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一)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一)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3 10: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②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笔、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已接触过分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谁能告诉老师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生可能回答:把一个东西分成4份,取这样的1份是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2、以旧引新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谁能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指示部分,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
3、出示课题
你们的回答很准确,说明以前的知识掌握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㈠合理活动,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装的是笔,现在我要请三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拿出盒子里笔的支数的,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三位学生上台来)
师:我想问问你准备怎样拿?
生1可能回答:我准备把盒子里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生2:我准备把盒子里的笔支数÷2,每份是。
师:好,现在我把三个盒子分别交到三个同学手中,让他们同时打开,拿出其中的后(记住,只拿出其中的后)马上盖上盖子,把自己拿出的结果展示出来,看谁又快又准确?开始:
生其中拿出4支、3支、4支。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拿出的铅笔支数不一样多,有的拿4支,有的拿3支,这是为什么?
师:他们每人拿出都只是盒子铅笔支数的,而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全班小组交流,每位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台上三位同学也组成一个小组交流)
生1:两盒铅笔总支数可能不一样多。
生2:也有可能数错了。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来,我们请三位同学帮我们揭开谜底,一齐来数一数,分一分。1号(打开)说说怎么分,2号(打开)。
师:现在你们知道不一样多的原因了吗?
学生认同是由于两盒铅笔的总数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因。
2、认识单位“1”
师:一盒铅笔的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但由于盒子里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取出的的数量也一定不一样多。
可见,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大小跟谁有关。(总数)
以前,我们学习把一个物体(板书)看作整体1来平均分,也学过把一个计量单位看作整体1,刚才我们把谁看作整体1,8支笔和6支笔,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板书),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数学上统称为单位“1”(齐读)看到单位“1”,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单位“1”加引号。
师:这是为了与自然数1区别开来,这不是简单的“1”,而是指1个整体。
大家请看:我手中有1支橡皮泥,平均分成2份,它的是0.5支,
如果是2支呢:它的是1支,把谁看作单位“1”
如果是4支呢:
如果整盒12支呢:它的是6支,把谁看作单位“1”
可见,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师:谁来告诉老师,举例说说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举例,师加于肯定。
3、认识分数的意义
师:那么我们对分数有了重新的认识。修改板书:把(一个东西)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数叫分数,全班齐读,表示……表示……这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表示……师:(看板书)同样是这个相同的分数,但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可以是0.5支、6支、4支,这都是因为单位“1”大小不同,所以单位“1”大小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出示板书)
4、阶段小结
师:学到这里,大家对分数有更深入的了解,说说你的收获,你都学到了什么?
(二)、看书质疑,解决问题。
师:看来大家收获可真多,小明和小强也参加了今天的学习,现在他们正为一个数学问题争执不下,我请大家为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不一样,再次强调单位“1”大小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应用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你们。
老师出示题目,你们自我检验一下。
㈠填一填。
1、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 份的数。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㈡练一练。
1、图中共有( )个苹果,2个苹果用分数表示是( )。
2、一根钢管如下图,每份是这根钢管的 ,2份是这根钢管的 ,是
( )个。
㈢思维训练:
一个图形的是 ,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㈣应用实际:
为了帮助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居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分数的意义 二、单位“1”大小不同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个物体
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 8支笔 4支
6支笔 3支
1支笔 0.5支
2支笔 1支
4支笔 2支
12支笔 6支
教学反思:
1、设计意图:
本节课分两课时主要知识点是:
①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分数具有相对性。
②巩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能准确用分数表示数。
在本课设计时,我一直考虑是否如教案、教参安排的那样只讲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相同,而当中是否要出现单位“1”的概念,并且分数的意义是否出现,可能是学旧教材的影响太深,最后我还是决定以分数的意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单位“1”三者的穿插出现在本课,第一次出现:先以书上的组织活动引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次出现:再引出单位“1”的概念,以复习和组织活动中的是4支和3支,然后以单位“1”引出分数的意义,在用分数的意义说时又第二次说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次出现:最后第三次是从书上说一说“两本书的一样多吗?”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本课安排了三次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间穿插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单位“1”的印象最深,因为穿插了这两部分内容,所以练习多了,填一填其余以书上为准。
2、不足与反思。
本课中我精心安排了三次穿插,力图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组织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请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部分与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分数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的预设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本课教学中也有缺憾,在教学中出于保守、求稳的思想,课前引入都以引入,组织活动也都以这个分数为例,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略显单一,直奔主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