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诗歌鉴赏(2020年各地中考真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诗歌鉴赏
(2020·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宿武阳即事
[唐]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0·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4.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2020·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城①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5.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_____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_____”字总领全诗。
6.“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一联写景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7.同为“春望”,杜甫与李梦阳在各自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8·湖北中考真题)古诗赏析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9.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2016·湖南中考真题)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髮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0.诗中“觅封侯”用了_________(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1.“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16·山东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13.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2016·浙江中考真题)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4.《月夜》描写的是________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_时节的景象。
15.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2017·湖南中考真题)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小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6.“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9·浙江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8.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9·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人使人愁。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仙人乘着黄鹤离开的传说入笔,既为黄鹤楼蒙上了神秘感,让人如临仙境,又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B.颈联中诗人选取“汉阳树”“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汉阳城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的黄鹤楼远望之景。
C.尾联中“乡关”“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愁,黄昏时分诗人看到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心中浓浓的愁绪。
D.本诗结构严谨,首联紧扣诗题,营造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尾联抒发愁情,但整体上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21.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哪些情感?
(2018·山东中考真题)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2.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23.“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24.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25.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26.“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27.“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018·高密市向阳中学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8.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29.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016·江苏中考真题)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0.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31.“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2016·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2.诗中的“结庐”“日夕”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33.“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4.(2020·广西中考真题)诗词赏析,完成下列各题。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中“过”的意思是: 。首联一个“邀”字尽显老友的热情,尾联一个“ ”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020·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①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②江水流。
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释: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②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35.“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
36.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家乡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7.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 (2) (3) (4)
A.隶书 篆书 楷书 行书 B.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C.楷书 隶书 行书 草书 D.行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38.(2017·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至(2)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_____”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_____”“_____”和“只恐”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40.“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品质?
(2020·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唐]杜苟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①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释)①岐:同“歧”。
41.首联中哪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42.前三联不见“雪”字,却处处写“雪”,请结合诗句分析。
43.尾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试做简要分析。
44.(2020·辽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好事近·咏梅
(宋)陈亮
的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
(注释)①的:鲜明。②玉奴:泛指美人。
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020·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5.请简要分析“川迥洞庭开”中的“开”字的妙处。
4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尾联的画面。
(2020·湖北中考真题)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47.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48.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2020·湖北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9.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50.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2018·四川中考真题)古代诗歌鉴赏。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5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日落川暗、孤舟泊岸、猿啸潭空、就枕灭烛、渔歌夜传、鸡鸣报晓。
2.幽深冷寂。后两联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的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桃花源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分析】
1.
考查诗歌内容。根据“川暗夕阳尽”可得:日落川暗。根据“孤舟泊岸初”可得:孤舟泊岸。根据“岭猿相叫啸”可得:猿啸。根据“潭嶂似空虚”可得:潭空。根据“就枕灭明烛”可得:就枕灭烛。根据“扣舷闻夜渔”可得:鸡歌夜传。根据“鸡鸣问何处”可得:鸡鸣报晓。
2.
第一问:考查赏析景物特点。颔联意为:山上的猿猴相互鸣叫,深潭和山中似乎很是空旷。猿鸣本就让人心生凄凉,又加山谷空旷。猿鸣于山谷中不断回荡,这种凄凉的感觉就更浓了几分。这两句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幽深冷寂的特点。
第二问:考查赏析诗人感情。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鸡鸣报晓处是哪里,人是秦朝人的后代。颈联叙事中又有写景,作者在夜色渔歌里沉沉睡去。作者心境平和,故可在船上安睡。尾联是作者的想象,早上听到深山中的鸡鸣,莫不是世外桃源?尾联两句运有“世外桃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恬淡平和、宁静安然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4.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分析】
3.
考查赏析诗句。这两句诗意为:梓树花开,满院清香,月影半明,更显清幽。有渔人唱着渔歌回来了,夹杂着草中不知名小虫的鸣叫声。其中的“花香”是嗅觉,“月半明”是视觉,“棹歌”与“草虫鸣”是听觉。“梓树”“月”是静景,“归去”是动景。作者调动各种感官,又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渔村夏夜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联系作者情感可知,这种景物蕴含着作者闲居渔村的愉悦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意。
4.
考查描绘句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词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一间茅草屋的周围种满了修长的翠竹,茅屋就掩映在其中。茅屋的纸窗里有灯光透出,随灯光一起透出的还有几句读书声。
5. 阴沉(萧条) 望
6.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7.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古城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分析】
5.
本题考查理解诗意。首联写诗人在一个天气阴沉的傍晚,遥望故城遗址,看到的是一片萧条、冷清的景色。“日欲暮”点明时间,“春”点明时令,本应繁花似锦的季节,作者却用“阴阴”“稀”等词渲染一种阴沉、萧条的气氛。整首诗写春天所望故城遗址景色,所以“望”字总领全诗。
6.
本题考查诗句。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吹寒”“逆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作者以景衬情,表达出诗人内心对故城不再的遗憾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上下句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7.
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李梦阳的《古城春望》借景抒情,以日暮、春稀、野色、林鸦、孤城、白首等景物描写故城遗址的衰败,抒发了“前朝今是非”即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之情。
8.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9.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分析】
8.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在感情表达上,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任选角度对其稍作阐述即可。
10. 班超 排比
11.抒情(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分析】
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问:“觅封候”用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第二问: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运用排比,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1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一句属于直接抒情。诗人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所以最后三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12. 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 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等
13.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 描绘得惟妙惟肖,成功地捕捉到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分析】
12.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景物的提取。诗歌前两句“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的意思是:村间的篱笆外有条小河曲曲弯弯,不知谁家的小船没系上绳缆;春风吹着小船儿飘飘悠悠,慢慢地飘进了钓鱼的河湾。后两句“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的意思是:小孩子望到了,喜出望外,以为是邻村的客人忽然到来。他急急忙忙奔向柴门,赶紧把闭着的柴门打开。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诗人笔下的景物: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篱外谁家不系船),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据此作答即可。
13.此题考查关键字词的赏析。“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诗人通过捕捉一刹那间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14. 春天; 秋天。
15.《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分析】
1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①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春天;②由“露侵驼褐晓寒轻”与“稻田深处草虫鸣”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秋天。
15.
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月夜》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通过描写虫声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稻田深处草虫鸣”通过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清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16.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17.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分析】
16.考查诗句中的语言。“蘸”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得繁密程度,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的惊喜心情。答效果时最好答出所表达的感情。
17.考查思想感情。此诗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惊喜的心情。答题时注意从分析诗句入手。比如“双飞燕子几时回”,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8.吴音渐已变儿童
19.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分析】
18.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的前两句“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常常在梦中回到远隔万里的家乡,久住吴地,连小孩也是满口吴地方言了。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其中最能表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吴音渐已变儿童”——孩子的口音逐渐变成了吴地口音,侧面写出了诗人来此地的时间之长。
19.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苏轼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时。全诗表达了对同乡僧人的崇敬和对相隔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怀念之情,也流露了仕途失意,只好自我调节的心境。对仗工稳,风格清雄。诗句“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是说文长老方丈的心中真有其“道”——安闲淡泊的生活,无须用语言表达。而我除了写诗以外,什么事都不成。真的希望能去天台山“求道”,也更希望自己的诗词能享誉整个浙东呀。既表达 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还对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而感到无奈,更希望能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自己诗情的愿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B
21.颔联抒发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遗憾以及世事苍茫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分析】
20.
B.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赏析有误。故选B。
2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为: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2. 边塞诗 高适(岑参)
23.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24.“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分析】
2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23.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24.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25.庭院 紫蒲
26.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没有写以声衬静不扣分)
27.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结合注释 ②及诗句内容)
【分析】
25.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了。
2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并结合诗歌,体会表达技巧。“桥响犬遥吠”一句采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方法,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庭空人散眠”表现了月下村舍宁静的氛围。
27.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用景中含情手法隐晦的表示内心情感。诗人在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身处官场的无奈和厌恶。
28.颔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9.“无时”的意是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分析】
28.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所描写的内容的把握。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这是从自然环境和地理形势写山西村。颈联“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这是从祭祀活动和风土人情来写山西村。
2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特别提出要结合“无时”一词来分析。这也是在考查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艺术表现力。“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于是别有一番情趣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更表达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过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30.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31.“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分析】
试题分析:
30.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炼字。“月如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故一个“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同时“钩”谐音“勾”,那如钩的残月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孤寂之情、亡国之恨铺垫蓄势。
31.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昔日的南唐后主,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故“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32.结庐:盖房子。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3.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分析】
32.
平时学习要注意识记注释中的内容。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根据诗句的意思判断字词含义即可。文言文的“解词”要注意一字一义的特点。“结庐在人境”的意思是“在人世间居住”,结庐:构筑房舍,这里可以理解为“居住”;“山气日夕佳”就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日夕”就是傍晚的意思。
33.
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用准确通顺的语言翻译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不能只着眼背诵,要认真对古诗进行理解分析,从每一个词语到每一句诗句再到从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都不能放过。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在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晚照中飞鸟结伴飞回的画面,表现诗人摆脱官场束缚,重返自然,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34.(1)拜访。还。(2)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详解】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过故人庄》中“过”的意思是:拜访;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一个“还“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某句诗,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修辞和感情等方面来进行。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赏析。颔联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绿水”对“青山”,“村边”对“郭外”。
35.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36.①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诗人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37.B
【分析】
35.
本题考查意象。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象征,抒发了年青诗人初离蜀地时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之情。“峨眉山月”象征了诗人的故乡。
36.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7.
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
A.基本属于象形字的衍生,但要更书体一点,是篆书;
B.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是隶书;
C.工整又不乏锋芒之势,字形方正,各部匀称,是楷书;
D.字形笔势狂放不羁,基本上普通人是看不懂的,是草书;
故选B。
38.①倦 闻说 也拟。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详解】
(1)本题考查筛选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要求,选出的诗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行为的描写、二是能体现内心哀愁。对应的句子是:日晚倦梳头。行为为“梳”,而“倦”体现了内心的哀愁。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可从诗歌意境,诗歌题材,常用典故,惯用意象,表现技巧,如修辞,描写技巧,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和夸张,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夸张地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39.描写的意象有“缺月”“疏桐”“漏”“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氛围。
40.这句词的意思是孤鸿找遍所有寒枝也不肯栖息,表现出词人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的品质。
【分析】
39.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其中的意象有“缺月”“疏铜”“漏”“人”,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40.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感情的揣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点睛】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41.寒。
42.“窗明”是由于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折竹声”暗写雪重,“巢穴”多相似、“路岐”一般平,暗写厚雪覆盖。
43.社会现实:贫富悬殊。 ?分析:同一朝代,有钱之人裹袍(屋内)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担柴)雪中行。(意思对即可)
【分析】
41.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的“景语”,诗歌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后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诗歌借大雪天冷寒,写出了有钱之人裹袍喊着冷,贫困樵夫赤脚雪中行走。一个“寒”字奠定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贫穷百姓的同情。
42.
“窗明”是因为窗外白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是因为雪大,没有食物可以寻觅,所以才不见飞禽。“折竹声”是因为雪大雪重,才压折了竹子。“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巢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岔路口雪覆盖大地看起来都一样平坦,天地间因为白雪的覆盖,天地间尽是白茫茫一片,再无区别。无一字写雪,却处处写雪。
43.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主旨。“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的意思是穿着棉袍公子不要说天气冷,路上还有打柴的人光着脚走路。生活于同一个世界里的人,富人穿着棉袍,待在屋子里还说冷,而以打柴为生的穷人却在光着脚走路,两相对比,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44.“点破”写出了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幽香”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追求之情,对孤傲不群的品格的追求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用“的皪”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写出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一句意思是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幽香”一词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同时这两句借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5.“开”字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受。
46.诗人和朋友夏十二在岳阳楼上饮酒,醉后凉风四起,吹得人衣袖飞舞。
【分析】
45.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意思是: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这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一个“开”字,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46.
这道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意思是: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这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47.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48.“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分析】
47.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颈联的意思是“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描绘即可。
48.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诗是宋之悌赴交趾贬所前,李白在江夏与他分别而作,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人分千里外”意思是“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句中一个“分”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分离的痛苦,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之情,而“赴”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睛】
译文: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
我一生之中从没有流眼泪,现在在这里却泣涕不止。
49.C
50.选择图画一。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分析】
49.
C.有误。“直接表达”错误。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50.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从颈联中任选一句赏析即可。如“月下飞天镜”一句。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展现江岸辽阔,一幅“水中映月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如“云生结海楼”一句。黄昏时分,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写出了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
51.C
52.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分析】
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抒发的情感,并对名句或关键字做出赏析,然后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C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
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掌握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句诗中“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不能达到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