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部分 作 文
第一章 审 题
技法点拨
审题是一篇作文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审准了作文题目,作文才会切题,选材才会有导向,主题也就随之确立;否则,作文就容易偏题,甚至离题。下面分别从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个角度来谈谈如何审好题。
一、命题(或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出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出现题目及要求;第二种是通过一段引语引出题目,然后提出作文要求。在这两种形式中,第二种形式是第一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命题作文的形式,下面谈谈在写命题作文时应如何审题。
(一)审作文要求
出题者的目的及意图或显示或隐含于作文题目及要求中。在审题时,要认真、仔细地研读作文题目,捕捉其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审题时明白了这一点,在作文中我们便有了清晰的作文导向而不至于迷路。
如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都又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请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通过研读审查作文要求,我们便可捕捉到其中的信息:(1)这篇作文虽为命题作文——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但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材的基础上作文。(2)材料中的信息和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表明了其本身的特点——又有好的发展。(3)限制中又给出了文体选择的自由:除了不能写诗歌外,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及自己的爱好选择文体。(4)在立意上可充分发挥自主性——立意自定。
通过对作文要求的研读审查,我们便明确了作文具体要求我们写什么,也提示我们怎样写,从而把握了作文的导向。21世纪教育网
(二)审作文题目
它是审题中最重要的一步,决定写作的对象、重点、主题、体裁等。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清题目中的写作对象和题眼。
首先,要从作文题目中确定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如从上例“又见枝头吐新芽”中我们确定写作的对象是“新芽”,确定了写作对象,作文才不至于偏题、离题。
其次,要审清作文题目的题眼是什么,找准了题眼,也就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这才有利于把握作文内容的中心。
⑴注意“中心词”,明确彼此关系。
作文豹题目由很多要素组成,要考虑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2009攀山西中考作文《别样》,“别”是中心词,即题眼, “别”显示了与众不同,所以所选材料要紧扣“别”字,整篇文章也要紧扣“剔”宅来写。
(2)注意“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如前面说的作文“又见枝头吐新莠”,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点明“新芽”的含义。“新芽”在这里很显然不是仅指刚长出的嫩芽,而还应该指一些重大的事情出现了好的转机。因此,我们可以写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如团团、圆圆赴台)等。
(3)注意“修饰语”,明确选择范围。作文题目中往往对本次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限制。如2008年四川南充中考题《这一天,让我铭记》,“这一天”是对时间的限制。
2.审题目中是否蕴涵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题目虽只是文章的名字,但有时它也蕴涵了文章的主题,在审题时,我们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确定主题。如果题目中蕴涵了主题,则要以之为中心;如果没有蕴涵主题则可自由立意。这样才不至于在写作时偏离主题。
例如:《在阳光下成长》“阳光”可以从充满温暖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来考虑。《风景这边独好》不仅可以写自然景观,还可以写人文景观等。
3.审准范围
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准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对说明、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有些作文题目由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问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写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例如:题目“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就明确了写作范围是“那一幕”,数量是“一”。
4.审定寓(或喻)意。有些题目,意兼双关,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如2009年上海中考作文《在学海中游泳》,“在学海中”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而“游泳”是中心词,在写作时,要理解“游泳”的喻意。
二、材料作文
中考材料作文一般包括文字类材料作文和图画类材料作文,而以前者居多。方法如下:
(一)文字类材料作文21世纪教育网
(二)图画类材料作文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命题组成: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请看下面这则作文材料:
追求,就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实现某种目标。努力学习是在追求,积极工作是在追求,帮助他人是在追求,争取入团是在追求……有的追求知识,有的追求事业,有的追求高尚的品格,有的追求远大的理想……追求,会演绎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感人故事;追求,会碰撞出五光十色的思想火花。21世纪教育网
这篇作文要求以“追求”为话题写作。分析这则材料,以理解“追求”的内涵。分析理解时抓住关键词句,追求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实现某种目标”,再注意最后一句话中的“感人故事”“思想火花”,这里告诉我们要记叙事情的经过,突出追求的过程及意义,体现对追求的理解、感悟。21世纪教育网
(二)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如黄冈中考作文以“深深的脚印”为话题,从“脚印”看,文章的主题所反映的应是与“成长”有关的内容。
(三)推敲要求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如以“脚印”为话题。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写作时必须遵循这些要求,否则会失分。
范文赏析
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①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②字迹清楚,书写工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21世纪教育网
温暖的时刻
2008年伊始,片片雪花划过江南上空,掀开了新年的序幕。
正当南方的人们在为这早以从脑海里消失了的字眼——雪——而深情欢呼时,一场30年未遇的灾难也随之而来,老天爷似乎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我们也又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的力量。
“瑞雪兆丰年”,而今却再也没有谁为之欢呼。说来也是一种讽刺,好不容易盼来的雪却是如此:打开电视机,南国不再是青山绿水,而是雪,雪,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竟真实地展现在我们南方人的面前,简直不敢相信。树枝被折断,果菜被覆盖,屋顶被压塌……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同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他来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忙碌一天后紧急赶往南方考察雪灾情况,指示抢修遭受损坏的输电设备以保障电网正常运行;加快公路除冰除障进度;尽快恢复铁路输电;尽快疏通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大动脉以保证南北通道畅通;解决煤源供应的运输问题;保持社会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于是,阴云被阵阵暖风吹散了。
他们来了。
电力工人们跋山涉水不分昼夜地抢险除冰、抢修受损的电力设施,用生命捍卫灾区人民的通电。袁家村高山上,三顶黄色的安全帽嵌在雪地中,那是电力英雄在诉说。一路洒下的热血开在雪地里,点燃三湘大地的万家灯火。
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哪里出现险情他们立即赶赴哪里。电网除冰,公路破冰,人背肩扛地往深山运输除冰设备工具,最辛苦最危险之处皆是他们的身影。路断、车阻、人滞,停电、停水、缺粮,在白雪皑皑中,舞动的迷彩勾画出今春最动人的图画。于是人们阴霾的眸子亮了,被那一朵朵的小花点亮了。
大家都来了。
工人拿起铁铲走上街头铲雪除冰,农民将自家烧的饭菜、开水和棉被送到战斗在除冰保电一线的电网工人、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手中,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出资出力为因冰雪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旅客送去食品、饮用水和御寒的棉被衣服;医院医护人员自发组成医疗小分队,免费为抢险救灾和因灾被困的人们看病治疗送去药品……于是,大地上萌出了些许新绿。
在最寒冷的时刻,中华民族的“心灵之花”绽放了,它释放热量,这来自心底的热足以使冰雪消融,温暖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很温暖。
【赏析】本文在审题上有其独到之处,小作者抓住题眼“温暖”这个词,并充分理解了“时刻”的含义。所选材料围绕最具时代特色的2008年伊始的南方雪灾,体现了大灾有大爱的主题。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是压不垮的,让世界又一次真正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危难时刻感动人心的温暖。整篇文章紧紧扣住了题目中的“温暖”,选材行文充分表现了小作者审题的准确性。
另外,在叙事手法上,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从总理到电力工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再到人民群众,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这样立意深刻,很有启迪性。
轻松练笔
1.(2009·苏州中考)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一道难题的破解,一次意外的表扬,一份期待的礼物,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一丝惬意心中来,心情好了,花会格外地艳,草会格外地绿,水会格外地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
请以“一丝惬意心中来”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
“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 名和人名。
3.(2009·临沂中考)
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
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叙述故事,发表见解,抒发感受,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范围之内。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第一章审题
1.【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提示+题目的全命题作文。题目前面的提示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提示中解释了“惬意”的含义并对写作的内容作了提示,从题目来看,我们要选取的材料必须能表达“惬意”的心情,写作时,描绘出“惬意”的感受。所选的材料不要太大,要从小处着笔,可选取一次意外的收获或提示中所提到的内容,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写作提示】这是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列举了三个事例,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简单的一句话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要求学生针对材料中的这些现象引发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作文。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学生可由此想起父母曾经说过的一句关心的话、老师说过的一句鼓励的话、朋友或是陌生人说过的一句安慰的话,甚至可以联想起一句格言警句,一句古代诗词,一句现代诗歌……构思时可以选用横式结构,运用发散思维撷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类似事例,写出“简单话语背后的不简单力量或作用”来凸现主题,并通过正反对比写出自己的思考。这一题目还可深入思考,紧扣社会热点,如联想到“5·12”汶川地震中的一 些感人肺腑的话,如“请挺住”“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等最让人感动、给人无穷力量的话语,这样的话语都是鲜活而又典型的好材料,而且时代感很强。但仅联想到这些给人力量的话语还不够,写作的重心还应放在“简单的一句话,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的原 因分析上,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感悟。
3.【写作提示】这道命题作文写作范围相当宽泛。所给材料的核心是如何对待“自我”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①自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朋友,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走出自我”,实际就是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甚至改变自我。②行文中可以交代如何走出自我的“心灵封闭”、“失意”。“走出自我”也就是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从群众中吸取知识、经验、能力。
审题目
审
对
像
审
题
眼
审
主
题
审
范围
审
寓意
文字类材料作文审题
阅读材料
弄清内容
分析材料,
找出写作
角度
根据自己
的优势,
选定角度
结合寓意,
联系实际
写作
图画类材料作文审题
看清图
画内容
审画中
文字提
示语
细想画
中寓意
思考现实
生活中的
类似现象
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
并行文
材料
话题
命题
组成
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