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语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 语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08 20: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章语言
技法点拨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流畅的语言,更有利于情感的流露与思想感情的表达。平时作文中,我们常常自卑于自己的语言平实有余而生动形象不足;阅读中,我们也往往羡慕别人的语言——那些作家的语言总是能让我们触摸到形象,感受到亲情、温情,品味到酸甜苦辣,体验到真善美、假恶丑……产生这些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我们的语言不够美。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呢 21世纪教育网
下面介绍几种语言运用的技巧。21世纪教育网
巧 用
一、巧用修辞
巧用修辞在这里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表现文章内容。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
江海因为宽容涓涓溪流而浩瀚无边,高山因为宽容细沙尘土而巍峨连绵,蓝天因为宽容彩霞而美丽动人,田野因为宽容曲折小路而妙趣横生——人,应该学会宽容别人,才能放出异彩。(中考满分作文《宽容的力量》)
【简评】这是文章的开头一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既具备了节奏的美感,又方便了感情的抒发。
二、巧用古诗文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和改用古诗文,就好比借用他人现成的丽装来打扮自己,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只要选择得当,照样能使自己光彩照人。当然,理解原诗文的含意是引用和改用的前提。
例如:21世纪教育网
如果在生活中放弃坚守自我的天空,那我们怎能领略 “人生自古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哲理 怎能感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 怎能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 (中考满分作文《春风拂面》)
【简评】
人生自古…… 引用诗句 意蕴深远,具有
路曼曼……
宝剑锋从…… 反问、排比 强烈的感染力
三、巧用词语
准确地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或形容词,会使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可以达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效果。叠词的使用,不仅能使说明更加准确,而且能使语言具有节奏感,从而让语言富有音乐美。
例如:
其实,想成为一个达观的人十分简单,只要你学会欣赏那卑微的小草,想必希望的田野也不会拒绝你质朴的恋情;只要你学会勇往直前地追逐希望,成功也不会拒绝你那内心的呐喊;只要你学会过滤掉那些对你无益的议论与是非,理解与坦诚也不会拒绝你由衷的渴望。(中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
【简评】这段文字运用了“欣赏”“拒绝”“追逐”“过滤”等动词,采用了“卑微”“质朴”“无益”“由衷”等形容词,生动、形象,有力地告诉你“成为一个达观的人十分简单”,并且构成排比句,语言整齐,文采斐然。
四、巧用哲理语言
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小说、散文,富有哲理的语言都会提升文章的品位。
例如:
去看路边的那些小花吧!她们并不是十分名贵,可是它们仍然去装饰春天,从不抱怨。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考满分作文《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简评】这段富有哲理的语言,描写了默默无闻的小草奉献着美丽,装扮着春天,让人从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然地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五、巧用长、短句21世纪教育网
运用长、短句的表达效果:
例如:
同样时间,同样为国,同样在水边,同样义无反顾。怀藏利刃,背向大风,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向朋友泪别。酒罢风起,送着这位一去不返的豪杰壮士,风呜咽了,卷起沙尘以泄心里的愤怒,壮士身影渐渐没人风沙之中。呜呼,壮士兮,义士兮,你走了,你不屈长在,易水旁会有一束我为你插的白菊。劈华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你是中华不屈的儿女!悲壮兮,感慨兮,泪沾裳,桃园中,我将种下一株桃树,领略引导你走向辉煌,走向死亡的点点滴滴。(中考满分作文《告别英雄》)
【简评】本段文字巧妙活用古诗词,引用典故,尽情展示历史名人故事,长句和短句互相配合,句子形式富于变化,气势雄浑,讴歌了英雄之壮美,读来有一种诗的韵味,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范文赏析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0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告别之美
蒲公英告别枝丫,为了去另一片土地绽放刹那芳华的美丽;流星告别宇宙,为了划破夜空在黑暗中展现耀眼的美丽;溪水告别山林,为了淌过四季奔向大海体验广博的美丽。告别之美,是未来与过去的汇合,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是决然与不舍的融聚。
告别之美,在易水寒风之中。
他端着一杯酒,手不禁颤抖,眼前的人熟悉而又陌生,萧瑟的秋风怒吼着,烈酒在胸中澎湃,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要杀的人正坐在秦王宫内,野心勃勃企图统一中原。又是一杯酒,他清醒了些,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太子丹的一声 “珍重”中,他头也不回地上了马车,心中默念:赢政,领死吧!
告别之美,美在“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悲壮。
告别之美,在汨罗江畔。21世纪教育网
他站立着,一动不动,只有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远方。江边,一轮残阳缓缓地下沉。这个吟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如今也醉了吗 那又为何任凭秋风刮过他布满皱纹的双颊,任凭浪头拍打他为民奔波疾呼的双脚,任凭余晖刺痛他看透朝野浑浊的眼眸 他静静地转身,望着远处的国都:“别了,祖国。”一切消失在不息的江水之中。
告别之美,美在“上下求索”的真诚执著。
告别之美,在远山菊海中。
他早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清晨,薄雾轻纱,鸟语花香,在菊丛中漫步,在田园中劳作,闲适而自在。外面的世界被深山阻隔,他微微一笑,想起自己告别官场的决然。一句“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历史定格在他愤然离去的一刹,留给后人一个远去的背影,充满着对尔虞我诈的黑暗仕途的不屑。
告别之美,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恬静。
从古到今,告别之美流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告别童年,告别稚嫩,告别无知,告别任性……
告别之美,其实已深深刻在生活的印记里。这告别之美,正演绎着生活万象,演绎着人生百味。
【赏析】《告别之美》美在语言。文章开头用排比,为全文蓄势;中间三段的描写虽简短却词汇丰富,细致生动,显示了作者较扎实的语言功底。本文还恰当地引用和改用了一些古诗文名句,使文章增加了深厚的文学色彩。
轻松练笔
1.(2009·沈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会低头看路
那年暑假,小胖跟父亲去看爷爷奶奶,途中要走三十里的路,还要翻过一道道高高的山梁。走了两个多小时,还在山梁上,望着遥遥无际的前方,小胖怎么也不肯迈步了。父亲威严地命令道:“别尽往前瞅,低头看路,下了山梁就到了。”说着,继续大步地向前走去。没办法,小胖只好快快地跟着。不过这以后,小胖不再一次次老嘹望远远的目的地,而是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不断地欣赏着沿路那些形状各异的沙石和花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爷爷奶奶家。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600~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2009·兰州中考)请你以“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若有需要请以字母代替。③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3.(2008·台州中考)《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相处怎么这样难 也有人说,相处其实很容易。有人说,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相处伴随着无奈。相处,需要心与心的相知,需要手与手的相携……21世纪教育网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文章。
第七章语言
1.【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写作之前应当充分理解、准确把握材料内涵。这则材料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文章中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取主题。 如,生活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往直前;或空有理想,不去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做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等。注意,只能从所给材料中提取。然后根据中心选材,再拟一个新颖的题目就可以开始写作了。
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这个题目限定了时间“那一刻”,限定了人物“我”,连中心事件也作了限定“迈上了新台阶”。在这里,要着重理解“迈上了新台阶”,“新台阶”有其比喻义,一般来说,比喻“进步、发展”,学习上的进步或思想上的进步都可以,或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台阶”就更富有新意了。要注意题意理解正确,中心明确;选材恰当,有新意;对生活的认识正确,且有自己的见解;感情真挚,想象力丰富。
3.【写作提示】从提示语和要求上看,就限制了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但没有文体、字数的限定。那么,写作时,可以选取你和同学之间、亲人之间、师生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相处,或和他们在一起接触时发生的事情,从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语言技巧















色彩增添
加强
语势
短小
活泼
节奏
鲜明
避免
呆板
跌宕
之美
长句
短句
长、短句结合
表达
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