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考查内容:第四单元 第六单元古诗词 《曹刿论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歌谣(yáo) 惆怅(zhōu) 藻饰(zǎo) 信手拈来(niān)
B.渲染(xuàn) 谚语(yàn) 诘难(jié) 栩栩如生(yǔ)
C.意蕴(yùn) 暮霭(ǎi) 狡黠(xiá) 味同嚼蜡(jiáo)
D.要诀(jué) 怡情(yǐ) 颦蹙(cù)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统筹 真挚 锲合 高谈阔论
B.聪颖 意境 旷远 身凌其境
C.滞碍 附丽 海啸 轻描淡写
D.劝械 寂寥 苟安 铢两悉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批科幻文学博士研究生对即将到来的论文答辩胸有成竹。
B.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D.在追梦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4.(衡阳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 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5.(黄冈中考)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6.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4分)
那儿只剩下我一个人,战场上的胜利者。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艰苦的一次战斗,也是我获得的第一次胜利。我在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站过的地毯上站了一会儿,享受着我那种胜利者的孤独感。起初,我暗自微笑,觉得高兴;可是就像我的加速的脉搏跳动一样,这阵猛烈的欢乐急剧地减退了。(节选自《简·爱》)
(1)文中“最艰苦的一次战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默写。(6分)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抒发戍守边关的将士思乡之情和建功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补充完整。(2分)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
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自由阅读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分析上表,你的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就“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辩论。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纸质图书阅读更好”,另一种认为“数字化阅读更好”。请你结合自身经验,从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2分)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得体,语句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孝感中考)(4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9.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0.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1分)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13.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分)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会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有删改)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作者认为,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有三种:(3分)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安徽中考)(20分)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是一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20.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2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22.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
(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都哑然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5.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功成名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测试卷
1.C 【点拨】A项,“惆”应读chóu;B项,“栩”应读xǔ;D项,“怡”应读yí。
2.C 3.C 【点拨】袖手旁观:指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4.A 【点拨】B项,搭配不当,“刻文”和“集中场所”不搭配,可删去“上的刻文”;C项,语序不当,应将“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D项,缺少主语,可删掉“自”或在“因”前加上“它”。 5.C 【点拨】《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著。 6.(1)在与里德太太的冲突中,简·爱勇敢地反驳了里德太太。 (2)敢于反抗(敢于斗争)。 7.(1)长烟落日孤城闭
(2)弓如霹雳弦惊 (3)忽如一夜春风来 (4)舍生而取义者也 (5)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8.(1)好书让思想变得深邃 (2)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了,阅读的经典书籍所占比重增加了。 (3)示例一:数字化阅读更好。在信息化社会,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不断涌现,信息更新快,阅读成本低,阅读时间自由,信息传播方式灵活,而且图、文、声并茂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快速理解阅读内容,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示例二:纸质图书阅读更好。阅读纸质图书是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图书更具有质感,更能让读者享受读书的乐趣;阅读纸质图书可以让人静下来,从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优雅气质。 9.思绪之绵长(无穷) 10.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1.一鼓作气 12.B 【点拨】A项,参与/空隙;B项,都是“倒下”的意思;C项,击鼓/一种打击乐器;D项,信用/随意。13.曹刿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乡人”置之不理,漠不关心。 14.形势紧张(或“紧迫”“紧急”“危急”)。 15.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要善于聚集士气”“战中要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16.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17.一是没有明窗几净(或地方不好);二是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三是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18.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19.“织入” 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20.D 21.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 帮助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意思对即可)
22.(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 (2)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23. (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意思对即可) 24.示例: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