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二课
说和做
藏克家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写道:“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点击播放视频片段《闻一多》
学习目标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
《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作家作品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文体知识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读读写写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
慨
淋
漓
气冲斗牛
函寄
仰之弥高
shuāi
hè
dié
qiè
wù
qián
níng
kāng
kǎi
lín
lí
dǒu
hán
mí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lì(
)尽心血
一反jì(
)往
jiǒng(
)乎不同
jiǒng
jiǒng(
)有神
沥
既
迥
炯炯
记记背背
1.诗兴不作:
2.兀兀穷年:
指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的意思。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例句: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锲而不舍:
4.衰微:
5.赫然: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例句:队员们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在男子三人篮球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大怒。
形容专心致志,高度集中精力,用心专而深。
6.潜心贯注:
潜心贯注、全神贯注辨析
同:两个词语都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思。
异:“全神贯注”侧重于将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潜心贯注”侧重于对某问题的集中钻研,程度更深。
例:同学们上课都全神贯注,认真听讲。
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了祖国,他潜心贯注地研究航天事业,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7.迥乎不同:
8.一反既往:
9.气冲斗牛:
很不一样。
例句:同一首曲子,古筝和扬琴的弹奏效果迥乎不同。
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
例句:从那次谈心之后,他一反既往,改正了以前的坏毛病。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例句:一听到儿子逃课去游戏厅的消息,他恼得头发冲冠,怒得气冲斗牛。
10.迭起:
11.高标:
12.心会神凝:
13.慷慨淋漓: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泛指高耸特立之物。文中指超群、出众。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例句:河滩上,孩子们心会神凝地建着城堡,波浪扑上来都不知道。
充满激情、痛快顺畅。
例句:他慷慨淋漓的演讲感染了每一位学子。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合作交流】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合作交流】文章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合作交流】“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开篇两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两段话用了引用和对比,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这两句总领全文,用这种方式开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如何“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的含义?
【合作交流】“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里运用了明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试分析第6段“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表明闻一多先生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现了先生的用心极专极深。
5.
第7、8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这两段为过渡段,第⑦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⑧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革命家。
6.他“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些词语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积极态度和进行宣传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为写他的“做”作铺垫。
7.为什么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合作交流】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人们的言论不自由,谁宣传民主谁就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而闻一多不同,越是这样的时刻,他越是勇于站出来,敢于直面惨淡,坚持真理,所以闻一多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而“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8.分析“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的作用。
【合作交流】这句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的颂扬之情。
9.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10.
文章在第二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
【合作交流】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语言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
第一部分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
“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
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段文字进行议论,绘出了闻一多“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一多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1.本文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
【合作交流】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惜寸阴”,这种语句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语句,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2.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合作交流】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分别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尾用两段文字总结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2.选材精当、精于剪裁。
选材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如“作为学者的方
面”,作者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等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作者没有过多记述,而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张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
漓”的“你们站出来”等,突出他的大无畏精神。
3.夹叙夹议。
文章以记叙为主,但中间又夹以议论。如:第⑦段是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总结,是议论。第⑧、⑨两段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总结,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读写迁移:夹叙夹议
本文夹叙夹议地讲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言行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请你也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写一个人或者写你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例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他的著作的赞美,才华横溢的他因此被后人所仰慕。然而,正当他专心地撰写《史记》时,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他,在那样的年代,他无法阻挡这飞来横祸。腐刑的耻辱让他无法承受,他失意过,彷徨过,但坚强的意志和父亲的嘱托让他活了下来。他忍辱负重,走过那一个拐角,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完成了不朽的著作。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古人,他以坚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走过那一个拐角,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阅读技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文章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蕴含深层意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具有哲理启示的句子等。这类语句除了基本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义;其次局势理解句子的预警表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最后才是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比喻、象征意义)”。
【典型例题】请说说“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技法点睛】答题思路与方法:(1)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2)找出句中关键词,分析词义知句意;(3)抓住句中修辞,分析效果知含义;(4)通览全文明中心,句子含义整体悟。
答题格式:句子本义+深层含义(比喻、象征意义等)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