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神奇的放大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2.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Flash中遮罩层的原理及作用。
难点:学会使用Flash制作放大镜效果。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课件、教科书与多媒体网络教室、图片素材、声音影视素材,(放在教师机D盘的共享文件夹中。)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教学。
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放大镜,你能举例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说出放大镜能够产生的效果)那大家想不想通过flash来制作出放大镜效果的动画呢。
遮罩层是Flash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层,利用它可以实现很多神奇的动画效果。
实际生活中的放大镜 Flash中的放大镜效果
放大镜 遮罩层
放大后的物体 放大后的图片
物体 图片
(二)步骤1:在两个图层上,分别制作需要放大的图形元件和放大后的图形元件。
1、教师示范教学。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3、学习交流。
这个动画中主要图层是“镜”、“大图”和“小图”。“小图”中的元件不被遮罩,在影片播放中都能显示(与遮罩层无关);“大图”中的元件是被遮罩的,需要透过“镜”元件才能看到。插入“放大镜”图层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在课文中安排把图片本身作为放大后的效果图,而把图片适当缩小后作为小图,是考虑到Flash中“放大镜”放大后图片效果的清晰度问题(矢量图不存在放大后不清晰的问题)。
提示:用箭头工具可同时选中位于不同图层的对象。
步骤2:制作放大镜效果。
1、学生自主学习制作往返动作补间动画的方法。
2、师引导:学生尝试先创建第1帧与第50帧之间的动作补间,然后再创建第50帧到第100帧的动作补间。
3、学习交流:有的学生作品没有放大镜的效果,引导学生检查3个图层的上下位置关系,检查被遮罩的是不是“大图”图层。
步骤3:制作放大镜边框和手柄。
(三)“交流”说说遮罩层的作用。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利用遮罩层可以实现的效果并不仅仅只是教材中介绍的放大镜一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我们这样操作得到的放大镜效果真实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点:在图像的边缘,特别是图像的放大比例比较大时,图像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移,有时显示出来的放大图像并不是放大镜下面区域的图像。
(四)学习资料《遮罩层》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处渗透了在flash制作中的一些注意点如:加锁,层命名,提前准备好所需资料等。适时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讲解中利用电子教室演示系统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认识。为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提高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