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期末复习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期末复习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23 21: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22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
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正确的
A.
丙一定是化合物
B.
该反应可能是水的电解
C.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41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元素观: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微粒观:保持氧气化学质的最小微粒是氧气分子
C.
变化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D.
守恒观:24g镁和3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56g氧化镁
下列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
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B.
蜡烛燃烧越来越短
C.
铁丝燃烧后产物质量增加
D.
高锰酸钾受热后质量减小
下列“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
闻食醋气味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金刚石刻划玻璃证明金属硬度比玻璃大
C.
用干冷玻璃杯和澄清石灰水判断蜡烛是否含C、H、O
D.
用空塑料瓶、石英沙、膨松棉等制作净水器将河水变成纯水
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B.
C.
D.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相同的球表示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要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各分子式前的系数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A.
10
B.
15
C.
13
D.
18
配平化学方程式时,所配化学计量数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反应前后
A.
各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
B.
各物质的状态是否相同
C.
各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之和是否相等
D.
各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没有错误或遗漏的是
A.
B.
C.
D.
2HgO
等质量的碳、镁、铁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
碳、铁、镁
B.
镁、碳、铁
C.
碳、镁、铁
D.
铁、镁、碳
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定量的水可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硝酸溶液,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脱水可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硝酸溶液。现以17t氨气为原料,反应后既不加水也不脱水,理论上可制得和的硝酸溶液的质量比为
A.
11:25
B.
14:5
C.
14:9
D.
7:5
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可表示如下:。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可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硝酸溶液,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脱水可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硝酸溶液。现以17g氨气为原料,反应后既不加水也不脱水,理论上可制得和的硝酸溶液的质量比为
A.
B.
C.
D.
一定量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沉淀a?g,若相同质量的,经过的一系列的变化后假设无损耗,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多生得到沉淀b?g,则a与b的关系为
A.
B.
C.
D.
托盘天平两盘内分别放入一个质量相同的烧杯,烧杯内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现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镁和铝,反应完毕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加入的镁和铝的质量比是
A.
1:1
B.
4:3
C.
32:33
D.
3:4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此反应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B.
反应物甲的化学式是
C.
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
D.
生成的丙、丁分子个数比为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验证与水反应?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
区分过氧化氢溶液与蒸馏水
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
B.
C.
D.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不能实现探究目的是
A.
甲实验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B.
甲实验中a、b对比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
乙中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是否与氧气有关
D.
乙中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是否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有关
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
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
实验1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
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D.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二、多选题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值为22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W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数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
?
A.
B.
C.
D.
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现取克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不考虑水分,与一定量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克二氧化碳。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样品中碳酸钠固体的质量为克
B.
反应消耗盐酸溶液的质量为克
C.
该样品未变质时固体应为8克
D.
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的稀盐酸3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316g。则下列相关计算中,正确的是
A.
氧化镁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6g
B.
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为
C.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
D.
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为
三、填空题
我国古代将赤铜、炉甘石和木炭混合加热到得到黄铜铜锌合金。若冶炼时所用与的质量比为26:25,则所得黄铜的含铜量为
______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可以除去河水的颜色和异味。
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这一现象说明当地的水为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______都不变。
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写出可燃冰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在反应中,当与B完全反应,生成,且反应生成的C和D质量之比为,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的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当溶液与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向Y型管中挤入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若装置不变,欲证明可燃物燃饶所需的另一个条件,只需将Y型管中的某一药品更换,你的思路为______。
四、实验题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该实验中,大家进行了实验前后两次称量,有四组同学分别得到上述四组数据,其中不符合事实的两组数据是____填序号,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该实验设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为达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对装置甲的改进方法可行的是______填序号。
A.将实验试剂换为锌和硝酸亚铁溶液???????
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乙所示装置
C.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丙所示装置???
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丁所示装置
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
微观示意图
?
?
?
反应前质量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
0
72
X
Y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D.
水净化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净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
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
氯气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发生如下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质量相同的和,完全分解后所制得氧气的质量较多的是______
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如图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
图1的实验中,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后移开,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用品
实验现象
蘸有酒精的玻璃棒
产生火焰
蘸有水的玻璃棒
无明显变化
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图2的实验中,a、b处放有少量白磷,c处放有少量红磷。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观察到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此现象能够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
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图2实验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由于四种物质中W和氧气质量减小,所以是反应物,反应后没有W,W减少了8g,反应前有20g氧气,反应后有8g氧气,所以参与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是,而水的质量增加,且增加值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二氧化碳必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A、x的值为11,错误;
B、由于该反应的表达式是,所以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两者的质量和为1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错误;
D、根据原子守恒,二氧化碳中的C、水中的H均来自W,其中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所以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4,正确。
故选: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进而书写出反应的表达式,判断反应的类型,据此回答问题即可。
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反应后质量和反应前进行比较,质量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
2.【答案】B
【解析】解: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增加了,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故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丙是反应物。
A、该反应的生成物为甲和丙,反应物是丁,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丙是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比为:::1:8,该反应可能是水的电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例为::8,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3.【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
?48???
32???????????
?80
在此反应中镁、氧气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48:32:80,则24g镁和能与16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0g氧化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二氧化碳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C、根据氢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首先正确写出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积的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氢气具有可燃性、常见物质的元素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B、蜡烛燃烧时变短属于化学变化,故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C、铁丝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物质的质量会增加,属于化学变化,故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高锰酸钾受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故选:A。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释化学反应,可以据此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灵活运用这一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
5.【答案】A
【解析】解:A、能闻到食醋气味,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食醋气味,故选项“家庭小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
B、硬度大的物质能在硬度小的物质上刻划出明显痕迹,金刚石不属于金属,不能证明金属硬度比玻璃大,故选项“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C、干冷玻璃杯和澄清石灰水分别能检验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和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用空塑料瓶、石英沙、膨松棉等制作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将河水变成纯水,故选项“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A.
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硬度大的物质能在硬度小的物质上刻划出痕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干冷玻璃杯和澄清石灰水分别能检验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简易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解答】
A.该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后面缺少向上的箭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A.该化学方程式缺条件,且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C正确;
D、化合反应是指“多变一”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中涉及图示信息、文字信息,要求会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因此能够考查学生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易。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利用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数目不变来配平.
化学方程式要按照质量守恒定律,使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中的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也是遵循这一规律.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等.
用奇数配偶法;
方程式里左右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
该元素的原子在各端的总数是否是一奇一偶,选定这一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
由已推求出的化学计量数决定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用观察法.
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这一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解答】
可用待定系数法,首先确定的系数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

然后各项都乘以2,得:,
所以各分子式前的系数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故选:C。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依据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配平的实质是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解答】
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B、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C、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书写不正确;
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该选项书写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根据题意,可以假设磷、铁、镁的质量均为mg,分别计算出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后对比大小即可。
【解答】
设反应的的碳、镁、铁的质量均为mg,对应的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分别为x、y、z
12???
32
mg???
x
48?
?
?
?
?
32
mg?
?
?
?
?
y
168?
?
?
?
64
mg?
?
?
?
?
z
根据计算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碳、镁、铁三种金属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碳,消耗氧气最少的是铁,故C正确。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据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设以17t氨气为原料,反应后生成的硝酸和水的质量分别为x,y,则:
17?
?
?
?
?
?
?
?
?
63?
?
?
?
?
?18
17t?
?
?
?
?
?
?
?
?
x?
?
?
?
?
?
?
y
解得:,,
现以17t氨气为原料,反应后既不加水也不脱水,理论上可制得和的硝酸溶液的质量分别为m,n,由题意可得:
解得:
则理论上可制得和的硝酸溶液的质量比,故选A。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审清“反应后既不加水也不脱水”含义是生产过程中需加水的量与加入脱水剂后脱去水的量相等,即可分析计算。根据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由氨气的质量可计算出硝酸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反应后既不加水也不脱水,说明了生产过程中需加水的量与加入脱水剂后脱去水的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可得。
【解答】
设生成的硝酸的质量为x,生成水的质量为y,

17?
?
?
?
?
?
?
?
?
63?
?
?
?18
17g?
?
?
?
?
?
?
?
?x?
?
?
?
?y?
?
?
?
?



生成的硝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63g,溶液的质量为:
设可制得的硝酸溶液的质量为m,则可制得硝酸的质量为:
解得:

则理论上可制得和的硝酸溶液的质量比为33g:。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时首先分析出反应物与生成物,找准“参加”或“生成”的物质的质量,利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来推理更简洁.
【解答】
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的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涉及的反应为:2CO、,故得到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的二倍,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多生得到沉淀bg是原来产生沉淀ag的二倍。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解:设加入镁的质量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是x;加入铝的质量是b,生成氢气的质量是y。
24???????????????????????
2
a?????????????????????????
x
54?????????????????????????
?6
b???????????????????????????
?y
a::33
故选:C。
反应完毕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即加入金属的质量减去跑掉的氢气质量相等,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了镁铝锌铁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题目新颖,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是物质燃烧的反应,故正确;
B.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物甲的化学式是,故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8::24,故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1,故错误。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目的进行作答。
【解答】
A.软塑料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不能验证与水反应,所以该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B.用红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且装置是密封的,所以该实验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C.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但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红磷因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但铜片上的白磷由于跟氧气接触而燃烧,而水中的白磷由于跟氧气隔绝不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所以该实验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D.由于过氧化氢溶液能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产生氧气,因此加少量的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是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气泡产生的试管中是蒸馏水,所以该实验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18.【答案】B
【解析】解: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接触,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变量是否与空气接触,其它两个条件必须符合燃烧哦的条件,即有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是说都需要在热水中。
故选:B。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变量是否接触空气,其它条件必须相同,必须符合燃烧的条件,即温度需达到着火点.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必须相同.
19.【答案】B
【解析】解:
A、甲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B、甲实验中a、b对比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不是温度,故不能实现探究目的;
C、中铁钉只和水接触,中铁钉和氧气以及水同时接触,一段时间后,中铁钉没有锈蚀,而中铁钉锈蚀,通过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铁钉与氧气接触,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D、和对比可探究氧气对锈蚀的影响;和对比可探究水对锈蚀的影响,故能实现探究目的.
故选B.
A、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B、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C、根据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
D、根据植物油的作用及探究的目的分析:隔绝氧气.
本题考查了铁的生锈条件和磷燃烧的条件探究方法,注意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的目的得出结论.
20.【答案】C
【解析】解:A、实验1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
C、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C错误;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燃烧的现象来回答本题,并能灵活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燃烧条件,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21.【答案】CD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W的质量减少了,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氧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水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应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故x的数值为11。
A、x的数值为11,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W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9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生成物11g二氧化碳和9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合物原子的个数比元素的质量比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则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2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解读发生的反应是关键。
【解答】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由上图可知,只有3个A分子参加了该反应,反应前有1个B分子而反应后没有B分子,说明1个B分子参加反应,反应前没有C分子,反应后生成了2个C分子,所以,该反应中A、B、C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是3:1:2,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
故选B。
23.【答案】AC
【解析】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
?
106?????????????????????????????????????
44
???
X???????????????????????????????????????
????????????
?????????????????
,故A正确,符合题意;
设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中HCl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A,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中HCl为z,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B,
?????
?????
106???????
73????????117
??????????????
y?????????
A
??????????
??解得:??????
???????
????????
40???????
??
?
???????
z????????
B
?????????
解得:?????
B.反应消耗盐酸溶液的质量,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生成碳酸钠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所以样品未变质时固体的质量,故C正确,符合题意;
D.完全后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A.依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判断正误;
B.依据样品中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和题中数据计算出反应消耗盐酸溶液的质量,判断正误;
C.依据样品中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和题中数据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碳酸钠质量,推算出该样品未变质时固体的质量,判断正误;
D.依据样品中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和题中数据计算出完全后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判断正误。
此题是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是利用反应物的量以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24.【答案】ACD
【解析】解: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反应的原理可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氯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氯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含有氢元素的水的质量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即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为,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和氯化铜,其中含有金属元素的质量为:,又因为氯元素的质量为,所以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选项说法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为,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D。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B.根据固体混合物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氯元素的质量来分析;
D.根据盐酸中氯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题干提供的数据进行。
25.【答案】
【解析】解:黄铜中,铜元素、锌元素质量比:::9,则所得黄铜的含铜量为:。
故填:。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6.【答案】吸附
?
硬水
?
质量和化学性质
?
【解析】解: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除去河水的颜色和异味;
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这一现象说明当地的水为硬水;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可燃冰”燃烧就是甲烷燃烧,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生活处处是化学,培养化学学科素养,用化学的眼光看生活,难度不大。
27.【答案】16:9;1: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熟悉化学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一般。
【解答】
由于反应生成的C和D质量之比为,并且反应生成,则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参加反应B质量为,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之比为::9,设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x、y,则
?
?
?
?x?
?
2y
,解得,
故答案:16:9;1:2。
28.【答案】?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将Y型管中红磷换为白磷
【解析】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
故答案为:。
加入过氧化氢后生成氧气,氧气将内部的氮气排出,此时氮气与白磷接触,未发生燃烧,而当氮气排净后,此时逸出气体为氧气,氧气与白磷接触,燃烧发生,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和氧气,可燃物已经给出,氧气在第一个实验已经验证,因此可以验证着火点的影响,所以将Y型管中红磷换为白磷,此时可燃物全为白磷,只是接触的温度不同,观察白磷是否燃烧,验证着火点的影响;
故答案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将Y型管中红磷换为白磷。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燃烧三要素回答此题。
本题主要考察燃烧三要素:可燃物、着火点、氧气,然后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9.【答案】?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以及应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一定要在密闭的容器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图中实验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在烧杯内进行的反应,生成的气体会飘逸到空中,反应后烧杯中质量会减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符合事实;
锌和硝酸亚铁溶液反生成硝酸锌和铁,没有气体参加也没有气体生成,能用甲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B.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乙所示装置,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反应,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C.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丙所示装置,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反应,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D.将托盘天平左盘装置改为图丁所示装置,由于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物的质量要大于镁条的质量,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根据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甲烷反应了,氧气反应了,故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为,水中的氢元素来自甲烷,氢元素质量为:,则生成水的质量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来自甲烷,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该反应的生成物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或,故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生成水的质量为7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再加上原来有1g水,则,故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故正确。
30.【答案】吸附色素和异味;烧杯、漏斗、玻璃棒;煮沸
;H和O
或水;:11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
?
245?
?
?
?
?
?
?
?
?
149
?
?
?
?
?
?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净化、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以及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解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原理和方法是解题关键。
【解答】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水过程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煮沸;
氯气可用于水的杀菌消毒,发生如下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HCl,该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价,H和O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都分别为和价,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的元素为H和O;
?由化学方程式和可知,每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分别需要68份质量的和36份质量的,所以质量相同的和,完全分解后所制得氧气的质量较多的是或水;
由于和2CO中含有的氧原子的个数相同,此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44::56,所以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6::11;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固体物质,设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则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生成的氯化钾质量为?,根据?,则可计算出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故答案为:
吸附色素和异味;烧杯、漏斗、玻璃棒;煮沸;
;H和O;
或水;:11;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
?
245?
?
?
?
?
?
?
?
?
149
?
?
?
?
?
?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31.【答案】可燃物
?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
环保,防止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
【解析】解:
玻璃棒蘸酒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离开有火焰,说明酒精能燃烧,玻璃棒蘸水加热无明显现象,进一步说明物质要燃烧首先须是可燃物;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是:;
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且都与空气接触,当看到a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时,估计温度计示数一定在以上,因为白磷的着火点是,而红磷的着火点大于,从而也说明了燃烧需温度达着火点;
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图2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防止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
答案: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环保,防止产生的白烟污染空气
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玻璃棒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蘸有酒精的玻璃棒有火焰,而蘸有水的玻璃棒无明显变化,说明燃烧的物质应具有可燃性;
根据白磷的着火点是及燃烧的条件回答;
根据燃烧条件并结合上面的分析,以及实验现象进行回答。
了解燃烧的条件并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解答,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10页,共29页
第9页,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