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科目
数学
教材及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课题
《组合体的体积》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五年级第二学期
学校
设计者
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体的体积是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体积计算后的一堂综合运用课。要求学生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通过自主探究,能利用割补或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求组合体的体积;但本课时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知识迁移,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将组合体割补成基本图形,再计算求得体积,既是对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运用、巩固,更是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有序思考、合理求解的数学运用课。
学习者特征分析
几何知识学习一直是小学生的学习难点,处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初期的孩子对图形表达的空间缺乏领悟。同时,对组合体的合理割补、割补后所需数据的正确选择更是学生学习的难中之难。但学生在正方体体积、长方体体积计算上有较好的基础,在平面组合图形计算上,已学会选择适当的割补方法来求面积,这些是学生学习本课新知的优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求组合体体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将组合体合理地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后计算组合体的体积。
会根据不同的方法,找准各部分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所用资源
活动1:
情景导入
教具出示一个由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的组合体,询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物体?
揭示课题:
组合体的体积
3、思考,如果要计算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你需要哪些条件?
活动2:
探究新知
组合体的体积。
这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你会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2、学生交流方法。
(1)
补上一个长方体;变成一个大长方体;用大长方体体积减掉小长方体的体积
(2)
分割成3个小长方体,通过体积相加求出组合体的体积。
(3)
把n型的面作为底面;用底面积乘高求组合体的体积。
(注意割的次数越少,越好)(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表示肯定)
3、看看我们的好朋友他们是怎么考虑的,是否和你一样呢?(课件演示)
(1)小胖将它们分成a、b、c三块,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2)小巧也将它们分成a、b、c三块,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4、小结。
先将组合体合理地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然后再相加。计算时,一定要根据切割情况选准条件。
活动3:
练习巩固
(
50cm
28cm
12cm
8cm
22cm
)1、求下列组合体的体积?
(
42dm
38dm
16dm
14dm
30dm
)
活动4:
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活动5:
拓展练习
1、求下图组合体的体积:
(
120cm
80cm
82cm
25cm
30cm
60cm
)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于能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于学到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创设这样的情景:新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解决它。在本课时教学中,我看到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运用平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很快运用割补法来尝试计算组合体的体积,体验了数学运用与问题解决的乐趣。而我则将教学指导的重点落在了方法择优的指导和数据选择的分析指导上,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的练习反馈效果非常好。面对同一道练习,学生不仅能说出不同的体积计算方法,而且能说选用哪种方法更好,能从图形特征、所给出条件数据等分析选择的理由,我想,学生已从简单迁移、计算体积跨越到了正确思维,解决问题之上了。
本课时的练习设计有效对照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每一练习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以落实与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一层次是基本的巩固运用,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基本掌握体积计算方法,了解学生能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二层次重在引导学生从图形特征和数据特点入手,选择优化的方法,第三层次在于合理选用数据,并说出数据选用的依据。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本课的基本目标得以落实。学生学习最怕机械的重复练习,每次练习有所新、有所得让学生对下一层次的练习充满了信心与探究乐趣,我们的练习设计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