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急救常识》是鲁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是识别各种危急情况,学会和运用各种急救方法,帮助学生储备日常救护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本章都比较活泼新颖,实用性强,强调学生的参与。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医、药、卫生常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同学们对医学的兴趣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和生命,喜欢乐于助人,喜欢动手操作 ,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导入时要从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标准》的设计有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本堂课就设计了各个环节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进行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即使是模拟操作,也要步步到位,因为今天的模拟就可能是明天的实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正确拨打“120”等急救电话。
2.学会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止血、骨折、煤气中毒等急救方法。
3.学会对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分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各种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的初步护理方法。
2.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教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探究急救电话的打法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 近三年来我市因溺水死亡的青少年和被懂得急救常识的人救回生命的具体案例,结合安全教育平台防溺水专题的设置,让学生知道学习急救常识的必要性。
?
教师设置场景一:
1、假设我们去石马水库春游,有人不慎溺水,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应怎样做呢?
?
2、怎样拨打120?模拟拨打。
多设计几个场景让学生模拟拨打。
在悲凉的音乐背景下,看一个个案例,深入情景,体会亲人失去孩子的痛苦。再通过刚发生的两个被懂的急救常识的人救回生命的案例,深切体会学习急救常识的必要性。
找大人求救,拨打120。不能贸然下水去就,不能手拉手救助,可以用身边的竹竿或漂浮物来救助。
120吗,我叫某某某,我现在在石马水库,这里有人溺水了,赶紧来救! 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而强烈的展示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震撼学生的心理,引起思想的共鸣:我要珍爱生命,学习急救常识,帮助他人的人性本善的美好情感。
让学生懂得安全第一,作为青少年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去尽可能的帮助别人。
通过多次训练总结出拨打要点:姓名、地址、症状?
?
? ?
?
?
?
?
?
?
?
二、溺水的急救
心肺复苏术 如果溺水者被救上岸已无生命体征怎么办?
1、提出探究问题:
(1)心肺复苏包括什么?
(2)心肺复苏的顺序是什么?
(3)怎样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手法、位置、频率、深度)
(4)怎样进行口对口吹气法?
(5)患者出现什么情况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6)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怎样结合进行?
(7)怎样证明心肺复苏抢救有效?
2、播放心肺复苏视频,关键点暂停讲评,再重复播放操作流程。
3、对于操作细节和手法再跟学生一起模拟操作。
4、摆放好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找学生上台实际操作。
5、引导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1、自主学习,共同探究。根据问题先自学,不明确的地方再小组共同讨论。
2、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注意细节。
3、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逐步探究
4、利用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学生上台模拟操作。
5. 探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表达与交流,达成共识。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通过视频操作更直观的了解操作流程。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的尊重情感。
?
三、车祸的急救
出血和止血、
骨折 展示车祸视频,创设新的情景:
1、假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了车祸现场,有人受伤,我们应该怎样做?
2、这些急救电话我们能随便拨打吗?
?
3、车祸现场机械性的损伤一般会造成什么情况?
出血和止血相关知识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循环系统的时候学过,大家还能回忆起来吗?
4、利用表格师生共同整理出血和止血相关知识点。
5、下达任务,要求利用自制教具,模拟探究出血和止血。
补充拓展:止血带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6、下达自学任务:骨折的急救。要求利用自制教具,模拟骨折的急救。
对急救中的常见误区提出质疑。
1、拨打120,119,122
2、不能。
3、出血和骨折。
学生通过回忆和课本知识复述出三种血管出血的特点。
4、利用表格回忆总结相关知识点
5、模拟探究,实际操作。
6、利用课本61页内容自学骨折急救。利用教具小组合作模拟探究骨折的急救
?
学生讨论这样做为何不对。
创设情境,导入下一个探讨环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求救方式。
让学生知道有限的社会资源不能随便占用,要把机会留给更有需要的人。
导出下一部分探究内容。
鼓励学生温故而知新。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实践、质疑、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实操等探究的方式,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了解,增强了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表达与交流,共同提高。?
? 四、其他急救方法 介绍其他急救方式:
触电,
煤气中毒,
中暑,
火灾 学习其他急救方式。 扩大学生知识面???????????????
五、盘点收获,当堂训练 设计考取“急救资格证”环节 学生回答几个判断题并解释原因。 训练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的自学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课外拓展 技不压身,我还想学会……
1、食物中毒怎么急救?
2、家中老人突发心脏病怎么急救?
3、小孩子被食物卡住气管怎么办?
…………
你知道以上急救常识吗?还想学习哪些急救方法?请你查询资料后制作成手抄报或者PPT跟同学们分享好吗?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领悟救人不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还要有过硬的全面的本领。树立远大理想。进行情感教育升华。
五、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和我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下,我参考了上海静安学校“后茶馆”式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导入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愿望。
我抓住学生易受感染的心理,运用发生在身边的溺水事件,体会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并从两个获救案例中再体会学习急救常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共同探讨构建主干知识。
在学习心肺复苏时,通过几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把心肺复苏的技术要领先构建知识主干。
3、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习心肺复苏时,用模型进行训练,在学习出血和止血时,因为上学期学过有关血管的知识,通过提问发现学生掌握了出血情况的辨别,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进行止血的训练上,在学习骨折急救时也是让学生动手实际的绑一绑,探究如何固定患肢。大量的操作训练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急救常识,而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4、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课外探究
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危急情况,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5、对学生适时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节课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学生活动多,一节课上完觉得比较紧张,因此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