱主要从服务种类、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方面体现。第(3)题,加快京杭大运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主要作用应从货运能力、运输网络、产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2)服务功能增强;服务种类增多;服务人数增多。
(3)加强长三角内南北地区之间、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大宗货物流通能力;加快南北及沿线区域旅游一体化,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完善长三角水运网,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任答两点即可)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大桥通车将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它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1)(区域认知)港珠澳大桥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哪些社会经济作用?
提示:缩短港珠澳之间的交通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区域内、外联系,扩大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人才汇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综合思维)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优势条件?
提示: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科技实力强;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利,运输能力强。
(3)(地理实践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提示: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华北平原上的某县城经济发展展开调查研究,并计划书写专业调查报告,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联系背景进行调整时应首先分析
(  )
A.地理位置
B.资源状况
C.资金技术
D.人口迁移
2.该县城与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要素联系可能是
(  )
A.煤炭资源
B.南水北调
C.通信网络
D.交通联系
3.分析该县城与其他区域联系的方法是
(  )
A.对比分析
B.案例分析
C.系统思想分析
D.综合分析
【解析】1选A,2选B,3选A。第1题,地理位置是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第2题,材料中提及该区域为华北平原,与南方地区之间最可能的自然要素联系就是水资源的调配——南水北调。第3题,应用对比分析法对区域联系进行分析研究是区域联系分析的基础。
  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4~6题。
4.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5.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6.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  )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4选A,5选C,6选A。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第5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第6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
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
  2018年,海尔洗衣机第10次蝉联全球洗衣机市场品牌零售量第一,2019年8月,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切尔内市海尔俄罗斯工业园正式投产。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海尔直接在俄罗斯境内开设互联工厂,将更好地服务俄罗斯全境1.4亿消费者。据此完成7~9题。
7.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资于切尔内市,主要考虑的是切尔内市
(  )
A.产业基础较好
B.邻近中亚各国
C.交通四通八达
D.缓解就业压力
8.海尔集团在俄罗斯投资洗衣机互联工厂,凭借的是
(  )
A.营销力度大,销路广
B.产品质量高,信誉好
C.研发投入多,产量大
D.自动化生产,效益高
9.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  )
①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②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③美化绿化城市环境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7选A,8选B,9选C。第7题,
根据“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推断,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资于切尔内市,主要考虑的是切尔内市产业基础较好。第8题,根据“2018年,海尔洗衣机第10次蝉联全球洗衣机市场品牌零售量第一”推断,海尔集团在俄罗斯投资洗衣机工厂,凭借的是产品质量高,信誉好。第9题,海尔洗衣机产业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推动物流、维修、运输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在调整工业布局、美化绿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作用不大。
十一 分析区域联系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人将当今世界经济称为“地球村经济”,这说明
(  )
①世界经济规模日益缩小
②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联系日益密切
③各国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④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提供良好的机遇和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并未缩小国家或地区间的差距,因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下面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2~4题。
2.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3.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4.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2选B,3选A,4选D。第2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地区。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位置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3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第4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中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目前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中美经贸摩擦后,美国豆农损失惨重,但我国国内大豆市场未受到明显冲击,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下图示意我国2017年、2018年(1-10月)大豆进口占比。据此完成5~7题。
5.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大豆主产区,该地大豆扩大出口至中国,其生产潜力主要在于
(  )
A.气候条件优越
B.土地面积广阔
C.陆路交通便利
D.人口分布稠密
6.中美经贸摩擦后,我国国内大豆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主要得益于
(  )
A.国内大豆需求大幅降低
B.国内大豆生产全面丰收
C.美国大豆替代进口增加
D.将大豆库存投放于市场
7.为减少大豆进口区域集中所带来的贸易风险,我国应
(  )
①开辟多元大豆进口渠道
②减少对大豆生产国投资
③利用技术提高大豆品质
④严令禁止国外大豆进口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5选B,6选C,7选A。第5题,俄罗斯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欧洲部分,而远东地区则分布稀少,但土地面积广阔,可以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来提高大豆生产量,从而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纬度较高,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南部地区比较适宜发展农业;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相邻,有铁路、公路相通,但不属于俄罗斯扩大大豆出口的主要生产潜力条件。第6题,中美经贸摩擦后,经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进口大豆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据图分析可知,巴西已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最主要国家,此外俄罗斯大豆进口比重也提高了。我国大豆市场运行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替代进口增加,特别是大量采购巴西大豆,有效缓解了供应压力。第7题,中国大豆市场需求量巨大,但如果进口区域过于集中,则必然会带来贸易风险。为此,通过技术投入,可以提高大豆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国外的依赖,但禁止国外大豆进口不仅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也不符合我国贸易政策,应开辟多元渠道增加大豆进口,或加大对大豆生产国的投资,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企业纷纷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H公司是我国较早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的电信企业。该公司研发国际化选择了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路线,而营销国际化则选择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路线。据此完成8~10题。
8.H公司研发国际化最初选择在发达国家是因为发达国家
(  )
A.具有技术优势
B.信息资源通达
C.基础设施完善
D.国际影响广泛
9.H公司在少数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研发中心,主要是为了
(  )
A.降低原料价格
B.把握市场需求
C.促进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10.与研发国际化路线不同,H公司营销国际化路线选择以发展中国家为起点,其主要原因是
(  )
①该公司技术积累多,技术优势明显
②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利润空间大
③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干扰多
④该公司的低价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力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8选A,9选B,10选D。第8题,公司的研发属于产业链的顶端,需要技术和人才优势。选在发达国家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科技人才众多。信息资源通达、基础设施完善、国际影响广泛也有影响,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掌握技术和产品核心要素,处于产业链的顶端。第9题,由材料可知,该公司的研发是国际化路线,先从发达国家,其次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技术优势也设立研发中心的目的是因为研发的产品最终需要投放到市场,主要是为了和市场接轨,因此把握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研发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以及数量。通过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产品的价格,进而提升利润,但是无法降低原料的价格,原料的价格是由原料本身决定而非技术决定。技术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无法消除贸易壁垒,设立研发中心,最主要是为了销售,而非技术交流。第10题,营销国际化路线以发展中国家为起点,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具备发达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很明显发展中国家技术方面优势较弱,①错误。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市场利润不一定比发达国家多,人们的购买力水平明显不如发达国家,②错误。但发达国家容易遭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干扰,尤其是政治形态、文化理念、贸易壁垒诸多难题。而发展中国家受影响相对较小,③正确,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产品销售以低端为主,因此低价产品对于发展中国家人们更具备吸引力,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20·九江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被列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新疆在中国能源梯队中,正逐渐由“后备军”转变成“先锋营”。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了“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疆电外送(如下图)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
(1)简述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疆煤东运”的原因。
(2)与“疆煤东运”相比,“疆电外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3)说明“疆煤东运”“疆电外送”等项目的实施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根据材料“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可知,其能源资源丰富,但由于新疆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而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不足,因此我国大力实施“疆煤东运”。第(2)题,“疆煤东运”向东部地区运输的是煤炭,运量大,铁路交通压力大,且煤炭在东部地区消费,环境污染较大;相比而言,“疆电外送”向东部地区输送的是电能,有利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且电能的消费有利于改善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第(3)题,该题可从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方面回答。首先,通过“疆煤东运”“疆电外送”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新疆能源开发,有利于将其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意义);其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意义)。
答案:(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新疆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不足。
(2)减小交通运输压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新疆能源开发,进一步促进新疆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20·成都模拟)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地区按互补性原则,一个地区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承接香港、台湾等的产业转移,经济实力得到极大加强。但目前,粤北山区、粤东、粤西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都还不尽人意。读珠三角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珠三角和粤北、粤东、粤西之间实现产业转移的差异优势最显著的是两地的
(  )
A.劳动力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三大产业结构
D.历史和文化
13.下列属于珠三角向粤北、粤东、粤西进行产业转移的拉力因素最可能是
(  )
A.区位经济条件
B.资源富集程度
C.政府优惠政策
D.资本人力丰富
14.广东山区、东西两翼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首要考虑措施是
(  )
A.突出地方特色选择主导产业
B.避免产业转移方式的多元化
C.发挥众多中小企业灵活优势
D.强力发展能源资源密集产业
【解析】12选B,13选C,14选A。第12题,读材料可知,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是两地进行产业转移的互补性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承接香港、台湾等的产业转移,经济实力得到极大加强”,珠三角经济较发达,粤北、粤东、粤西经济较落后,故两者之间实现产业转移的差异优势最显著的是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在附近区域之间可以相互流动,数量差异不明显;三大产业结构差异不是现产业转移的最显著因素;邻近区域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较小。第13题,拉力因素即吸引产业转入的因素。珠三角向粤北、粤东、粤西进行产业转移的拉力因素是粤北、粤东、粤西吸引产业转入的因素,由于广东产业转移区域布局鼓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故最可能的拉力因素是政府优惠政策;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区位经济条件较差;资源富集程度优势不明显;资本人力较珠三角条件差。第14题,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首要考虑措施是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选择主导产业,使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各地避免产业转移方式雷同,出现恶劣的相互竞争的局面,产业转移方式要多元化;中小企业灵活优势,是新工业的本身特点,不属于产业转移的首要考虑措施;强力发展能源资源密集产业会加大环境压力,甚至造成环境破坏。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2020·蚌埠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简称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国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91.5
km2),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该园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项目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也积极入驻园区。
(1)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分析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3)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时,应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进行逐个分析,结合材料(中欧合作的政策、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等)和白俄罗斯地图(机场和铁路分布)得知,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教育、工业基础等)优势明显。第(2)题,通过白俄罗斯地图得知,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缘(距离相近,语言、文化、习俗相通)方面,从这个方面组织答案。第(3)题,要从外企的迁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答案:(1)白俄罗斯政策的支持;附近有机场和铁路,陆路、航空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便利;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设计、生产调整等。
(3)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对外交流水平等。
PAGE
-
1
-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目前,广东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珠三角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环境四方面的约束,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影响,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广东省政府投500亿巨资,实施2008-2012年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实现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同时,将粤东和粤北等地的农村劳动力600万人转移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使这些地区的非农就业比重由目前的71%提高到80%以上。下图是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示意图。
思考:
(1)依据图文材料,归纳出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特点。
(2)分析珠三角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及邻近省区进行转移的原因。
(3)广东省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对区域发展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
【解析】第(1)题,据材料并结合图可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向粤东、粤西和粤北等珠三角周边地区和外省转移。第(2)题,据材料可知,珠三角发展受到了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环境等方面的约束,而广东偏远地区如粤东、粤北等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价格较低,内部交易成本较低,环境保护压力较轻,因此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第(3)题,产业转移对区域的有利影响应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就业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可知,随着产业的转入,这些偏远地区的非农就业比重提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1)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向粤东、粤西和粤北等珠三角周边地区和外省转移。
(2)珠三角受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环境四方面约束,而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区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更丰富,价格较低,内部交易成本较低,环境保护压力较轻。
(3)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推进城镇化发展。
案例评析
  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为背景,通过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背景材料和产业转移方向(路线)及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城镇化率等资料,重点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3
①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珠江三角洲产业特征和区位条件遇到的问题;
②通过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示意图,判断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空间尺度进行比较,分析产业转移的“推力”和“拉力”。
(3)人地协调观——水平2
能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研判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后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影响。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