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
识
区
域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区域相关知识,认识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区域类型、找出典型的区域特征。(地理实践力)2.通过区域图像、资料,认识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重要的地理特征。(区域认知)3.通过阅读区域的资料,理解区域的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思维)4.结合区域要素、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从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认知区域的重要性,增强区域合作意识,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3.划分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区域就是地理位置。
( × )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 )
③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明确的界线。
( × )
④划分区域的目的是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 √ )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区域的类型
[连一连]将下列区域和划分指标连线。
三、区域的特征
特 征
含 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
[连一连]将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区域描述连线。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为什么?
提示:不是。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完全一致,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中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含义:
对于区域含义的理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分析:
内涵
说 明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空间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
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
mm以上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
客观存在性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区域的特点:
(1)区域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空间单位,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
(2)区域特点的分析首先要理解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不同的联系。
(3)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 )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
D.区域的范围、边界和面积都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虑区域的特点及区域类型的划分:
(1)区域是人们按照地理要素差异划分的,具有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决定区域发展的方向。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各区域内体现了内部特定性质的相对一致性。该图是说明干湿地区划分方法的示意图,所以并没有体现各区域的具体范围和边界。第(2)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目的之一。
2020年暑假,李明参加了某地理社团组织的野外考察,到达一个区域后,发现沙丘遍布、河流很少、空气干燥、气温较高,植物矮小、稀少,有的叶子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有的茎叶具有肉质并覆盖茸毛,很难徒手把植被从土壤中拔出。下图是李明拍摄的景观图。
(1)(区域认知)李明发现的区域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地理实践力)李明所在社团考察区域的区域整体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干旱。
能力2 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 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域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可互通有无
举 例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的差异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
实
践
意
义
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拓展深化】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
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分布特点
自然原因
甲
乙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下三点:
(1)根据图名、图例、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理事物等信息,进行区域定位。
(2)自然地理特征:可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
(3)人文地理特征:可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分析。
【解析】图中甲地:塔里木盆地因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图中乙地: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
答案:
分布特点
自然原因
甲
盆地周围山麓地带
气候干旱,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较充足
乙
河谷地区
海拔高,热量不足,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下图为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图。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是什么?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提示:地势高,气温低,因高生寒。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
(2)(区域认知)结合青藏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暖湿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受气候影响,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20·石家庄高二检测)黄土高原位于32°N~41°N,107°E~114°E,总面积为64.6万km2。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千沟万壑,地形破碎。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分区。据此完成1、2题。
1.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
A.降水
B.植被
C.地貌
D.热量
2.图示区域
( )
A.具有一定的面积
B.具有明确的边界
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过渡不明显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图例显示,图示区域划分为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沟谷平原区、风沙区、高原沟壑区等区域,根据内部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地理要素是地貌;区域名称中没有主要体现降水、植被和热量等地理特征差异性,因此这些要素不是划分图示区域的指标。第2题,图示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具有一定的面积;图示区域为自然区,自然要素的变化具有过渡性,因此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边界,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图中显示,图示区域中各区域形状很不规则;图示区域各地貌区域间地貌变化具有过渡性,没有明显的边界,因此过渡性明显。
区域按不同的指标可划分为多种类型,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区域按单一指标划分的是
( )
A.干湿区
B.文化区
C.自然区
D.经济带
4.下列区域按人文要素划分的是
( )
A.经济发达区
B.东部季风区
C.青藏高寒区
D.森林区
【解析】3选A,4选A。第3题,根据降水与蒸发的差值划出来干湿区,故属于单一指标划分。第4题,按经济发展水平把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6.图示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地理位置的差异
B.气候、地貌的差异
C.人种分布的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
【解析】5选C,6选C。第5题,图中两个箭头将两个区域联系起来,且每个箭头的含义不同,说明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故反映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第6题,区域发展水平主要受地理环境影响。
新思维·新考向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东北地区振兴的奋斗目标是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有什么特点?
(2)东北地区按类型划分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为什么?
(3)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如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位置、大致形状及界线。第(2)题,明确均质区与功能区分类的指标。东北地区各省市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第(3)题,内蒙古东部与黑、吉、辽三省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及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功能区。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在经济和自然特征上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
(3)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一 认
识
区
域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区域是按照地域的差异性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戊五个区域是
(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图中甲、乙、丙、丁、戊五个区域
( )
A.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区域间的边界有实有虚
C.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区域间特征差异较大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图示为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A项是区域的内涵,B、C、D各项所列内容与自然带分布不相符。第2题,自然带是由气候、植被、土壤等多种地理要素组成的区域,是按多个指标划分的区域,其边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各个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区域的空间尺度就是区域的层级高低,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区域分别能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②
4.图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区域,下列表述和其对应的是
( )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B.中国—山西省—太原市
C.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
【解析】3选D,4选C。第3题,因为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故表示上海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是③、②。第4题,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三者是并列的;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三者是包含关系;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是并列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在塔里木盆地内部;中温带—干旱地区是气候划分区域,青藏高原是地形划分区域,之间没有关系。
【知识拓展】区域的几个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020·汕头高二检测)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5、6题。
5.图中
( )
A.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B.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C.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6.从a到d
(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解析】5选C,6选D。第5题,根据区域基本特征,图中各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内部特征不完全一致;各区域之间有差异性,分布范围差异明显,分布范围大小不同;各区域是根据气候这个单一指标划分的;图示各区域是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第6题,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气候变热,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和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纬度关系不大;从a到d纬度越来越低,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便于通风散热。
【补偿训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
A.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B.积温的多少
C.年降水量的多少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
C.区域之间无差异性
D.区域之间无任何联系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积温的多少是划分温度带的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是由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的;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是划分干湿地区的指标。第(2)题,自然区域界线是不明确的,行政区的界线一般是明确的;区域是一个整体,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读福建省方言分布图,回答7、8题。
7.方言的形成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8.福建省方言种类繁多,彼此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福建省文化发达,语言发展较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②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
③福建省经济比较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7选B,8选A。第7题,结合图示可知,福建省方言种类多样,有闽南区、闽北区等多样的方言类型,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征。第8题,福建地区多山脉丘陵,人口的区域流动相对困难,各地区之间相对独立,语言接触偏少,于是就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较好的环境;同时由于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①②正确。
(2020·临沂高二检测)下图是以元代马致远的著名思乡诗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所作的画卷,据此完成9、10题。
9.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
( )
A.东北平原
B.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平原
D.宁夏平原
10.有关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B.该区域的耕地类型以旱田为主
C.该区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豆和玉米
D.该区域的农作物一年两到三熟
【解析】9选C,10选D。第9题,“小桥流水人家”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景观,故画中美景最可能出现在长江三角洲平原。第10题,该区域属于我国南方地区,该区域边界是过渡性的;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到三熟。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20分)
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
阶段Ⅰ:通过读图认识什么是不同尺度的区域,确定研究区域。
阶段Ⅱ:收集图文资料,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阶段Ⅲ:研究该区域的优势、不足,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经济。
研究结论:阶段Ⅱ研究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万古荒原,油气蕴藏。
阶段Ⅲ研究成果:……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请在图中阴影区域选择适当位置填写该研究区域的名称,并写出它属于哪种尺度的区域。
(2)请你推断该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研究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阶段Ⅲ研究成果。
【解析】第(1)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该区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省级行政区。第(2)题,由阶段Ⅱ研究成果可知所必须使用的地图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第(3)题,阶段Ⅲ研究成果应该是该区域地理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如何发展优势经济。
答案:(1)填图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属于省级行政区。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分布图等。
(3)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基地;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化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沙漠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饮食文化,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下图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的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景观一致
C.无具体自然标志
D.圈内地理差异显著
13.国界外的虚线表示
( )
A.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
B.现实中无该圈饮食文化地域
C.形成与该圈不同的饮食文化
D.饮食文化传播受政区的限制
【解析】12选C,13选A。第12题,由于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图示中国区域饮食文化圈是依据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划分,有划分指标依据;由于地域、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与自然景观不一致;划分属于人文因素指标,无具体自然标志;圈内地理差异不明显。第13题,国界外的虚线表示现实中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布,该文化圈不仅分布在国内;现实中相邻国家有该圈饮食文化地域;形成与该圈相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传播不受政区的限制。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4.(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结合等高线信息可以判断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由于多山地,因此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和山间小盆地,数量较少。第(2)题,干热气候主要与干热河谷有关,即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第(3)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分析,注意是“气候角度”,因此主要分析光照、热量和昼夜温差。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PAGE
-
17
- 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说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如日本和英国)分析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某一具体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的相似性:
2.区域的差异性:
(1)成因: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因素。
(2)表现。
二、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要素
日 本
英 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丰富
日本和英国同为岛国,但自然环境差异大,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两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决定了二者的气候类型,进一步决定了植被类型;气候和地形共同影响了水文状况。所以,两国自然环境差异主要是地理位置及地形的不同造成的。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将下列人文地理特征填入对应国家。
①工业化最早 ②工业化起步较晚 ③高新技术产业地位突出 ④传统工业地位突出 ⑤“资源型”布局为主 ⑥“临海型”布局 ⑦以种植业为主 ⑧以畜牧业为主
国家
人文地理特征
日本
②③⑥⑦
英国
①④⑤⑧
日本和英国农业生产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英国是位于大西洋东部的岛国,受西风带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小、降水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基础和出发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2.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策略。
3.如何落实因地制宜发展: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区域差异比较
1.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旅游团春季来内蒙古游玩,某日突遇强沙尘天气,沿主干道路发现M河和N河存在显著的水文差异,同时发现沿路植被也存在明显差别。该日沿途观察不到内蒙古高原美丽的落日景观。下图为内蒙古高原某区域图。
(1)说明沿主干道路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2)说出M、N两河的水文差异,并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植被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一般源于区域地形和气候的差异;沿主干道路两侧地形高差较大及对季风阻挡力的差异,导致植被垂直差异和东西差异。第(2)题,M、N两河所处位置不同,区域气候不同,水量不同;M、N两河流经区域的地形地势不同,导致河流流速不同、含沙量不同,两河流的水文差异较大。
答案:(1)地形高差较大,形成植被垂直差异;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降水差异,从而形成植被的东西差异。
(2)水文差异:M河含沙量大于N河;M河水流速度慢于N河;M河流量小于N河。原因:强沙尘天气,风力大,风吹沙入河,M河水流含沙量提高,N河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含沙量低;M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N河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M河途经沙漠区,降水少,N河春季积雪融水量大,夏季降水较多。
【补偿训练】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解析】读图可知,攀枝花市和新库兹涅茨克市相比,附近有水电站,说明水力资源丰富;靠近钛矿,矿产资源丰富。新库兹涅茨克市与攀枝花相比,地形更加平坦开阔。
答案: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
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不同区域的民居各具特色。结合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地。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材料二 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有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
(1)(区域认知)窑洞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提示:窑洞主要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江南民居多临水建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多低山丘陵地形,河流较多,河流沿岸多平坦地形,因此其民居多临水建设。
(3)(综合思维)试推断两类民居主要分布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
提示:窑洞分布地区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谷子、玉米等,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江南地区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面两图分别表示世界两大著名岛国。读图,回答1、2题。
1.两国在气候上的共同点是
( )
A.具有海洋性特征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D.冬季寒冷干燥
2.与甲国相比,乙国工业及其布局的突出特点是
( )
A.资源型布局为主
B.临空型布局为主
C.临海型布局为主
D.纺织工业为支柱工业
【解析】1选A,2选C。根据岛屿组成及轮廓判断可知,甲为英国,乙为日本。第1题,两国都是岛国,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海洋性特征显著。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海洋性特征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不是一回事。第2题,日本工业以“临海型”布局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地位突出。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农业生产、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也呈现出差异。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变为一年一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土壤
4.我国北方民居特别重视坐北朝南的方位,其主要原因是
( )
A.受帝王思想的影响
B.可以节省建筑成本
C.可以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
D.能够减少雨水对房屋的压力
【解析】3选C,4选C。第3题,我国农业生产耕作制度,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变为一年一熟,主要是因为纬度逐渐升高,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获得的热量越来越少;和地形、降水、土壤无关。第4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光照较弱,房屋坐北朝南可以更好地获得太阳辐射;与帝王思想无关;朝向方位不能节省建筑成本;不能减少雨水对房屋的压力。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
A.土地资源不足
B水资源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科技落后
6.下列哪种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西北地区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
( )
A.灌溉农业
B.河谷农业
C.坝子农业
D.彩色农业
【解析】5选B,6选A。第5题,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是水源不足。第6题,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必须靠近水源地,故灌溉农业最能体现其因地制宜发展。
新思维·新考向
7.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按照“收集资料——认识区域背景——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关注区域环境问题——探究区域发展方向”的思路,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下面为该小组收集的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叙利亚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发展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出产小麦、棉花、葡萄、油橄榄、无花果等,出口棉花与小麦,是中东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材料二 叙利亚及其附近地区图。
(1)认识区域背景:比较该国东部和西部地势特征的差异。
(2)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幼发拉底河沿岸是叙利亚重要的棉花产地,试分析其棉花生产的自然优势条件。
(3)关注区域发展问题:如果该地区大面积扩大棉花种植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4)探索区域发展方向:为了促进叙利亚的工业发展,根据该国资源状况,列举该国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叙利亚东部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地势南高北低。第(2)题,幼发拉底河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第(3)题,该地气候干旱,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主,大面积扩大棉花种植,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过度垦殖,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第(4)题,根据图例,该国石油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石油开采或石油化工工业。利用农产品,发展棉纺织工业,食品或水果加工业。利用沿海港口发展临港出口加工业。
答案:(1)东部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地势南高北低。
(2)夏季高温,热量充足;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3)水资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4)石油开采或石油化工工业;棉纺织工业;食品(或水果)加工业;临港出口加工业。
二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读四幅农业景观图,回答1、2题。
1.形成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农业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B.乙农业与市场联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C.丙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
D.丁农业生产活动分散,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1选A,2选A。第1题,中国北方和美国由于降水较少,发展旱地作物;橡胶是热带经济作物,对水热要求较高,分布在水热条件充足的地区;内蒙古降水较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形成四个区域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方面的差异较小,影响较小。第2题,从图中看,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主要靠人力、畜力,由于人口多,农业产品主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乙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分布在美国的中央大平原地区,产品商品率高,出口较多,其分布不靠近市场;丙是种植园农业,生产规模大;丁在中国的内蒙古,该地由于过度放牧等活动造成草场退化,引起土地荒漠化现象。
(2019·石家庄高二检测)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半陷地下——地热丰富,地温高
B.②房屋高架——风暴潮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光照资源丰富
4.关于②传统民居建筑所在地自然地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B.冬暖夏凉
C.河流稀少
D.多旱涝灾害
【解析】3选C,4选D。第3题,①阿拉斯加-冰屋,半陷地下,是利用冰雪防风保暖,与地热无关;②东南亚-水屋,房屋高架,是为了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架高能防湿防虫;③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是因当地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窗小防风沙,减少室外热空气进入;④北欧-木屋,顶尖坡陡,是因为当地降水多,尖屋顶利于雨水下流。第4题,②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易发水旱灾害;水屋架高能防湿防水。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据此完成5、6题。
5.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6.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解析】5选A,6选B。第5题,日本国土南北跨纬度广,使日本北部处于温带,而南部处于亚热带;英国地处北温带且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第6题,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种植业以高产的园艺业为主。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三枚邮票民居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8.图中三种民居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关于三种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7选C,8选D。第7题,陕北—黄土高原—干旱、黄土直立—窑洞,云南—气候湿热—防潮、通风—吊脚竹楼,内蒙古—高原草场—游牧—蒙古包。第8题,①地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存在季节变化;②地所处的纬度位置较低,冬季温度不会太低,湿热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③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冬季寒冷干燥。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9、10题。
9.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丰富
C.甲海洋比乙海洋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10.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 )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解析】9选D,10选C。第9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乙图所示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因此热量条件较好。第10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甲)。
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图乙)。
材料三 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大不列颠岛该月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
________和________。?
(2)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________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____________。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资源均较丰富。?
(4)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________(填“东”或“西”)侧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共同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上日本人吃米饭、寿司,而大不列颠岛居民的食物主要是牛排、奶油和奶酪等,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是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题,据图描述即可。气温的南北差异主要是纬度影响所致,气温的东西差异主要是洋流影响所致——英国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第(2)题,据材料三表中数据可看出,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暴雪)多,其原因在于北海道西侧处于来自日本海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第(3)题,大不列颠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海道为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的地带性植被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为主,冬夏降水都比较丰富,因此水、水力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第(4)题,两岛东侧都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因此有渔场分布。两岛饮食结构的差异主要源于气候差异:大不列颠岛的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该地乳畜业发达;北海道为季风气候,水稻种植普遍。
答案:(1)西南高,东北低 纬度 洋流(暖流)
(2)日本海(或西)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在岛屿西侧受到地形抬升影响
(3)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 水能(水力) 水(任答两点)
(4)东 寒暖流在该海域交汇 气候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2~14题。
12.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河流以春汛为主,乙区域河流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3.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12选C,13选B,14选C。第12题,据图可知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海南岛;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汛期一般出现在夏季,即气温最高的季节;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多为外流河,夏季为汛期;从地形来看,塔里木盆地周围多山,盆地内部地势较低,因此多向心状水系,海南岛中部多山,周围地势较低,因此水系呈放射状。第13题,棉花和天然橡胶的生长都需要充足的热量条件,另外两地经济比较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低。第14题,从图中可知,A、B两地都位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较少,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地区图。
材料二 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均温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均降水量
杭州
16.2
℃
28.6
℃
3.8
℃
1
435
mm
布宜诺斯艾利斯
16.6
℃
23.3
℃
10.8
℃
970
mm
(1)根据材料,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并分析原因。
(2)比较甲、乙两图区域内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有利的气候条件。
【解析】第(1)题,比较杭州与布宜诺斯艾利斯气候的不同点,应结合材料从气温(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平均降水量)两大方面分析。原因可结合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从海陆位置、洋流等要素分析即可。第(2)题,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展开比较,同时分开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案:(1)杭州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低,最热月平均气温比布宜诺斯艾利斯高,气温年较差大;杭州年均降水量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多。
原因:杭州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冬季受西北季风带来的冷空气影响强,气温更低;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湿润气流影响大,气温更高、降水更丰富。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季风环流影响小、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少,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甲:季风水田农业。有利气候条件: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
乙:大牧场放牧业。有利气候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PAGE
-
16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1.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综合思维)2.能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并准确分析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能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
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
1.收集与整理资料:
(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资料。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1)定性分析方法:指对区域内的地理特征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
(2)定量分析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定量分析方法与手段对地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分析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活动案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
1.收集整理资料:重点收集对衡量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指标。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通过统计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找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是资料的收集。
(√)
②收集区域资料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实地考察。
(√)
③自己亲自上网查询资料,收集有关数据或材料,属于直接收集法。
(×)
④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要反映某区域地理事物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
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主要从哪些要素进行说明?
提示:①地理位置;②自然条件;③社会、经济条件。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的比较:
方法
特点
实质
举例
定性分析
对事象本质的分析,研究确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解释各种现象,解释各种规律
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列表归纳
定量分析
在已有资料基础上,借助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对地理资料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彼此联系
依据气温、降水量、流量预测流量变化
综合分析
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大型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1)定性的方法是分析区域差异最为古老也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具有高度选择性,即经过比较选择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象进行描述和说明。
(2)定量的方法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可通过观测、统计、模拟、假设等多种手段获得,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计算方法。
(3)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的方法。
读下图,回答(1)~(3)题。
(1)①②两图所示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 )
A.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冲积平原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D.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2)有关两区域的人文特征,正确的为
( )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
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
D.①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迅速
(3)结合图②分析图③中形成工业总产值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水陆交通发达,人口素质高
B.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水陆交通发达,人口素质高
C.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水陆交通发达,人口素质高
D.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水陆交通发达,人口素质高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有:
(1)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①②区域,可判断①为德国,②为中国湖南省。
(2)根据位置分析①②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找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解析】(1)选B,(2)选C,(3)选A。第(1)题,①区域北部平原为冰川侵蚀所致,该区域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②区域地势西部和南部高,北部低,该区域煤炭资源缺乏。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2)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已很高,城市群发展速度较慢;②区域(湖南)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为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第(3)题,工业总产值与地形、交通、人口素质密切相关,根据图②中河流的流向可知湖南东部以平原为主。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学校附近的乡村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到以下资料:“房屋多由红砖砌成,多朝向东南方;村民为增加经济收入,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甘蔗、番薯等农作物,但每年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
(1)(区域认知)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家乡在哪里?
提示:珠江三角洲。
(2)(综合思维)影响该地区房屋朝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采光。
(3)(综合思维)该地区每年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台风灾害多。
(4)(地理实践力)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该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提示: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3题。
1.为对贵州、湖北、上海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时,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定性法
②定量法
③综合法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3.三地的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 )
①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②区域经济分析
③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1选D,2选D,3选D。第1题,对贵州、湖北、上海的有关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同时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第2题,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可采用定性法、定量法以及综合法。第3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差异分析比较的内容。
福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南靖和永定的土楼进行考察研究,并进行差异分析。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了该地土楼的相关资料,该小组获取资料的方法是
( )
A.直接收集法
B.间接收集法
C.直接、间接相结合
D.综合收集法
5.通过分析该地理兴趣小组得出“福建土楼闪烁着客家人的智慧,能防震、防火,同时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凉”,该小组的分析区域的方法是
( )
A.定性法 B.定量法 C.综合法 D.以上都不是
【解析】4选B,5选A。第4题,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福建土楼的资料是间接收集。第5题,该结论是对土楼进行的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属于定性分析。
新思维·新考向
6.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比重(2004年)。
地带
人均GDP比重/%
人口比重/%
人均GDP/元
东部
60.4
42
18
216
中部
26.4
35
9
480
西部
13.2
23
7
219
材料二 三个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
52.3
31.2
16.5
1985
52.9
31.1
16.0
1990
53.8
29.8
16.4
1995
58.3
27.6
14.1
2000
58.8
27.4
13.8
比重增减
+6.5
-3.8
-2.7
(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______________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材料二中说明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____和________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__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解析】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第(1)题,读材料一可知,该表格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第(2)题,GDP比重变化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快慢,读表格可知,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第(3)题,由于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所以东部与中西部G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小,材料二中三个区域GDP的比重变化只有东部是正值,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拉大。
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3)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
三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会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据此回答1~3题。
1.某高中举办分组地理考察活动,以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差异,需处理的工作项目包括:(甲)绘制地图、统计图表等展示资料;(乙)利用相机与GPS或地图作记录;(丙)规划考察路线;(丁)收集、整理考察地区的文献和图片。试问其工作项目的先后步骤是
(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甲乙
D.丙丁乙甲
2.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 )
A.利用西部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保持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3.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 )
①靠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靠近机场、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1选D,2选D,3选C。第1题,对于区域差异的研究步骤,首先制定计划,确定考察路线,其次搜集、整理图文资料,并通过分析、比较,获得研究成果,最后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第2题,A、B、C三项都是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看问题,而不是从全局观点来分析问题。第3题,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是发展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集成电路生产所需原料少,产品的体积和质量小而轻,产品的价值高,因此多以空运为主。
(2019·重庆高二检测)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4、5题。
4.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解析】4选C,5选D。第4题,广东人因气候炎热,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因气候潮湿,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气候决定了植被、土壤类型;地形不是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成因。第5题,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西双版纳闷热潮湿的环境,适宜的民居是竹楼;江南地区降雨多,民居是尖顶屋,利于排水;陕北延安黄土分布广,利于打造窑洞,且窑洞冬暖夏凉,适合陕北气候;云贵高原环境潮湿,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民居。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6、7题。
6.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
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 )
①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质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6选A,7选B。本题组通过区域比较的方法考查两区域的部分特征。甲图为新疆的坎儿井景观,乙图为黄土高原的窑洞景观。第6题,两区域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多为粉砂性土壤。第7题,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窑洞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2019·长沙高二检测)读下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和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
C.水源、光照
D.土壤、地形
9.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可再生新能源主要有
( )
A.太阳能、生物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
10.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
(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地势起伏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解析】8选B,9选C,10选C。第8题,①位于河西走廊,深居内陆,降水少,水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9题,②位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物能相对短缺,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且两者都不属于新能源。第10题,③所示山区是横断山区,纬度比东北林区低,且山脉的相对高度大,使得该山区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差异。第(1)题,水文特征从水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下图示意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据此回答12~14题。
12.吊脚楼建筑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房屋建筑技术高超
B.凉爽、多雨的气候
C.蚊虫、毒蛇、洪水多
D.石材、木材取用便利
13.居住在蒙古包的牧民在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
( )
A.加大了草场资源的压力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易受暴风雪等天气影响
D.破坏了沿线森林植被
14.目前图中两种特色民居在当地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
A.民居文化多元性减弱
B.加剧了当地生态破坏
C.有利于特色民居保护
D.居民环境适应力降低
【解析】12选C,13选C,14选A。第12题,吊脚楼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顺地势依山而建,架空的主要目的是防潮,防蚊虫、蛇伤害,防洪。吊脚楼建筑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吊脚楼是为了适应西南地区夏季湿热的地理环境。石材、木材取用便利不是吊脚楼建筑形成的主要原因。第13题,居住在蒙古包的游牧民族在冬季转场放牧主要在大兴安岭西侧进行,牧民夏季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场放牧;冬季转向海拔较低的草场放牧,转场放牧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内蒙古草原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易受暴风雪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对沿线森林植被影响不大。第14题,特色民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融合使很多特色民居越来越少,减弱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特色民居的保护;分散的吊脚楼和蒙古包的减少,可能会减轻当地环境压力;科技进步能提高当地人适应自然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5.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比较内容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
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形成因素、水循环要素及意义、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等,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比较旧金山和R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R地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冬夏温差大;读地形剖面图可以发现R地位于两山地之间的河流谷地中,受海洋影响小。第(2)题,B处海拔高于A处,易形成地形雨;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背风坡,故B处年降水量大于A、C两处。第(3)题,大盐湖属于内流湖,气候干旱,大陆冰川消退,故补给减少;蒸发旺盛,随着水分的减少,湖水盐度增大。第(4)题,可从气候、水源、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两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适宜开展的农业活动。
答案:(1)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海陆位置;地形(谷地)。
(2)B处大于A处。理由:B处海拔较高,易形成地形雨。B处大于C处。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背风坡。
(3)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也可)
(4)
比较内容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
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水源充足;河谷地形,土壤肥沃(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也可)
夏季光热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荒漠草原广布,土壤贫瘠(从气候、水源、植被、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也可)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种植业和园艺业(水果、蔬菜、花卉等栽培)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PAGE
-
13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湖南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有十八个溶洞而得名)。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共同参股和苗汉子合作社合作,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2万平方米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直接带动十八洞村225户村民930余人人均年增收0.5万元以上。如今,特色种植、养殖初具规模,乡村旅游热火朝天,电商扶贫正在起步,十八洞村激活了自我“造血”功能,顺利脱贫摘帽。
思考:
(1)猕猴桃喜湿润,15℃~18.5℃的地区种植最为适宜。有机猕猴桃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无水质、土壤污染。分析十八洞村种植猕猴桃的优势条件。
(2)简述电商参与精准扶贫对十八洞村的有利影响。
(3)结合当地特色,分析十八洞村如何实现激活自我“造血”功能。
【解析】第(1)题,需要结合猕猴桃的生长习性,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环境、国家政策、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有利影响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回答。第(3)题,要结合当地特色,从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政策优势等方面回答。
答案:(1)自然优势: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区,夏季凉爽,温度适宜;远离城市,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好,猕猴桃品质好。
人文优势:国家政策支持;中科院予以技术帮助,吸引村民积极种植猕猴桃;电商加入,资金支持,扩大种植规模。
(2)帮助农户扩大规模生产,建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有助于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扩大销售范围;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与电商合作,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形成产业链,产生规模效应;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农家乐;增加就业机会;作为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政策和科技支持。
案例评析
以我国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十八洞村为情境。重点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通过十八洞村材料、区域图,知道十八洞村种植猕猴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2)综合思维——水平3
电商参与精准扶贫对十八洞村扩展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产生有利影响。
(3)地理实践力——水平3
运用所学知识,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刺激想象、产生创意、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