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0.1劝学 荀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新课导入
劝学
荀子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1. 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 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 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曾到齐国游学,后三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其思想被称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
作者简介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用比喻,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圣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且荀子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的祭酒。老师多是天下贤士,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写作背景
解题
中国风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中( ) 輮( )
舆( ) 有( )
槁暴( ) 砺( )
参省( ) 须臾( )
跂( ) 楫( )
生( ) 蛟(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跪( )
蟮( ) 螯( )
zhòng
róu
yú
yòu
gǎo pù
lì
cān xǐng
yú
qǐ
j?
xìng
jiāo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guì
shàn
áo
认读课文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
①“君子”是一个双音合成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③已:停止
疏通文意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疏通文意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疏通文意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疏通文意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疏通文意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蓝 青
水 冰
人
发展、提高
客观事物
提高、发展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况
人
知明而行无过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輮
绳
砺
引申
推
论
变化过程
学习
引申
推
论
人工改造
博学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疏通文意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水,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疏通文意
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通过学习
一般人
顺风呼 闻者彰
推
论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一般的自然条件)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推
论
君子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 ,而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
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疏通文意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疏通文意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③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⑤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⑥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用:以,因为。 ④跪:蟹的脚。
⑤螯:蟹钳。 ⑥躁:浮躁,不专心。
疏通文意
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习的方法、态度
思考:第4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谈学习的方法的?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
4个比喻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坚持
4个比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专一
2个比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
要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人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态度和方法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提高能力
积累
坚持
专心
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
zhu'y
主题
《劝学》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这里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述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①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它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头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艺术特色
②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艺术特色
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就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
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
拓展延伸
孙敬“悬梁”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刺股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孙康映雪
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一贫如洗,既没有上学就读的机会,甚至连在家里挤点时间学习都不可能。因为他白天要帮家里干活,从早晨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空闲时间。
孙康并不甘心就这样服服贴贴当时间的奴隶,他觉得自己年纪轻,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学习的决心,总会挤出时间来的。于是,他开始利用夜间读书,可是晚上读书必须得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而家里那样困难的经济条件,一个月怎能买得起这么多灯油呢?孙康完全懂得这种困难,每当灯油烧干以后,他便静静躺在床上,在床上背书和默记书中的要领。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明亮起来,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孙康蹲在雪地里读书,虽然身上衣衫单薄,但由于他专心致志,注意力完全进入书里面去了,对于刺骨的寒风他全然不觉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还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他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虽然说:“穷人怕过三九天”,可是孙康却盼望每年的冬天早点到来,盼望下大雪。
羲之临池
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专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左思补拙
左思是西晋时的文学家。他小时候长相不好,口齿不伶俐,说话也说不清楚。
、开始时,左思学习写字,可怎么也写不好;后又学习弹琴,也不入门,因而很受别人歧视。不管别人怎么看不起他,左思从不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特别注重钻研文学书籍。在读书学习中,左思舍得下笨功夫。别人看一遍,他看五遍,甚至十遍,并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由于左思勤学苦钻,日积月累,逐步积累了很多知识,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
后来,左思用十年时间,写出了规模宏大、词藻华丽、思想深刻的巨著《三都赋》,更加令世人刮目相看。?
洛阳纸贵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比喻人的才思减退或是本领用尽的成语。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小结
中国风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