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就历史阶段特征而言,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
民族政权并立
B.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C.
繁荣与开放
D.
中外交往与冲突
2.
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
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都出现了盛世
B.
都创立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
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
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
3.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
使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4.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与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关()
A.
行省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5.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这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
差距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实施
6.
孙中山曾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
7.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全国的经济
B.
便于皇帝南下巡游
C.
巩固隋朝的统治
D.
沟通南北,方便人民
8.
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下列隋文帝的措施中,
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
建立隋朝
B.
发展生产
C.
提倡节俭
D.
统一南北
9.
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
“由广州通向北京,
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
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
扬州、北京
B.
杭州、北京
C.
杭州、扬州
D.
广州、杭州
10.
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时曾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说明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主要作用是(
)
A.
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B.
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的问题
C.
大运河起到了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
D.
大运河方便了帝王游历江南
11.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统一全国????
②国力强盛??③制度创新??④开凿大运河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12.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艺术再现了隋亡唐兴的情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
营建东都洛阳
B.
外族入侵
C.
开挖大运河
D.
隋炀帝的暴政
13.
下面是胖虎同学整理的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学习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
A.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三千公里
B.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江都
C.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D.
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4.
201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7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获得申遗成功。其中,苏州运河故道,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二、材料解析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时,
户数在700万左右。到609年时,
户数已增加近900万,
人口4600余万。17年间,
户数增长约29%。唐太宗贞观初年,
户数不足300万,
经一个多世纪的恢复,
到755年时,
统计户数约900万,人口近5300万。?
?
?
?
?
?
?
?
?
?
?
?
?
?
?
?
?
??
?——改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
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材料二据《通典》记载
,开皇九年(589年),全国的垦田数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20年来增长了两倍多。
——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文帝末年
,
“计天下储积,
得供五六十年”。贞观十一年(637年)
马周对唐太宗说:
“隋家贮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
亦为国家之用,
至今未尽。”
——改编自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隋文帝时经济发展的表现
?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隋文帝时国力强盛的原因?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指出,在15世纪之前,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写出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的作用。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创立了不论门第,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国的这套选官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十分推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官办法。
写出隋朝创立的这一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分析伏尔泰推崇它的原因。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此河”和“长河”是谁下令开凿的?
(2)小红在学习完隋朝兴亡的历史后,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条大运河的开凿。你认为小红的认识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
--《汴河怀古》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修建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请写出材料一中运河两端城市名称:A点:
______
,B:
______
。
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写出具体名称)
你认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观点,哪一个更为客观?并据此分析大运河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因此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正确。
A.民族政权并立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故A错误。
B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与中外交往与冲突都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历史作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所以A出现了盛世的评论是不准确的,故排除A。
??????????????B.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
CD.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隋朝的一大历史贡献,秦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北修长城,故CD表述不准确。
故选B。
3.【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和统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故A正确。
BCD.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均不是开国皇帝,也不是使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制,唐朝得到日益完善。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题干说明新科进士的得意情怀,故C正确。
ABD.综上,其余三项均与“风吹金榜落凡世”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5.【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故C正确。
A.察举制的实行不能体现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故A错误。
B.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就是门第、出身,故B错误。
D.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也不能体现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意可知“这种考试制度”是指我国的科举制度。隋朝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故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的统治,故C正确。
ABD.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D。
故选C。
8.【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和统一全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隋文帝杨坚在581年代北周建立隋朝,于589年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开创了继秦汉后又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繁荣时期,为繁盛的隋唐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影响只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没有统一深远。故排除。
故选D。
9.【答案】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南北端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正确。
ACD.三项地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10.【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605年,隋炀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派人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故A正确。
B.修建大运河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本项说法错误,故B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的“光芒四射”主要强调隋朝时期的统一、繁荣与创新,表现在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而且经济繁荣,创立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C。
12.【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瞬间毁灭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D正确。
AC.本项以偏概全。故AC错误。
B.本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故D正确
ABC.综上,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D。
14.【答案】D【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苏州运河故道位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到余杭(江苏苏州)中间,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江南河。
故选:D。
本题考查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15.【答案】(1)人口数量增加、垦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丰盈。
(2)国家统一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16.【答案】【小题1】隋朝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小题2】科举制;在于科举制的公平、公正、公开。
17.【答案】(1)隋炀帝。
?(2)不正确。因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18.【答案】
(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A点:涿郡;B点:余杭。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顺序颠倒和少写都不给分)
(4)材料三;影响:利: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弊: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