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文化水平考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评卷人
八年级 历 史
得 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开始领导人民销毁收缴的鸦片,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郑成功 D、邓世昌
2、在清末,有个人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在哪件事发生后
A、虎门销烟 B、《南京条约》签订 C、清政府被推翻 D、新中国成立
3、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这里的“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
A、生产技术 B、社会制度 C、思想文化 D、生产关系
4、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①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他办的实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京张铁路 C、大生纱厂 D、天津电报总局
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魏源——新文化运动 ②李鸿章、左宗棠——洋务运动
③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 ④孙中山——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什么吗?
A、《申报》 B、《新青年》杂志 C、商务印书馆 D、京师大学堂
8、“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创办者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陈独秀 D、李大钊
9、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弊
10、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帝爱国斗争胜利的战争是
A、中法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日战争
11、“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传唱是在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毛泽东、朱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心内容是
A、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 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13、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度发动侵华战争,分别是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抗日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远征”
A、是为了北上抗日 B、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反革命“围剿” D、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5、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 D、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6、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B、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C、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 D、中共“七大”的召开
17、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18、“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真实目的是:
①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②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③积极争取国内和平 ④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得 分
评卷人
二、列举题(19分)
21、列举下列条约是在哪次战争过后签定的。(8分)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国战区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22、列举近代中国在推进近代道路上所进行的三次探索。(3分)
23、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8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20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1919年“一战”后,战胜国英、美、法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规定:德国在山东所有特权包括所有在青岛至济南铁路之权利一并转让给日本。
材料三:“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2分)根据材料三请用史实加以说明。(2分)
(3)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精神感染?(2分)
25、材料一: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民间小调
材料二: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12分)
(1)材料一描述的什么事件?(1分)几十万军队奉谁的命令让出沈阳城?(1分)此人对日军进攻采取什么政策?(1分)
(2)由于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什么事件的发生?(1分)事件的组织者是谁?(1分)发动这一事件目的是什么?(1分)
(3)中国共产党派谁为全权代表前往参加谈判,解决材料二反映的事件?(1分)这一事件在我党积极努力下最后得到怎样的解决?(1分)
(4)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抗日。有两位音乐家创作了音乐作品鼓舞抗日,你能说出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和作品吗?(2分)
(5)在抗日战场国共双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取得了哪些胜利吗?(2分)
得 分
评卷人
四、问答题(21分)
26、新中国有几个重要的节日是为了庆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请举出这几个节日的名称,并说明他们分别来源于哪一事件,这些事件的重要意义。(至少三个)(12分)
27、南京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南京发生的哪三件大事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你写出来,并结合该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谈谈你的理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