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学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学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3 09:13:18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结合实例,从区域关联性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从协调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识,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观)2.通过不同案例,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从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认知)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内涵:
(1)早期: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现在: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
[连一连]将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内容连线。
2.区域协调发展的形式:
(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实现了相互发展。
(√)
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
③京津冀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
(√)
④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提示: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分析区域协调发展
                  
1.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式:
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
2.我国东西部区域合作:
合作内容
成效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
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资金逐年上升;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信息、人才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合作双方实现了互相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同时,也实现了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下图示意京津冀发展战略图。
(1)简述我国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
(2)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会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说明该战略的主要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第(2)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系列工作,保证基建;加强规划与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图中不同通道建设还反映要做好区际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等。第(3)题,这一战略对京津等大城市及其他区域作用有所不同。对京津而言,可以解决“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冀而言,可以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答案:(1)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与管理;依托邻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功能,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3)分散北京的大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北京)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城市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补偿训练】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图中的箭头是2001~2016年城市等级的变化过程,2016年Ⅰ型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以及由Ⅱ型转变来的苏州、杭州、宁波,共6个城市。其中上海是直辖市,杭州、南京、合肥均为省级行政中心,四个城市都能满足行政等级较高。据图可知2016年的Ⅰ型城市中除上海和宁波临海,其中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并没有沿长江分布,除上海和南京距长江口较近外其他城市距离长江口较远。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到2016年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对比图2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第(3)题,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协调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舟山、扬州、嘉兴。对比图2中城市的分布,可以看出这几个城市多在上海周边地区,所以多数与上海空间位置邻近;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就算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部门。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城市性质与其他几个城市明显不同。
  1996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开始对口帮扶内蒙古。2019年6月19日,京蒙扶贫文化和旅游推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通过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促进两地共同发展,新一轮的对口帮扶大有可为。
(1)(综合思维)京蒙合作对该区域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促进京蒙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蒙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京蒙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京蒙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
(2)(区域认知)京蒙区域合作具有很强的发展互补优势,合作空间巨大。请举例说明。
提示:内蒙古煤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草场、森林、耕地面积广;北京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内蒙古可输送给北京能源、矿产资源及农畜产品;北京可向内蒙古进行产业转移,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人地协调观)有人认为北京市应大力扶持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赞同。 理由: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和鼓励;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有利于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等。
(或反对。 理由:内蒙古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协作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人才短缺;信息网络欠发达;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气候舒适度和环境质量较低等。)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将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读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相比,雄安新区
(  )
①基础设施完善
②人口密度较大
③土地价格较低
④发展潜力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雄安新区最有可能承接
(  )
A.北京市政府行政部门
B.服务北京市民的大型商场
C.大型企业及配套部门
D.服务全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3.雄安新区的发展将会使北京
(  )
A.生态环境压力减轻
B.城市用地规模减小
C.第二产业比重增大
D.城镇化的水平下降
【解析】1选D,2选C,3选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地价较低,发展潜力较大。第2题,由材料“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知,雄安新区最有可能承接大型企业及配套部门。第3题,雄安新区分散北京城市职能,使部分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据此回答4~6题。
4.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将首先辐射到
(  )
A.东南亚
B.中亚
C.南亚
D.澳大利亚
5.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预计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
(  )
A.一城独大
B.分工协作
C.模式趋同
D.同业竞争
6.港珠澳大桥建成,大湾区内部
(  )
A.政治界限消失
B.消费差异加大
C.区域融合加快
D.交通更加拥堵
【解析】4选A,5选B,6选C。第4题,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紧邻,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将首先辐射到东南亚。与中亚、南亚、澳大利亚相距较远,不会首先辐射这些地区。第5题,国家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粵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走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道路。粵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各自的发展模式不会趋同,也不会出现一城独大、同业竞争的现象。第6题,港珠澳大桥建成,大湾区内部的政治界限不会消失;港珠澳大桥建成,大湾区内部经济贸易交流更为密切,消费差异会减小;港珠澳大桥建成,大湾区内部区域融合会大大加快;港珠澳大桥建成,大湾区内部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地处西非东南部,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国土面积为92.38万km2,有1.7亿人口,自然资源丰富。从2016年尼日利亚GDP超过南非至今,尼日利亚一直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对西非其他国家以及全非洲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力。2006年和2007年中国相继与尼日利亚合作,在奥贡州、拉各斯州(尼日利亚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了奥贡广东自由贸易区和莱基自由贸易区。建立至今,中尼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营商环境、资金投入、经营主体等都曾经历较大的波动。下图为尼日利亚行政区划简图。
(1)分析中尼合作在奥贡州和拉各斯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
(2)简述两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尼日利亚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说明中尼自由贸易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原因。
(4)简述中尼自由贸易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包括原料、位置、交通、劳动力、政策和市场。第(2)题,两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工业化、城市化、就业、收入、产业升级和市场都有积极的影响。第(3)题,要从时间跨度、资金投入、政策变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回答。第(4)题,要结合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答案:(1)自然资源丰富,原材料充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较强,可辐射全国,间接辐射西非地区,甚至影响全非洲;距海较近,海运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政策的大力支持;邻近尼日利亚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等。
(2)有利于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税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商品供需矛盾,降低市场商品价格,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
(3)时间跨度大(投入周期较长),资金投入大;政策变动大,营商环境不稳定;经营主体变动,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4)扩大资金来源,保证资金投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签订完善的合作协议,保证经营主体和政策的稳定。
十二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下图为京津冀产业特征及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表示新技术工业产品输出方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利于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是
(  )
①完善城市等级体系
②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⑤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中天津以新技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②箭头从天津指出,能表示新技术工业产品输出方向。第2题,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加快城际交通的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有利于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位于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约3
000
km,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2016年11月,由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的首支贸易试点车队抵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并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和先行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据此完成3、4题。
3.新疆经中巴经济走廊对外出口的商品可能是
(  )
①天然气
②稻米
③棉花
④葡萄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会
(  )
A.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
B.带动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巴基斯坦就业压力
D.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来源
【解析】3选B,4选B。第3题,我国能源短缺,很少向外出口天然气;新疆气候干旱,不会大量种植水稻。第4题,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会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中巴经济走廊的修建和贯通,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钢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巴基斯坦的就业压力;中巴经济走廊可以缩短我国能源进口的路程,而不会增加能源进口的来源。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江门、中山、肇庆九市组成,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读四大湾区基本资料图,完成5~7题。
5.与其他三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是
(  )
A.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沿海
B.海陆交通便利,协作历史悠久
C.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发达
D.发展空间广阔,劳动力丰富
6.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目标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
B.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促进地区发展
C.推动粤港澳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区域转型升级
D.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技术合作平台,培育传统产业发展
7.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
B.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合作
C.利于发挥内地九市的金融、服务优势,提升经济地位
D.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解析】5选D,6选D,7选C。第5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和占地面积均位于第一位;A、B项属于四大湾区的共同条件,不符合题意;粤港澳大湾区矿产资源短缺,不属于优势条件。第6题,粤港澳大湾区定位高,要求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主要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或者弱化传统产业中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部分。第7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应该是发挥港澳两地的金融、服务优势,而不是内地九市。
  2018年4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设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党中央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下图示意海南岛地理位置,据此完成8~10题。
8.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岛建设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优势是
(  )
A.经济水平高
B.交通便捷
C.生态环境好
D.开放最早
9.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可大力发展的产业主要是
(  )
A.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
B.钢铁工业
C.石化工业
D.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
10.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
(  )
A.促进产业升级
B.促进文化交流
C.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8选C,9选A,10选A。第8题,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岛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优势是开发晚,生态环境好;海南岛的经济水平低,交通通达度差,开放晚。第9题,党中央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商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主。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可大力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不占主要地位。第10题,海南岛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以第三产业为主,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促进产业升级;促进文化交流,是对文化的影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对经济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是对社会的影响,不是对经济的影响。
 【补偿训练】
  城市间创新联系是指区域内城市之间彼此开放、紧密联系,建立更大空间范围内对技术、知识、信息等关键要素的共享,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越高。一般情况下,在城市最大引力线图中,某一城市被连接的次数越多,表明该城市引力越大,中心地位越高。下图为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的最大引力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的主要特征是
(  )
A.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低
B.西部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最高
C.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均衡
D.大致呈自东向西减弱的趋势
 (2)与上海市相比,成都市最大引力线更密集,其主要原因是
(  )
①上海城市服务水平低于成都
②上海市周边创新城市较多
③成都市交通运输更便捷  
④成都市创新联系较独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越高。长三角地区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大多数城市创新联系强度高;西部有些城市经济较发达,创新联系强度高;长江经济带内东部地区城市被连接的次数较中部和西部少,表明了东部地区创新城市较多,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各城市间联系强度较高,城市联系强度未集中于某一城市,故长江经济带内地区城市被连接的次数不均衡,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不均衡;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创新联系强度大致呈自东向西减弱的趋势。第(2)题,上海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较中部和西部城市高,各城市间创新联系较强;而成都位于长江经济带西部,周边地区缺乏创新能力较高的城市,成都在区域城市创新联系中发挥引领作用,成都市在省内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创新联系较为独立,最大引力线比上海更密集。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美国的汽车工业主要分布于五大湖沿岸,这里集中了汽车所需的数千个零部件工厂。总部设于底特律的福特汽车,早期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将许多零部件生产厂整合到自己公司,比如在胭脂河工厂,可以看到从铁矿石到成品车的全过程。20世纪末期,标准化生产的全球化趋势逐步明显,累赘不堪的产业链迫使福特汽车将附属的零部件供应商分离出去,建立全球化生产网络(见下图),成为一个轻快、有弹性的企业。
(1)简述“纵向一体化”模式集聚众多零部件生产厂的优势。
(2)说明建立“全球化生产网络”的优点。
(3)指出促使“全球化生产网络”成为可能的条件。
(4)描述福特汽车“全球化生产网络”中供应商的特点。
【解析】第(1)题,据材料分析可知,汽车工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集中的是和汽车生产有关的零部件工厂,它们具有生产上的联系,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第(2)题,据图分析,福特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来降低汽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球化生产网络,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将附属的零部件供应商(附加值小的生产部门)分离出去,成为一个轻快、有弹性的企业,利于企业发展。第(3)题,材料提到“20世纪末期,标准化生产的全球化趋势逐步明显”“建立全球化生产网络”,因此“全球化生产网络”的产生受全球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的影响;零部件供应商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因此需要交通作为保证条件;各国企业之间合作紧密,需要信息畅通,及时交流信息。第(4)题,据图分析,图中涉及的国家大多集中于欧洲,且为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强,距离近,便于交流协作。
答案:(1)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2)全球范围内寻找价格最低、质量最优的零部件,有利于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快速获得零部件,提高生产灵活性;缩减附加值小的生产部门,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答对3点即可)
(3)全球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长距离、大吨位货物的运输费用降低;发达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
(4)分布广;集中于欧洲;主要为发达国家。(2点即可)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读“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
(  )
A.产品的科技含量高 
B.劳动力资源充裕
C.市场经济比较完善 
D.经济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13.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
(  )
A.营销基地
B.生产基地
C.研发基地
D.终端市场
【解析】12选B,13选B。第12题,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处于整个生产网络的最低端,就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因素。第13题,通过“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可以看出,苏州、东莞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基地。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飞地经济”即不同的行政地区打破地域管辖限制,“飞出地”一方将产业项目安置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园区内,通过约定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一块“深圳经济飞地”。该合作区隶属汕尾市(下图),面积468.3平方千米,依山面海,拥有42.5千米海岸线。它是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经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共管,发展到由深圳市主导管理。近年来,一批重点项目,如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深汕)云计算服务基地等落户于此。
(1)分析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深圳产业发展产生吸引的原因。
(2)从转移产业和两地合作程度的角度,简述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特别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深圳经济飞地”之间的变化。
(3)说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建立对深圳、汕尾的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发展前景等作答。第(2)题,从产业类型的变化、产业升级和布局变化作答。第(3)题,从区域产业结构、区际分工与协作、区域之间联系等作答。
答案:(1)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圈接合部,是深圳、香港向东辐射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具有良好的空间优势,临近大陆架,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2)转移产业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早期承接深圳成熟的,甚至是落后的产业,发展为诸多现代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合作程度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早期深圳只参与产业布局,到除参与产业布局外,还进行社会管理,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3)对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为深圳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了深圳与东部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系,促进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
对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建成后,深圳和汕尾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深圳对汕尾的辐射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PAGE
-
17
-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结合案例,说明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观)2.结合案例,说明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地理实践力)3.了解认识尼罗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区域认知)4.结合案例,分析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的措施。(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尼罗河流域
1.发源地和注入海洋:发源于东非高原,注入地中海。
2.长度和流域面积:尼罗河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全长6
670
km,是世界最长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流经11个国家。
3.地理特征:
(2)流域特征。
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同时也是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
②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
③尼罗河流域面积广大,水资源利用率极高。
(×)
④尼罗河定期泛滥与上游青尼罗河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有关。
(√)
二、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1.概况:
(1)尼罗河流域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
(2)流域内上、中、下游国家加快开发尼罗河水资源,使其在使用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
2.尼罗河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连一连]将尼罗河流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连线。
三、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协作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流域内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有利于流域内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具体措施: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①1999年成立政府间合作机构——尼罗河流域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②2001年发起尼罗河流域倡议行动,进行水源地管理,解决土地退化,并促成各国的脱贫与发展。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①通过文件协议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及复兴大坝蓄水方面进行协商。
②通过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加强区域电力贸易的合作。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1)原因:面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各国环保方面具有共同利益。
(2)实例:下游的埃及援助上游的乌干达控制维多利亚湖的蓝藻。
   
影响水电站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提示:①水量:与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②落差:穿越地区等高线密集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③开发条件:适宜建坝(一般为峡谷:投资和工程量小;地基坚实,少地质灾害)。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1.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
2.地理条件评价思路:
结合相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雄浑挺拔的中国西部,一条大江出雪山,越峡谷,浩浩荡荡奔流到海。这就是流淌数百万年,孕育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长江流域既有“先天丽质”的一面,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
(1)长江发源于____________高原,注入__________海。?
(2)图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3)图中水利工程A是________________,水利工程A建设的首要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5)长江流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
(  )
A.水资源 水能资源 矿产资源
B.煤矿 石油 水能
C.天然气 石油 铁矿
D.水能 铁矿 水资源
【思路点拨】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前提是流域背景的分析,流域背景包括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背景主要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工业、农业、城市、人口等。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自然概况及开发利用。第(1)题,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东海。第(2)题,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A为三峡工程,其首要目标是防洪。第(4)题,分析河流的水能资源应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第(5)题,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资源、水能资源和有色金属。
答案:(1)青藏 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三峡工程 防洪
(4)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5)A
【补偿训练】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长江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据此回答(1)、(2)题。
 (1)长江流域多数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长江流域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
①水量大,居我国首位 ②流量稳定 ③干流横贯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B,(2)选B。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众多且呈南北辐射状分布。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长江!啊,长江!”
(1)(区域认知)歌词中反映出长江什么资源丰富?长江流域还有哪些优势自然资源?
提示: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森林、矿产、旅游资源等。
(2)(综合思维)试分析“黄金水道”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提示:具有流量大、水位变化小、冬季不结冰的水文特征,以及江阔水深的河道特征。沿途是我国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货流量、人流量大。
能力2 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1.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协作:
2.长江水系航运开发:
3.长江干支流的水能开发:
   
 (2018·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地理位置+我国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
(2)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城市数量+核心城市。
经济发展的特点→速度快慢,水平高低,产业结构特点。
(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核心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联系。
(4)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针对问题+因地制宜。
【解析】第(1)题,四川和重庆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长江沿岸、一带一路沿线,成渝城市群参与了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第(2)题,材料一中给出了城市群的具体要求,结合材料二图形中城市的状况可分析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具备的基础。结合材料三中的统计表中的数据可知成都、重庆在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经济发展特点。第(3)题,结合材料二的图和材料三中的统计表和柱状统计图可分析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题,措施是针对问题提出的,顺利推进城市群的建设,就要解决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补偿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9月国家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及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1)长江经济带最突出的优势运输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城市群是__________,其中心城市是__________。
(3)把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经济带有哪些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4)为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长江上游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长江经济带沿江分布,其最突出的优势运输条件是内河航运,内河航运运量大,且运费低廉。第(2)题,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成渝城市群、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规模最大,中心城市是上海。第(3)题,主要从劳动力、产业基础、交通、政策、市场等方面分析。第(4)题,措施类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为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可以从环境保护、产业调整、加大环境监管与整治等方面分析。
答案:(1)廉价的长江(内河)运输
(2)长三角城市群 上海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社会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国家政策扶持;市场广阔等。
(4)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减少污染和排放,加强环境整治。?
   2018年4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结合长江经济带图,探讨以下问题。
(1)(区域认知)简述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哪些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提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社会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国家政策扶持;市场广阔等。
(2)(地理实践力)为实现经济更协调,分析长江上游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如何实现优势互补。
提示:长江三角洲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为长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综合思维)评价长江“黄金水道”在实现交通更顺畅中的重要价值。
提示: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量大;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地和沿海。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国际性河流,全长6
670千米,自南向北流经11个国家后流入地中海,据此回答1~3题。
1.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气候特征是
(  )
A.湿热
B.干旱
C.干湿季明显
D.旱雨季明显
2.尼罗河上游过度用水与捕捞会导致
(  )
A.旱涝灾害加剧
B.水库泥沙淤积
C.土地盐碱化加剧
D.生物多样性减少
3.尼罗河流域的协作开发有利于
(  )
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上、中、下游争水问题彻底解决
③促进各国脱贫发展
④全面解决尼罗河的环境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B,2选D,3选B。第1题,尼罗河流经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第2题,尼罗河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下游供水。第3题,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促进流域内的国家脱贫和发展。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这是利用长江
(  )
A.落差大、不结冰
B.水量大、江阔水深
C.多支流、汇水区域广
D.多宽而浅的“U”形河谷
5.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A.长江航运中心
B.传统工业基地
C.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D.国际化大都市,科技实力较强
【解析】4选B,5选C。第4题,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这是利用长江水量大、江阔水深的特点;发展航运,落差大不是有利因素;多支流、汇水区域广不能体现江阔水深的特点;多宽而深的“V”形河谷,“U”形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第5题,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公路、铁路、水运的交会处;重庆、上海是长江航运的起止点,不是中心;上海产业升级,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重庆不是国际化大都市。
 新思维·新考向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江全长1
532千米,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汉江是长江各大支流中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分析汉江航运价值高的区位条件。
(2)简析近几十年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的原因。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应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分析。第(2)题,注意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外因是其他运输方式取代了航运;内因从航运条件的限制性因素如航道淤塞、工程阻隔、船舶大型化等方面综合阐述。第(3)题,针对原因进行措施分析,改善外因和内因条件,特别是内因方面,着重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隔工程,加大河流径流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全年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航道联系东西、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2)铁路、公路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大坝、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影响通航等。
(3)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建设港口码头;加强水陆联运;给予政策扶持等。
十三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读伏尔加河流域简图和河流大坝模式图,回答1、2题。
1.伏尔加河流域的特征是
(  )
A.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为汛期
B.多山地,落差大,水能丰富
C.无结冰期,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D.常年盛行西风,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2.伏尔加河流域梯级开发采用低坝模式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调节洪水能力强
    
B.节约土地资源
C.有利于水生生物生长
D.溃坝的威胁性小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根据图中纬度可知,伏尔加河流域所在纬度较高,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春汛;伏尔加河流域位于东欧平原,河流落差较小;纬度高,有结冰期,是内流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距海较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从图中看,高坝模式调洪能力更强;低坝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下图卫星图片所拍摄地区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下游17
km处,该河段为地上悬河。读图,完成3~5题。
3.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水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
①调蓄洪水,稳定径流
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③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昼夜温差
④提高资源利用率,利于多种经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在黄河中游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会加剧下游地上悬河发展的是
(  )
A.筑库拦水
B.陡坡开荒
C.坡耕改梯田
D.植树造林
5.图示地区“丁字坝”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
A.提高河道通航能力
B.加强河道泥沙冲刷
C.保护河堤
D.方便村庄居民用水
【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水可调蓄洪水,稳定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①正确;水域面积增加,有利于增加当地空气湿度,减小昼夜温差,调节气候,③正确;水库可发展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利于多种经营,④正确;水库可蓄水但不是涵养水源,不能防风固沙,②错。第4题,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所以在中游地区应防治水土流失,应筑库拦水减少水蚀、平整土地坡耕改梯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但陡坡开荒会加剧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淤积。第5题,“丁字坝”可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河道泥沙冲刷、保护河堤;黄河含沙量极大,丁字坝建设并不能提高黄河的通航能力。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于2016年3月23日举行。此次会议以“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为主题。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河段最适合水能开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7.该流域开发利用过程中,最需加强国际合作的是(  )
A.土地利用
B.水质保护
C.矿产开发
D.科技创新
【解析】6选B,7选B。第6题,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的河段利于水能的开发。图例显示②处海拔为200~3
000米,落差大,水量也相对较大,利于水能的开发。故B正确。①河段海拔最高,落差不大,河流流量小,不适合水能开发;③④处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水能不丰富。第7题,澜沧江—湄公河为国际性河流,因此水质保护最需加强国际合作。其他三项也应加强国际合作,但不是最需要的。
  塞内加尔河是西非一条较大的河流,海水可向上游倒灌200
km以上。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规划建设了两座水利枢纽,分别是位于塞内加尔境内的迪亚马坝和位于马里境内的马南塔里坝。图示区域经济水平落后。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水坝修建前,塞内加尔河从上游到下游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是
(  )
A.流量增大
B.洪峰推迟
C.流速变快
D.凌汛加剧
9.与马南塔里坝相比,迪亚马坝独特的功能是
(  )
A.防洪
B.灌溉
C.航运
D.防咸
10.推测图中铁路线的主要作用是
(  )
A.方便农矿产品的出口
B.利于高新产品的进口
C.方便重工业产品出口
D.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解析】8选B,9选D,10选A。第8题,据图可知,甲观测站地处河流上游,降水多,而乙观测站地处河流下游,降水少,因此塞内加尔河自上而下流经不同的气候区,各地降雨量相差很大,从而影响各河段径流的多少及其季节变化的差异。上游雨量充沛,属多水区,下游干旱少雨,属少水区。河流水量主要来自上游河段,洪水期出现的时期自上而下逐渐推迟。第9题,据材料可知,海水可向上游倒灌200km以上,因此可判断与马南塔里坝相比,迪亚马坝独特的功能是防海水倒灌,即防咸。第10题,据材料可知,该区域经济水平落后,据图可知,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出口初级矿产品,且图中铁路线主要与港口相连,主要是方便农矿产品的出口。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尼罗河(如图)是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流域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导致不同河段径流量差异也很大。源头至南苏丹尼穆莱为尼罗河上游,水量丰富,有湖泊调节,水量季节变化小。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尼罗河中游,也称白尼罗河。在喀土穆附近,青尼罗河自东南汇入,水量大增。喀土穆以下为尼罗河下游,流经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蒸发加剧,流量减少。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各国在水资源使用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同时产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1)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是尼罗河干流水量的主要来源。简述青尼罗河的径流量特征。
(2)1996年,埃及开始建设南部河谷工程,计划从尼罗河上的纳赛尔水库提水,通过新修建的运河输往地处埃及西部沙漠地带的新河谷地区,以开发数百万亩的耕地。除兴建农业区外,还将建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旅游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吸引人们迁往新河谷。分析埃及南部河谷工程建设的原因。
(3)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对于尼罗河流域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述尼罗河流域各国实现协作的流域开发措施。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的流量特征,可从流量大小、汛期、季节变化等方面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新修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数百万亩土地,同时配套基础服务设施,以缓解老河谷的人多地少的压力。第(3)题,流域协调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协调好各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注意环保。
答案:(1)河流流量较丰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
(2)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开发新河谷,减轻老河谷的发展压力。
(3)成立政府间协作组织,对全流域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加强国家合作,协调利用水资源;各国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020·襄阳模拟)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天目山系南侧山麓的太湖平原上,其外围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下图为良渚古城水利工程复原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由图可知,该水利系统核心工程为高、低两级水坝,其主要功能为
(  )
A.缩小高低坝水库间落差,提升水运能力
B.扩大蓄水面积,保证渔业的稳定发展
C.梯级分担暴雨引发山洪的压力,提高工程整体防洪能力
D.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保证梯田农业的发展
13.研究人员在土坝断面处,发现先民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然后码成坝体,其主要原因为
(  )
A.增加抗拉强度,加快堆筑速度
B.方便冬季拆除,保证古城用水
C.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积
D.加速坝体植被恢复,提高库区水质
14.研究人员对梧桐弄水坝进行勘察,发现水坝海拔低且水坝下游有明显的河道迹象,这说明
(  )
A.该地降水强度大,该水坝时有垮塌
B.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
C.人为开挖运河,加强对外联系
D.地面沉降幅度大,曾发生海水内侵
【解析】12选C,13选A,14选B。第12题,良渚位于我国浙江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易发生山洪,故该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采用高、低两级水坝,可以分散山洪对单一坝体的冲击压力,提高防洪能力。丰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满库状态,高低坝水库水位差大,枯水期时,高坝水库处于空库状态,两者之间水运条件差。当地的农业主要为水稻种植业,渔业资源缺乏。该地植被覆盖率高,该地水坝无拦沙作用。第13题,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通过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咬合构成一体,是为了加强水坝的承压能力,增加抗拉强度,同时相对于单一的垒泥,也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水坝为固定式,不拆除。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并不能减轻雨水侵蚀、避免库区淤积。利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柱形做成土坝,可以加速坝体植被恢复,但是对库区水质影响不大。第14题,该地采用多级水坝拦水,防洪能力强,且有完整的水坝遗迹留存至今,说明水坝坚固,未发生垮塌。水坝较低且下游有河道痕迹,说明当水库水位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漫过坝体流到水坝下游,避免水位过高,淹没古城,因此该水坝兼具蓄水、泄洪双重功能。该河道为泄洪水道,无通航功能。该地位于太湖平原,距海较远,未发生海水内侵。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被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人口规模与第二位人口城市规模之比为城市首位度)。武汉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下表示意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指标比较。
城市群
长江中游
长江三角洲
首位度
2.0
3.7
三次产业结构化
10.3∶53.4∶36.3
3.1∶47.4∶49.5
城镇化率/%
52.1
72.2
外贸依存度/%
9.4
78.8
人均收入/万元
4.52
8.19
(1)比较长江中游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差异。
(2)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原因。
(3)分析武汉市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的区位优势。
(4)简述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对区域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读图示信息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为10.3%和53.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第一、二产业比重为3.1%和47.4%,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大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为49.5%,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为36.3%,因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首位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政治、工业基础、交通、人才和科技实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城镇化的发展会加剧城市的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导致水体污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调蓄功能下降,加剧城市内涝;城市水体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化,改变了地表性质,减少了水体下渗,从而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产生地面沉降。
答案:(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大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第三产业比重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
(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首位(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弱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行政优势明显;城市规模大,工业基础雄厚,集聚功能强;水陆交通便利;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技术力量强。
(4)污染水源,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湖泊面积萎缩,加剧城市内涝;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PAGE
-
20
-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结合实例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2.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说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实践意义。(地理实践力)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区域认知)4.从政策沟通、设施互联、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一带一路”
1.概念: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路线:
(1)“一带”从我国出发有三个走向。
①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②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2)“一路”重点方向两条。
①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一带一路”贯穿全球各大洲。
(×)
②“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
③“一带一路”中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
④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
(×)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1)“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邻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存在空间分异,也会影响区域协作发展。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国际合作的基础:
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1)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
(2)实例:新亚欧大陆桥、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等。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填一填]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填入对应的空格内。
作用面
重要意义
全球层面
①②
区域层面
③④
沿线各国
⑤⑥⑦
我国
⑧⑨
①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②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③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④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⑤加强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联系。
⑥为沿线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⑦有力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
⑧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
⑨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其意义在于: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①“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
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③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①“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②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③可以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中,波兰成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国家之一。首都华沙是欧洲著名的交通枢纽。罗兹位于波兰中部,横跨波兰南北的A1高速公路、横跨波兰东西的A2高速公路在此交会,且与首都华沙有高速铁路相连。蓉欧快铁(中线)从成都出发,经过罗可到达鹿特丹使从中国大陆的城市到欧洲中心铁路运输只需要14天到16天,比走传统的海运路线从中国港口城市到北欧海港约缩短15天。近几年来,我国正在罗兹打造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下图为蓉欧快铁示意图。
(1)分析中国选择在罗兹打造中国在欧洲的大型物流中心的原因。
(2)简述蓉欧快铁建设对区域及全球发展的经济意义。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思路如下:
(1)大型物流中心→商品集散+效率高←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2)蓉欧快铁建设对全球发展的意义→连接中国、中亚和欧洲→分析对欧亚地区发展的经济意义。
【解析】第(1)题,从地理位置、交通、市场、资金、工业基础及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罗兹位于波兰中部,是北欧到南欧、东欧到西欧的十字路口,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地理位置优越;多条铁路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连接,交通便捷;蓉欧快铁(中线)大大缩短了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和距离;政策的支持等。第(2)题,有利于沿线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完善全球交通网,为实现经济全球化做出贡献。
答案:(1)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是北欧到南欧、东欧到西欧的十字路口,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罗兹位于波兰的中部距离首都华沙近,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便利;蓉欧快铁(中线)大大缩短了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和距离;欧洲经济水平高,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中国经济发展快,制造业发达,资金力量雄厚;中欧之间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量大;有政策支持。(任答三点)
(2)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从经济贸易往来、沿线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全球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分析回答。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一带一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  )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2.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  )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材料,“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经过的地区依次是东亚、中亚、东欧、西欧地区,所以经过的世界文化圈依次是东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第2题,“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是中亚、西亚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光热资源丰富;大洋洲不在该线路上,西欧、东南亚、南亚、东亚降水较多,东欧光照较差。
  “一带一路”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于2019年4月25日到27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3、4题。
3.“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3选C,4选C。第3题,东部为中国产能增强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寻找广阔的市场,①对;西部为欧洲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不需要引进大量人才,②不对;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对;南亚人口众多,粮食不需要大量出口,④不对。第4题,分析材料可知,“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而不是发展高速公路、航空,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故①正确,②错误;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③正确;没有信息显示欧洲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④错误。
 新思维·新考向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亚欧大陆桥——由太平洋西岸中国日照和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在中国西部边境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德鲁日巴站接轨,从而构成了一条沿当年亚欧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经亚洲、欧洲诸国直到大西洋的另一条陆上通道,这就是新亚欧大陆桥。她将是一条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丝绸之路”。
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中哈吉跨国项目“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图是中亚部分地区地图。
(1)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2)简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沿线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都有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运输需求的增大;驮马、骆驼等很难满足大的运量及远距离的运输需求;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运输工具;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据此,“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第(2)题,“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从旅游活动推动区域交往、增加经济收入、文化交流、有利于文物保护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2)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沿线各国旅游业发展,增加收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促进各国文物保护。
十四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近年来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及地区的资本和产业的进入使得印度经济持续发展,而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印度经济还将持续快速增长,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要承接国外棉纺企业的进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国内市场狭小
B.技术水平较低
C.原料成本高
D.基础设施落后
2.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优势有(  )
①国内资金雄厚,利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②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人口众多,利于参与全球分工
④濒临印度洋,对外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国内市场广阔;棉纺企业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棉纺企业属原料指向型工业,印度是产棉大国,原料丰富,原料成本低;印度经济落后,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差,制约印度工业的发展。第2题,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内资金短缺,①错误;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②正确;人口众多,利于参与全球分工,③正确;印度濒临印度洋,对外交通便利,④正确。②③④是印度参与我国“一带一路”
倡议的优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构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下图示意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及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联系的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
(  )
A.经济发达
B.旅游业发达
C.航空业领先
D.劳动力短缺
4.中国与蒙俄地区的货运航线比重最大,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
(  )
A.煤炭
B.木材
C.服装
D.钢材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由于东南亚地区距离中国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第4题,中国向蒙俄通过航空运输的货物主要是轻工业产品。
  蓉欧国际快速铁路,东起中国成都,西至波兰罗兹。自开通以来,成都出口货物的集装箱能在14天内到达罗兹站,并能在3天内分拨至欧洲任何地方。下图为“蓉欧快铁”路线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决定“蓉欧快铁”修建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
D.技术
6.“蓉欧快铁”开通后带来的影响有
(  )
A.沿线地带形成大型工业区
B.有利于欧洲污染工业向中国转移
C.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
D.导致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衰落
【解析】5选C,6选C,第5题,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自然条件是基础,科技条件是保证,社会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第6题,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运输货物,因此主要是促进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与合作;同时完善交通运输布局。
  中欧班列是指中国开往欧洲的适合装运集装箱的快速货物编组列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迅猛增长,运输时限大幅压缩,货物种类日益丰富。目前,依托亚欧大陆桥,已经铺划了西(经阿拉山口)、中(经二连浩特)、东(经满洲里)三条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国内开行城市达到28个,到达欧洲11个国家29个城市。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中欧班列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  )
A.铁路沿线风沙、暴雪等灾害频发
B.铁路等级低,运行速度缓慢
C.横跨亚欧大陆,班列运输时间长
D.途经国家多,海关通关不便
8.中欧班列的开通带给我国普通百姓的好处有
(  )
A.方便欧洲旅行
B.增加生活消费品的选择
C.提高经济收入
D.提供就业岗位
【解析】7选D,8选B。第7题,铁路沿线风沙、暴雪等灾害频发,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铁路等级低,运行速度缓慢,可以通过改造解决,因此不是影响中欧班列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尽管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运输时间较长,但比海运时效强很多,因此这不是影响中欧班列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影响运输时间的因素主要为班列运行速度和口岸通关效率;中欧班列途经国家多,海关通关不便,依托亚欧大陆桥,中欧班列运行时间比海运时间短,极大提高了运输效率。第8题,中欧班列是指中国开往欧洲的适合装运集装箱的快速货物编组列车,是货物运输,不是客运,不能方便欧洲旅行;中欧班列返回时会从欧洲各国运进大量货物,因此中欧班列的开通带给我国普通百姓增加生活消费品的选择;中欧班列的开通不能直接提高普通百姓经济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
  (2020·福州模拟)印度尼西亚(如图Ⅰ所示)天然橡胶产区地跨南北半球,天然橡胶的高产期(指割胶天数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时期)主要集中在雨季之后,落叶期之前。帕卢城市位于该国苏拉威西岛,该城市东西两侧有海拔超过2
000米的高山(如图Ⅱ所示)。2018年9月28日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帕卢成为重灾区。据此完成9、10题。
9.受地形影响,帕卢气候终年
(  )
A.炎热干燥
B.炎热湿润
C.温和多雨
D.凉爽干燥
10.加重帕卢此次灾情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海底地震
B.海湾地形
C.暴雨天气
D.众多游客
【解析】9选A,10选B。第9题,该地“东西两侧有海拔超过2
000米的高山”,高山会阻挡水汽进入因而干燥;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因而高温;故气候终年炎热干燥。第10题,地震并引发海啸,使之成为重灾区;灾害来自地震或海啸,图示该城市位于海湾处,且东西有高山分布,则海啸引起的海水上涨,会使该市有淹没的危险;故海湾地形是此次灾情严重的主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中第一个由三国首脑批准落地实施的经济走廊,是三国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推进落实三国共同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中蒙俄高铁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经济带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但高铁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受区域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和生态特征等影响大,目前已联通区域为我国的吉林、辽宁、北京、天津等。
(1)分析中蒙俄高铁建设可能遇到的困难。
(2)推测中蒙俄三国贸易中,中国进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哪些。
(3)说明“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指出促进中蒙俄三国贸易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态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从沿线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环境方面: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相互间的协调较困难等。第(2)题,主要从资源禀赋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特征方面分析回答。第(3)题,“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稳定、能源战略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第(4)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一是三国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三国贸易的互补性;二是加快高铁建设,促进三国经济的联系;三是制定相关优惠的政策(关税等)。
答案:(1)横穿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高原,距离长,落差大,建设成本高;地处生态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施工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沿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民众观念难以统一。
(2)中国进口产品:燃料和矿产品等重工业产品;出口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轻工业产品。
(3)促进中国与蒙古、俄罗斯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拓宽进口渠道;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国家稳定。
(4)制定进出口关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蒙俄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积极推进“中蒙俄高铁”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路桥是指横贯大陆的铁路运输通道。根据有关理论,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从“海岸经济”进入“路桥经济”阶段。读“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目前,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量和运行速度低于第一亚欧大陆桥,主要原因是
(  )
A.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差,货源不足
B.冬季港口封航,海陆联运的货物中断
C.沿线地区湿地、冻土广布,速度受限
D.沿线国家多,列车的边境滞留时间长
13.若第三亚欧大陆桥开通,与已有的两条线路比较,货单较多的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
A.稻米
B.羊毛
C.木材
D.小麦
14.第三亚欧大陆桥沿线多为临海国家,发展“路桥经济”的重要意义是
(  )
①实现人口均衡分布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③缩小沿海内陆差距
④摆脱国际市场依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12选D,13选A,14选B。第12题,读图,第一亚欧大陆桥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第二亚欧大陆桥穿过许多国家。目前,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铁路运输量和运行速度低于第一亚欧大陆桥,主要原因是沿线国家多,列车的边境滞留时间长;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冬季港口封航,与铁路运输速度无关;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地区纬度较第一亚欧大陆桥低,冻土和湿地面积较小。第13题,读图,第三亚欧大陆桥连接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水稻产区。第三亚欧大陆桥开通,与已有的两条线路比较,货单较多的农产品最有可能是稻米,木材不如第一亚欧大陆桥有优势,羊毛、小麦不如第二亚欧大陆桥有优势。第14题,第三亚欧大陆桥沿线多为临海国家,发展“路桥经济”的重要意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不会实现人口均衡分布,①错。有利于缩小沿海内陆差距,③对。国际联系加强,不是摆脱对国际市场依赖,④错。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图。
材料二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唐古拉山脉的扎曲,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南面汇入中国南海,全长4
909千米,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首届领导人会议召开,宣布湄公河—澜沧江流域合作机制正式启动,配套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飞速。
材料三 去年我国对老挝、泰国的贸易量高达400亿美元,云南磨憨口岸仅1.6亿元的过货价值,也就是说,昆(明)曼(谷)公路对我国与老挝、泰国间贸易的贡献率仅占0.6%,昆曼公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等缺乏比较优势,导致已建成的昆曼公路建成通车后“通而不畅”,制约湄公河流域的深度合作与开发。
材料四 专家观点:“湄公河下游各国在农业土地条件上比中国好,但是我们在良好利用和栽培技术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另外,中南半岛地处热带,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较高,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充足,所以两地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因为一方面解决了他们的粮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我国在粮食供应上的短缺。”
(1)开发澜沧江的水能必会影响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应如何合理和利用该流域的水能?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昆曼公路“通而不畅”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如何达到农业领域上的双赢?
【解析】第(1)题,要从上下游国家合作以及水能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第(2)题,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老、泰两国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季长,影响昆曼公路行车。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老、泰两国货物报关时间、手续、通关费用、国内部分政策、措施等方面总结回答。第(3)题,本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回答,国家间的合作要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答案:(1)做好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使各国统筹兼顾,共同发展,互利互惠;既要开发水能资源,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2)老、泰两国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雨季长,影响昆曼公路行车;老、泰两国货物报关时间长,手续繁杂;老、泰两国段通关费用高;国内部分政策、规定滞后等。
(3)湄公河流域各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光热资源、肥沃而广阔的耕地,不足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缺乏和区域农业产品消费市场狭小;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在于良种利用、栽培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先进,不足在于粮食产量不足。发挥两区域农业生产优势与不足互补的同时,注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PAGE
-
14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典型案例等资料,说明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步骤与主要方法。
1.通过典型案例,认识探究典型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优势和存在问题、综合开发与整治内容。(区域认知)2.运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结合江苏省苏北地区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综合思维)3.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人地协调观)4.通过调查或查阅资料,认识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
1.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特征等。
2.分析区域综合开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3.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确定重点
内容
项目
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演变、生态保护等
区域
河流流域、生态脆弱地带、资源富集地区等
4.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提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
1.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基础: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概况、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2.了解区域开发整治的背景的途径: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
3.SWOT分析方法:
项目
内容
概念
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对区域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找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及主要发展方向的分析方法
字母含义
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势(weaknesses),O代表机会(opportunities)、T代表挑战(threats)
组成
第一部分为优势与劣势分析(
S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机会与挑战分析(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4.对比分析法:即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三、活动案例——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1.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项目
内容
位置
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范围
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
面积
土地面积5.48万平方千米,占江苏全省总面积的51.8%
人口
常住人口3
5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8%
地形
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海岸线长达744千米
资源
蕴藏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交通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2.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提供依据。
3.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1)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路、铁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促进苏北地区与外界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的相互沟通,改善苏北地区的投资环境。
(3)产业结构调整。
(4)区域发展布局优化:围绕苏北五市资源禀赋特点,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格局。
(5)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强化水气土系统治理、强化生态治理与修复、推进资源能源集约利用、营造美丽宜居环境等。
(6)苏南苏北合作发展:苏北地区的经济、
社会发展与苏南地区相比,各有发展的优势,也各有发展的劣势,可以在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4.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思考。
   
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为什么提出生态先行?
提示:生态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生态环境优越区域才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治理           
1.区域矿产资源(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新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角度
内容
能源资源丰富
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如青藏地区、我国西北地区;风能丰富(风力大)
土地面积广
多荒滩、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
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
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市场(发达地区)较远,运输成本高
科技
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资金
建设成本高,资金不足;靠近发达地区,资金充足
3.新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不利影响。
①新能源往往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太稳定,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②新能源的开发抢占了耕地,影响区域粮食安全。
4.区域矿产资源枯竭地区的治理措施:
(1)实行战略性转移,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据此回答(1)~(3)题。
(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2)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突破以下两点:
(1)东西部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2)东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不足,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1)选A,(2)选B,(3)选B。对一个地区来说,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和自然资源不足都可以通过人类劳动进行改造,而改造又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对经济起制约作用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国家政府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总是有一定的限额,也不可能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否则就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进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目的主要是协调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补偿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及其西侧地区铅锌、锌、铜等矿产储量丰富,已开发利用以有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几十种矿产,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区。该地区的部分开采矿产中含有大量的硫,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矿坑水基本未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矿渣随意堆放而引发的矿渣淋滤,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长株潭及其西侧地区矿产分布如下图所示。
(1)评价长株潭及其西侧地区发展采矿工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当地发展采矿工业可能给耕地带来的问题。
(3)简述采矿工业为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4)指出长株潭地区的工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解析】第(1)题,要结合资源开发的条件从优势、劣势两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对耕地的占用、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角度分析。第(3)题,减少矿业污染的措施,目前主要存在矿渣和污水问题,所以可从矿渣隔离存放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角度阐述。第(4)题,应当针对当地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从材料信息看,可以考虑能源产业链、科技投入、生产规模等。
答案:(1)优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埋藏较集中,储量较丰富,水源较丰富。劣势:地形起伏较大,开采成本较高。
(2)大量废弃矿渣占用耕地资源;采矿污水含硫,易造成耕地酸化;矿渣淋滤,易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开矿易造成耕地塌陷;破坏植被,引起(有坡度的)耕地水土流失。
(3)矿渣隔离存放,减少对耕地的污染;污水进行回收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4)发展冶炼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改善能源条件,保障能源供应;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质量。
   爱荷华州位于美国中部地区(下图),是美国风电利用率最高的州,其超过30%的电力来自风电,拥有风机、叶片、塔筒等全套风电设备生产布局。该州多余风电通过密集的高压输电线网向美国东部输送,电网周边常设立安全隔离区。爱荷华州素有“美国粮仓”之称,农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89%。输电线路建设常遭到农场主的抵制。2019年当地企业提出“SOO绿色可再生能源铁路”方案,计划在梅森城和普莱诺之间建设地下输电线路,该线路埋设于现有铁轨旁,可有效输送2
100MW的风电。
(1)(区域认知)说明地形对爱荷华州风力资源形成的作用。
提示: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南北贯通;冷暖气团交互影响,气压梯度力大;地形平坦,摩擦力小,风力较大。
(2)(综合思维)分析爱荷华州风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原因。
提示:风力资源丰富,能源充足;风电设备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好;本地和外部的风电市场需求量大;美国中部地区地广人稀,地价较低,利于风电场建设。
(3)(人地协调观)推断农场主抵制风力输电线路建设的原因,并说出地下输电线路的优势。
提示:原因:输电线路占用耕地,影响农场种植规模;输电线路干扰飞机播撒作业,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
优势:地下输电线路与铁轨共用空间,节省土地,节约成本;地下输电线路不需大规模清理植被,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铁路有专人巡视,利于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
(4)(地理实践力)指出“SOO绿色可再生能源铁路”建设对爱荷华州和伊利诺伊州的积极影响。
提示:爱荷华州:提高风电输出能力,扩大风电消费市场;促进风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伊利诺伊州:增加能源供给,缓解能源短缺;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生态指数是由濒危物种指数、物种丰富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强度和频度确定,它反映各斑块的生态完整性、重要性及自然性的大小。据江苏省生态指数图(下图)。完成1、2题。
1.江苏省生态指数分布
(  )
A.苏南高于苏北
B.沿湖高于沿江
C.山区高于平原
D.南通高于连云港
2.生态指数较低地区
(  )
A.生物多样性复杂
B.人为干扰强度弱
C.表明物种单一
D.生态重要性突出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苏北部分地区的生态指数在0.52以上,故难以说明苏南高于苏北;生态指数在沿湖地区较高,如在洪泽湖、太湖地区,而在沿江地区则比较低;一般认为江苏省苏南、
苏北的划分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为苏南,以北为苏北,江苏省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虽然西南地区的生态指数较高
,接近指数0.52
,但是在江苏的部分沿海平原地区的生态指数比其更高,超过0.52,因此难以证明山区高于平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连云港位于江苏靠海的最北端,而南通则位于长江入海口以北。读图可知,连云港的生态指数明显高于南通。第2题,由材料可知,生态指数是由濒危物种指数、物种丰富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强度和频度确定,它反映各斑块的生态完整性、重要性及自然性的大小;生态指数越高,表明生物多样性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多样,人为干扰强度和频度越小,生态重要性越突出;生态指数越低,表明物种越单一。
  黄河曾于1194-1855年由江苏北部入海,在江苏沿海发育了宽阔的泥质潮滩及大量的潮沟系统(下图)。潮沟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潮沟的横向运动和溯源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潮滩形态,并对海岸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潮沟发育较为典型,主要由于该地
(  )
A.植被覆盖密
B.地形坡度大
C.泥沙淤积多
D.河流侵蚀强
4.潮沟的发育会
(  )
A.破坏海堤
B.加重滨海地区的涝灾
C.利于围垦
D.阻碍渔船停泊和出海
【解析】3选C,4选A。第3题,由材料可知,黄河曾在江苏北部入海,大量黄河泥沙在海水搬运作用下在沿海地区沉积形成潮滩,潮流作用于潮滩退潮水产生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形成的冲沟就是潮沟。因此潮沟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泥沙;而植被茂密会减少泥沙,地形坡度大则不利于泥沙沉积成为潮滩进而发育成潮沟;潮沟是潮流侵蚀的结果,不是河流侵蚀。第4题,由图可知,潮沟的发育能够切割、破坏海堤和土地,不利于围垦;潮沟的出现使陆地水排入海洋更加通畅,因此能减轻滨海地区的涝灾;潮沟内水深较大,对船舶的停泊、航行有利。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
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
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
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  )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5选C,6选D。第5题,我国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要求高,投入的成本也较高,且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但距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的东部地区非常近。由图可知,南海可燃冰分布较为集中。第6题,可燃冰是清洁能源,对其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加大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不会延长煤炭产业链。
7.(2020·长郡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一般石油不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全世界页岩油总储量为3
450亿桶,其中俄罗斯750亿桶,美国580亿桶,中国320亿桶。全世界页岩油储量远超其他石油储量。常规原油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石油市场的竞争将会以页岩油为主。俄罗斯页岩油储量几乎都蕴含于西西伯利亚巴热诺夫岩系的页岩油沉积层。近年来,俄罗斯计划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始对页岩油进行开采。俄罗斯政府希望在2025年前将难开采石油在全国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到10%甚至更多,其中西西伯利亚的巴热诺夫组页岩区便是首要开发的区域。
  页岩油是最难开采的石油之一。首先开采页岩油用到的技术是:水平井和分段压裂技术(将油井打开后朝里面注入包括水在内的液体,利用液体压力将页岩压裂,使里面的油气释放出来。该过程会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并产生大量废水,目前处理这些废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其注入废水深井,而非回收利用)。开采页岩油需要先进的技术。页岩油里面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开采石油必须用到淡水,如果对水资源处理不到位,后果将非常严重。
(1)指出俄罗斯页岩油地层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库阿娜姆组页岩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对页岩油开采的不利影响。
(3)简析俄罗斯巴热诺夫组页岩区页岩油开采的有利条件。
(4)指出目前页岩油开采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俄罗斯页岩油地层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主要考虑页岩区空间位置,
分布集中还是分散,面积大小等。第(2)题,库阿娜姆组页岩区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区,描述自然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角度回答。第(3)题,巴热诺夫组页岩区页岩油开采有利条件主要从储量、市场、开采技术与设备、政策力度等方面考虑。第(4)题,页岩油开采对当地环境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环境要素的破坏,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问题;应对措施可结合循环经济从减少排污、技术控污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分布分散,相对集中;主要页岩区集中分布于俄罗斯中部;页岩区大致南北延伸,跨度大,范围广。
(2)影响: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且位于山地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海拔较高,不利于施工和交通运输;森林分布广,开采过程破坏森林,存在页岩油开采和保护森林的矛盾;寒冷期长,液态淡水供应不足。
(3)条件:页岩区面积广,页岩油储量大;传统石油储量有限,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大,页岩油市场前景广阔;开展国际合作,开采技术成熟,设备水平满足需要;区内淡水资源丰富,可满足开采过程用水;政府政策支持,开发优惠;区内人口、城市少,对人类活动影响小。
(4)影响:破坏地表环境,易导致生态破坏;大量消耗淡水,影响自然界水循环,缺水地区加剧水资源紧张;开采过程中含有化学药剂的水会污染水环境,破坏生态环境。
措施:选择开采地点,尽量减少对植被、土层、水文环境的干扰;回收管理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引入除污、除毒设备,生产过程消除污染物质;开采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十五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下表是江苏省各地区城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1、2题。
环境承载力指数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
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
苏南
南京
0.249
0.198
0.497
无锡
0.293
0.229
0.410
常州
0.293
0.198
0.412
苏州
0.334
0.238
0.489
镇江
0.304
0.187
0.335
苏中
南通
0.299
0.201
0.373
扬州
0.350
0.189
0.336
泰州
0.379
0.186
0.263
苏北
徐州
0.328
0.187
0.336
连云港
0.338
0.167
0.254
淮安
0.307
0.156
0.258
盐城
0.372
0.153
0.259
宿迁
0.371
0.160
0.267
1.据表可知
(  )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南京>扬州>盐城
B.经济环境承载力:南京<扬州<盐城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2.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最主要是
(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
.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
.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解析】1选C,2选C。第1题,据表可知,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南京<扬州<盐城;经济环境承载力:南京>扬州>盐城;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不相等。第2题,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可提高苏北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利于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可提高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下图示意木里煤田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木里煤田露天开采导致当地
(  )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
B.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C.河流年径流量增加
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
4.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由于当地
(  )
A.资金不足
B.交通不便
C.气候恶劣
D.氧气缺乏
【解析】3选B,4选C。第3题,煤田露天开采,
一定会破坏地表植被,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第4题,由材料可知,木里煤田位于祁连山附近,海拔高、气温低、气候恶劣,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的原因应从本身条件分析,资金等属于外部条件。
  山西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能源的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该区域有隔离护坝、公路、排水沟等设施。读图回答5、6题。
5.排水沟宜建在
(  )
A.A
B.B
C.C
D.D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公路建设与固沙草方格有关
B.该区生态建设末期以工程措施为主
C.建隔离护坝主要防止飞沙进入河道
D.该区生态建设初期以生物措施为主
【解析】5选A,6选A。第5题,露天采掘会使采掘区地势变低,为了避免周围水体或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采掘区,应该在其周围修建排水沟或隔离护坝。图示采掘区周围有A和D,其中D
位于河流与采掘区之间,应为隔离护坝,A应为排水沟。第6题,在重要的交通线附近,可修建固沙草方格来阻挡沙漠侵袭,保护公路的安全;一般生态建设初期以工程措施(隔离护坝、排水沟等)为主,后期以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为主;隔离护坝的作用是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我国长达2.2万km的陆地边境沿线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利用潜力。读图,完成7、8题。
7.中缅边境优良级旅游资源最多的原因是
(  )
A.中缅边境线长度最大
B.中缅边境景观最丰富
C.中缅边境旅游开发早
D.中缅边境交通条件好
8.不同边境段落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合理的是
(  )
A.中尼段特色开发
B.中蒙段联合开发
C.中亚三国段择优开发
D.中老段多元开发
【解析】7选B,8选A。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蒙古的边境线最长;读图中缅边境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因其边境景观最为丰富,形成优良级旅游资源最多;开发早以及交通条件良好不是其优良级旅游资源最多的原因。第8题,中尼以喜马拉雅山为界,可以利用喜马拉雅山开发爬山等山地特色旅游业;中蒙段、中亚三国段优良级旅游资源丰富,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进行多元开发;中老段优良级旅游资源较少,所以应采取择优开发模式。
  下图为长江与黄河干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甲、乙两河段开发利用的共同方向是
(  )
A.大规模开发石油资源
B.利用水源大规模种植水稻
C.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D.扩大内河航运能力
10.长江、黄河两流域中下游地区共同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沙尘暴
B.石漠化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水体污染
【解析】9选C,10选D。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
乙两河段分别位于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势起伏较大,开发利用的共同方向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甲、乙两河段石油资源不丰富;两河段地势不平坦,落差大,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乙河段地势不平坦,不适合开发内河航运。第10题,长江、黄河两流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共同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
二、非选择题(共2个题,共30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所以与煤炭相比,风能对环境污染小,并且是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占地少,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第(2)题,从材料可以看出,瓜州号称“世界风库”,风能资源丰富,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瓜州周围沙漠、戈壁广布,地形平坦。第(3)题,瓜州地处西北地区,人口较少,能源需求量小,离中国东部的市场较远,当地基础设施、交通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资金实力也不足。第(4)题,风电场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
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12.(2020·商丘模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山西省已经确定把资源综合利用同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相结合,引导扶持一批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标志着山西省由单纯的煤炭、电力单一产业开始向煤、电、铝、冶金、建材等产业联合经营转变。下图为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图及各产业投资比重图。
(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分析)。
(2)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3)分析山西省应怎样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解析】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结合题干提示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煤炭以外的投资增加,势必会影响产业结构和缓解煤炭外运压力。第(3)题,资源型经济转型一般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①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煤、电运输距离近。②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③交通: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外运条件好。
(2)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减轻煤炭外运的交通压力。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20·宁夏联考)浅层地热能又叫浅层地温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指距地表最浅年温度变化小于0.1
℃的地带)至200
m埋深],温度低于25
℃,蕴藏于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的低温热能。不同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可用地温梯度来表示,地温梯度是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情况下埋藏越深温度越高,浅层地热能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与地温梯度增温。我国是世界上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目前该能源还没有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温梯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示地区内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
A.朱各庄
B.盛唐
C.县城
D.绿港
14.推测目前该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未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需求不足
B.资源不易再生
C.基础设施薄弱
D.埋藏深、开采难
15.目前,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冬季气温
B.供给优质水源
C.提供灌溉用水
D.减轻大气污染
【解析】13选D,14选C,15选D。第13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内地温梯度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绿港在四个聚落中地温梯度最大,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第14题,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埋藏比较浅,资源储藏集中;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与地温梯度增温,易再生;接近地表,易开采,投资成本低,市场需求也很大;但由于该地区浅层地热能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当前未能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第1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既可以满足部分城乡地区冬季供暖,减少燃煤污染,还可满足城乡居民夏季室内制冷降温需要。因此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可以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轻大气污染。
  (2020·钦州模拟)内蒙古武川县正在着力引进光伏发电,形成“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为呼和浩特市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提供支持。下图中“白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历来是一条经商之路。读图,完成16、17题。
16.武川县打造风电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
①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
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④产业技术基础好,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武川县发展“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
(  )
A.可以降低风能利用率
B.可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
C.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D.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解析】16选A,17选B。第16题,图示武川县南侧是阴山山口,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资源丰富;武川县地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成本低;武川县地处内蒙古,经济并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第17题,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气候资源,受气候条件影响大,“风光互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蓄储一体”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九龙江,干流全长258km,落差l
246m,全流域总长2
000km,流域面积约14万km2,据不完全统计,九龙江流域目前已开发建设1
000多座水电站。九龙江流域是著名的生猪养殖基地和水果、山菜之乡,但严重的养殖场污水超标排放甚至直排已成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园、茶园水土流失也成为流域一个突出的问题。下图示意九龙江水系。
(1)分析九龙江流域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2)说明九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请为九龙江流域水质保护和生猪养殖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九龙江流域目前已开发建设1
000多座水电站,对此做法您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河流落差的大小、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以及筑坝条件等方面。第(2)题,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从:土质、地形、降水、植被覆盖率等自然原因和农业用地、工程建设等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水源保护方面入手,二是从养殖角度入手。第(4)题,此题为开放性问题,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较广,径流量较大;流程短,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系大多位于(武夷)山区,多峡谷地貌,适宜建坝的地方较多。
(2)九龙江流域地形崎岖,坡度大,多沟谷地貌;降水丰富且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果园、茶园破坏原有植被群落,人工林林下植被缺乏,保持水土能力弱;人为的果园、茶园松土、施肥,降低了土壤抗侵蚀力等。
(3)沿江地带一定范围内养殖场撤离;流域水库有计划地开闸放水换水;利用粪便生产沼气,走生态养殖之路;加强生猪养殖污水等达标排放的监测力度。
(4)观点一:支持。理由:变水能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调整城乡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和乡村水土流失。
PAGE
-
21
-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与江苏省等高线地形、主要河流水系及地级市分布图。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业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这种发展模式也被称为“苏南模式”。2013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江苏省在前十中占得六席,更包揽了前四名,而这些强县均位于苏南地区。但是,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却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与雷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等问题。
思考:
(1)分别说明A、B两地农业发展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比较福建省与江苏省地级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3)分析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利条件,并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两省的位置和等高线的分析,A地位于南方丘陵地带,主要环境问题是红漠化,其由过度的樵采,破坏植被引起,所以措施为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结构和开发新能源;B地地处华北黄淮地区,地势低平,蒸发量大和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形成土壤盐碱化,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淋盐、绿化等方式解决。第(2)题,据图分析,福建地级市主要沿海分布,江苏地级市沿河分布。第(3)题,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因上海的扩散、太湖平原提供的物质基础等形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可借鉴意大利的新兴工业的模式,从产业结构、技术、流通体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1)A地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红色荒漠化)。解决措施: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开发小水电、沼气等解决能源问题。
B地环境问题:土地盐碱化。解决措施:合理排灌;引淡冲咸等。
(2)差异:福建省主要沿海分布,江苏省主要沿河分布。
原因: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沿海海运交通便利;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航运价值不高。江苏省海岸线平直,沿海海运条件不佳;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流航运条件良好。
(3)有利条件:传统农业发达,经济基础好;上海等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可持续发展措施:减小产业雷同企业数量,提高企业规模与质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加强研发和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利润率等。
案例评析
情境评析:
以福建省与江苏省地形、河流水系及地级市分布图为背景,结合“苏南模式”,考查农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设问评析:
(1)结合给定的区域,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从区域的视角,能够结合给定的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等认识区域。
(3)能够对给定的地理事象,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出合理的建议。
(1)人地协调观——水平2
根据A、B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农业发展环境问题的空间差异,并提出解决措施。
(2)区域认知——水平3
结合福建省与江苏省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3)综合思维——水平3
分析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