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邓稼先》PPT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邓稼先》PPT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05 14:28:49

文档简介

《邓稼先》同步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n)    开拓者(tuò)21世纪教育网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àng)   说服(shua)21世纪教育网
D.徬徨(huáng)       挚友(chì)[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    ]
A.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21世纪教育网
C.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刻晓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21世纪教育网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21世纪教育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徬徨:徘徊;犹豫不决
参考答案与提示
1.B
2.A
3.C(共34张PPT)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杨振宁先生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一、创设情境,课文导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说明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
邓稼先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要求: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句子画出来,并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并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 元勋 彷徨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筹划 仰慕 鲜为人知 鲜红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殷红 殷切 铤而走险 风悲日曛
3、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附:生字答案
可歌可泣(qì) 元勋(xūn) 彷徨(páng huáng) 马革裹尸(guǒ) 燕然勒功(yān l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jū gōng cuì) 筹划(chóu)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鲜红(xiān) 锋芒毕露(bì)妇孺皆知(rú) 殷红(yān) 殷切(yīn)铤而走险(tǐng) 风悲日曛(xūn)
附:各段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要求:各学习小组推荐一人对以上问题(每组只限回答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五、精彩赏析:
要求: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学习小组之间展示交流。
例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⑵“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赏析: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⑶“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赏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过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例如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请同学们根据示例的形式总结
自己所找到的内容。
示例二
⑵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示例三
⑶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3、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加以概括陈述。
写作特色
⑴长短句交错使用,不仅使文气活跃,而且更易表现情感。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并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有的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⑵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排比的运用,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小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六、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归纳总结: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提升拓展:
要求: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请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事实,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可写到周记中,在阅读课中展示。)
附:板书设计
邓 稼 先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交代背景,全文的“引子”
二、“两弹”元勋→人物简介(生平和贡献)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突出人物,探求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的补充、拓展、延伸)
四、民族感情?友情?→一件事(贡献大,还是第二 部分的扩展)
五、“我不能走”→一句话(意志、信念、献身精神)
六、永恒的骄傲→全文的总结
谢谢大家!
淄博十中 孙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