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5 12: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山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 东山中学 曾宪梓中学
2011.1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基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机杼/伫立 攫取/诡谲 着迷/着落 苑囿/残垣断壁
B.落枕/烙印 渣滓/浸渍 字帖/服帖 骁勇/气冲霄汉
C.梦魇/赝品 迤逦/莅临 称呼/称心 沆瀣/引吭高歌
D.扁舟/翩跹 笨拙/罢黜 奔波/投奔 玷污/针砭时弊
⒉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B.如果过去北京观众对古典音乐名家名团的演出是望洋兴叹的话,如今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演出已是家常便饭。
C.在生活中,当困难与挫折袭来的时候,有的人心如止水,颓废沮丧,放弃追求;有的人则勇敢面对,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D.楼舍造型优美而古雅,布局规整有序,内部装修豪华而巧究,客厅宽敞而明亮,彩电音响高级家具布列其间,舒心怡情,让人如入宾馆、如坐春风。
⒊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考古学家小组在德国境内发现了日前已知最早的“核心家庭”——生活在4600年前石器时代的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的遗体。
B.根据近期发布的《2008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显示,当当网以市场份额46%的绝对优势保持出版零售市场头名。
C.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D.当今时代,知识迅速更新,文化多元发展,快餐文化以其实用价值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传统文化却与现代生活日益脱节。
⒋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②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③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④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A.④⑤③①⑥② B.①⑤⑥④②③ 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②④⑥⑤①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本大题7小题,共3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②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以忧去 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窘:窘迫,缺乏
6.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为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不得志,乃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 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其秋,考察京官 帝从其奏。勋益怒
7.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 )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10. 诗歌鉴赏(7分)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⑵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庄子 逍遥游》)
⑶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屈原《离骚》)
⑷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3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联系全文,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5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考生任选一篇作答,共15分。)
(一)文学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子夜昙花 张 错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6.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答: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分)
17.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②最后一段的深意是什么?(2分)18.纵观全文,作者抒写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6分)
(二)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冯骥才:画是一首散文诗
记者:想不到您这么忙,竟然还有时间画了这么多画,像变魔术似的。您在《戊子之春》画册的扉页上写道:“春天在我易感的心中呼唤出无穷的画意。”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涵义。
冯骥才:(笑)我的画可不是变出来的。公益画展的目的很明确:为基金会筹款,支持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我作为一介书生,所能做的只有卖掉自己的画,全部捐献出来。捐赠时很壮烈,很激动,像砍掉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赠后却心里空荡荡的,产生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并开始怀念自己的画。你知道,我不画重复的画,就像再婚一样,永远不会有原来的感觉。(笑)所以画一出手,就很难再复制、克隆了。因为“家徒四壁”,反过来变成一种“要画画”的动力,急于把空白的墙壁填充上。但只有这个动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艺术冲动……
记者:记得您说过,“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那么,您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作画的冲动和灵感的,怎样在画面上表现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世界?
冯骥才:绘画的冲动,对我来说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有时是一片光、一段音乐,或读一首诗,写一篇散文时。只要有了绘画感觉并有时间作画,我必须马上就画,决不等待,决不遏制。当我在现实生活或幻觉中看见秋天逆光中的一片芦苇,那些光和影马上就变成了笔墨,变成具体的表现手法,这时便可下笔了。这中间是没有过渡的。换句话说,只有把对自然的感受变成具体的绘画语言,我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冲动。我在田野调查中,经常看见车窗外非常独特的风景,但回来画不成画,因为它不是你心灵里的东西,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而已。
绘画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生活,与我如影相随。这一年来我不断地画,有时只是因为聆听一段钢琴曲。比如我画过一幅《冬日的旋律》,一条黑色的河在雪地中间流过,所有春天的因子都潜藏于冰天雪地中,它是大自然的血液、是最有生命力的旋律。当我找到这个感觉后,那条深邃的河流瞬间变成纸上的笔墨,自然地宣泄出来。正是一首钢琴曲赋予我作画的灵感,这样的画已不可能画第二幅了。
记者:美术界评价您的绘画属于“现代文人画”,您认同这一概念吗?如认同,您的“现代文人画”与古代文人画有何异同?
冯骥才:我的画属于“现代文人画”,这个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画家程十发提出的。他说:“什么是现代文人画?你们去看看大冯的画就知道了。”后来我去日本举办画展,平山郁夫也认为我的画属于现代文人画。我成名于文坛,一般人不知我有一个漫长的丹青生涯。从1961年到1990年,我画了近30年画,其中包括临摹古画,在此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有了坚实的宋画基础和线描功夫。我认为中国文人画有四个基本特征:一、直抒胸臆;二、张扬个性;三、将中国画文化化,即文学性;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样式,即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
至于我的现代文人画与古代文人画的异同,我认为,我在直抒胸臆、张扬个性和文学性这三方面,均继承了古代文人画的传统;唯一的差异是,古人强调诗与画的结合,我则更强调散文与画的结合。诗是把大千世界的感受凝聚于一点,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绘画是把一个动态的世界变成一个静态的瞬间。在这一点上,诗与画最容易结合。散文是线性的,一句一句不断将意境深化。我希望我的绘画更像散文,更具可叙述性。
记者:我觉得您现在的画风与十几年前的激情澎湃相比,似乎更平和、更唯美了,这是为什么呢?
冯骥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化问题较多,我们这一代作家又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我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了一些大的文化、社会问题,给自己带来了未曾察觉的变化,即内心境界变化:开阔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灵,绘画自然变得更安静、更安详了。有人说我绘画中的定力特别强,定力来自一个人的信念。我绘画的画幅都很小,但很开阔,与自己内心的视野有关。现在好像什么都不十分在乎了,心境更超然、更坦荡,更宽容了。总之绘画是画家心灵的镜子,画面的纯净折射出心灵的纯净,像经过过滤一样。
19.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冯骥才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4分)
20.冯骥才的画风由“激情澎湃”变为“更平和、唯美”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5分)
21.尾段说“绘画是画家心灵的镜子,画面的纯净折射出心灵的纯净”,结合全文谈谈绘画和心灵的关系。(6分)
五、语言运用(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理由。(不超过60字)(6分)
稿件处理单
题名 一个平淡故事的悬念 文体 小说
作者姓名 王某 职业 作家 通讯地址 北京
一审意见 这篇小说虽然写得一般,但作者王某是著名作家,对提高我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极为有利。建议作为重点稿件刊发。 责任编辑:张x x x年x月x日
二审意见 此稿从质量看不像著名作家王某所写,而且据了解,近两个月王某一直在美国,不可能从北京寄稿,作者不留详细地址,显然是另一个王某。不过张编辑的意见也有一定道理。是否刊发,请王主编酌定。编辑部主任:李x x ×年x月x日
终审意见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执行主编:王x x x年x月x日
23.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 (含标点) 。(6分)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六 写作。(60分)
24.有一位好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这位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一样,也得讲究“留一道缝隙”。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东山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2分)
1.C(梦魇y n/赝品yàn 迤逦lǐ/莅临lì . 称呼chēng/称心chèn 沆瀣hàng/引吭高歌háng A.杼、伫zhù 攫、谲jué 着迷zháo/着落zhuó苑囿yuàn/残垣断壁yuán B.落、烙lào渣滓zǐ/浸渍zì字帖tiè/服帖tiē 骁、霄xiāo D.扁、翩piān笨拙zhuō/罢黜chù奔波bēn/投奔bèn玷污diàn/针砭时弊biān)
2.B(A“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仰慕;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C心如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这里与“颓废沮丧”“放弃追求”的语境不符,可改为“心灰意冷”。D“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B“望洋兴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3.D(A语序不当,应为:日前在德国境内发现了;B成分残缺,缺主语,删掉“根据”; C两面对一面,“能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改为“能否让人民满意”)
4.C
二、(35分)
5.A(寻:不久)
6.C (因为;A副词,替/介词,被;B才/于是,就;D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他的)
7.D(①是当时的制度;②体现的是梁材的才能;④指梁材谢罪得以宽恕)
8.C(“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不符合文意)
9.(1)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错2处扣1分)
(2)【答案】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梁材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得分点:“籍”、“视”、大意各1分)
【答案】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得分点“挠”“容”的被动句式、大意各1分)
参考翻译: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梁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认为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这年秋天,考察京官,特命由他监察。有大案不能判决,又命令兼掌管刑部事。皇帝感叹说:“假如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下忧虑了。”
当时大工程频繁兴起,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四万六千人。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梁材坚持不给。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逃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梁材说:“现在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应找借口耗费国家储备。”皇帝听从他的奏请。郭勋更加愤怒,弹劾梁材变乱旧章。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不按时进上,皇帝怀恨他。于是斥责梁材沽名误事,免官闲住。还乡,不久去世,时年七十一。
在嘉靖中期,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自从梁材离去,边防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备、国家财用大为窘迫。世宗就感叹说:“如果有梁材在,应当不会到这种地步的。”
10.参考答案:
(1)“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答对三点才给1分)诗人托物言志,(1分)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1分)
11 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⑵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⑶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
三、(16分)
12.12.DE(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原文倒数第二段。)
13.B(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2分)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
15.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和思想成就,这批文化成果与思想成就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答出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一)文学类
16.①昙花有像恩师一样的寡言性格,“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2分)
②昙花已垂首含苞。(对花树没有期待,却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2分)
17.①它才情志业极端隐秘,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它极端美丽,幽雅绝俗;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3分,答对3点以上3分)
② 恩师高尚的品德(或表述为生命观,人生价值观)将一代一代传下去。(2分)
18.答:作者感悟:生命的确有如昙花那样,有许多灿烂时光,也有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3分) 个人感悟:考生联系“生命短暂与人生价值”来谈,也可联系“生命姿态”来说。如象昙花努力绽放自己,不枉与不悔生命走一遭;摒弃庸碌,象昙花般拥有清高绝俗的品质(3分)(个人理解和感悟应依据作者感悟发散,可以多角度阐发,言之有理即可。)
(二)实用类
19注意:若学生不是概括形式,酌情扣分。
⑴如何解读画册扉页上留言的含义; ⑵如何捕捉和表现绘画的冲动和灵感;
⑶如何认识“现代文人画”(或如何认识和阐发美术界的评价);
⑷如何解释现在“平和、唯美”的画风。
20 ⑴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善于思考大的文化、社会问题,思维、视野、心灵开阔,提升了内心境界;⑵有强烈的信念,心境更超然、更坦荡、更宽容,自己的视野纯净、开阔。
21⑴公益画家捐赠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心灵的闪光是艺术的冲动,艺术的画作正是画家心灵的再现。
⑵绘画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而生活对心灵的震撼激发了绘画创作的强烈欲望。
⑶增强信心、感知生活、认识社会、思考责任、提升境界,绘画才有生命力。
五、(12分)
19示例: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的声誉。此稿质量一般,不能刊发。现在社会上存在投机取巧、恶意炒作的现象,此风不可长!
[解析][这道题在形式上有创新,“终审意见”观点要鲜明,“不予发表的理由”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质量不高,其二,反对投机取巧。]
20.答:“海囤族”是指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以便宜为标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的群体。(6分,背景、标准、做法表述正确,各得2分,“定义”格式不对和字数超额各扣1分。)
六、(60分)
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