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1课
1.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C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独立对战后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产生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
2.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D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解析: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先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D项正确。
3.1999年,巴拿马人民取得了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重大胜利,主要表现在( C )
A.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B.废除了封建大庄园制
C.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
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紧扣题干信息“1999年”“巴拿马”,结合所学可知,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故选C项。
4.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D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解析:根据设问“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及所学可知,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普遍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经济一度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
B.彻底改变单一经济模式
C.发达国家的大力援助
D.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非洲国家获得政治和经济的独立,从而促进了国民发展经济的热情,故A项正确。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分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的地区是( C )
A.亚洲
B.非洲
C.拉美
D.欧洲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多种多样。亚洲一些国家主要是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差,如韩国等,故A项错误;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故B项错误;拉美各国则是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故C项正确;欧洲国家大多属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居于一定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第八单元 第21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1]
一、素养达标
1.1947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 A )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地震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
C.持续的国内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A项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
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A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这反映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C )
A.动摇了西方的霸权主义
B.壮大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C.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D.推动了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大批非洲国家独立后加入联合国,并与中国相互支持,这说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选择C项;动摇了西方的霸权主义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中主要建立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B项错误;亚非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D项不符合题意。
3.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B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印度独立,毛泽东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属于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实现了埃及独立,属于非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属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故B项正确。
4.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韩国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点是( C )
A.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B.适时调整经济战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C.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解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韩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故选C项。
5.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D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韩国、印度的经济发展都采取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依据自身国情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三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6.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稳步上升;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民族主义情结滋生,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现为国家利己主义。这表明全球化( D )
A.导致发达国家处于日益不利地位
B.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C.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D.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
解析: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所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力量有所削弱,在政策上的反全球化倾向正是发达国家极力维护旧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表现,进而也从侧面反映出全球化对其构成了冲击,故D项正确。
7.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 )
A.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B.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拉美很多国家实行国有化运动,将大量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这就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推动拉美国家迅速实现现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拉美国家的措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有相似之处,故C项错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不是以拉美国家实行国有化为标志的,故D项错误。
8.1980年代后期,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1997年,国际金融投资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进行货币投机炒作,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它们的财富顷刻遭到洗劫,外汇短缺,债台高筑,经济迅速衰退。这股风暴先后波及港、台和韩、日。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国家股市打击沉重,也使世界股市连连下挫。这表明( C )
A.各国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大多会发生经济危机
B.东南亚各国缺失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
C.旧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危害世界经济
D.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炒作是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导致的,不是繁荣导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东南亚国家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机制缺乏,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具有很大漏洞和弊端。一些不良的国际金融投资商可以利用这一体制,来洗劫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国际货币金融炒作,但看不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答案:(1)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以暴力革命为主;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显著;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2)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解放运动手段上、结果上入手分析。首先,从手段上,由材料“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可知,一战后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手段比较多样;二战后,由材料“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知,手段主要以暴力革命为主。其次,从结果上看,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基本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由材料“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公里”可知,新兴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且其中还成立了较多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从殖民体系瓦解的角度看,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从世界格局的变化上看,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同时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二、能力提升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
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建立了以色列国”可知,材料提及的史实都发生在二战后的亚洲地区,故体现的是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由材料无法看出“隐患”,故D项错误。
11.由下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的“亚洲四小龙”( A )
国家和地区
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韩国
5.65
—
6.44
7.43
9.6
新加坡
1.61
1.57
1.31
2.04
6.6
中国香港
6.01
5.79
5.93
5.98
6.9
中国台湾
6.30
6.6
5.8
7.6
7.9
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
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的“亚洲四小龙”,用于社会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占比相对较少,说明民众分享经济成果有限,故A项正确;缩小贫富差距、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D项说法不准确,以偏概全,排除。
1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 B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
D.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
解析:材料“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可见,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和能源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
13.(2020·全国卷Ⅲ)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B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解析:亚非拉国家为了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而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在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因此七十七国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作出了贡献,故选择B项,世界多极化目前还是一种趋势,排除A项;“遏制了”过于绝对,七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正进行军备竞赛,排除C项;“改变了”与当时两极格局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睦邻史》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兴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并简析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不同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
答案:(1)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本国的反动政府;印度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和平”移交了政权。
(2)问题:地区冲突;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可知,印度和新中国的成立,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采取的是武装斗争,而印度采取的是“和平”夺权。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因素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