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4 16: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百万军中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他挥毫泼墨写下名传千古的佳作,被誉为“词中之龙”,你知道是谁吗?
辛弃疾
创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3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初读诗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合注释,理清词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品读诗歌
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上阙
问江山
问兴亡
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
上片由景生情。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下阙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拓展探究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四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四是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思考:词人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
这首词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辛弃疾有心“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怜尽付醉梦中,虽有报国雄心,却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借古讽今,无限愤懑。一片丹心托付笔墨,寄情诗词,然赤子丹心,万古流芳。我辈学子当自强,效法先贤,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终不悔,复兴中华诚可期!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