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活动能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量杯、水、橡皮泥、玩具等。
教学过程:
从生活入手,兴趣导入。
教师活动:
1、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按玩具的类别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2、引导提示:比较有规则形状的玩具的大小。
3、从小的物品说起,玩一个“看谁说的物体大”的游戏。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的引导,比较容易比较的玩具的大小,并汇报。
学生玩游戏。可能说到房子、高楼、地球、宇宙……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通过游戏法、交流法从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导入本课,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充满兴趣,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适当过渡到比大小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空间观念。】
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一)学习物体的体积
1、请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个物体。
2、请学生比较小组内,谁用橡皮泥捏出的物体大一些。
3、师准备好水及有刻度的量杯。请学生
小组讨论:是否能用这些器具来测量出两个物体的大小。
4、生汇报时,师适当补充强调值得注意的地方,并适时追问:注意观察,两块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装有相同多的水的水杯里时有什么变化?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放入什么形状的橡皮泥时水面上升的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生随意快速地将橡皮泥捏成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生发现问题:大小差不多的物体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学生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前实验,汇报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
179895579375
教师活动:
师适时小结并用课件出示什么是体积。
1、请学生小组内派一名代表用刚刚放入水中的一块橡皮泥重新做一个小容器,并将其再次放入量杯中进行观察比较。
3、在学生比较说明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再请学生说说比量杯装水装得更多的物体。
学生活动:
1、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形状改变了,但物体的体积大小不变。
22612353352802、学生小组交流后,派代表边实验边说出自己小组是如何比较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运用了演示法、观察法与动手实践法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二)学习容积
教师活动:
2、请学生把做好的容器装满水,和老师准备的量杯相比较,哪个盛水多?
3、在学生比较说明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再请学生说说比量杯装水装得更多的物体。
学生活动:
学生试着说出容积更大的物体。
【设计意图:教具没变,却充满了趣味性,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容积的学习。】
4、师小结,并出示容积的概念。
5、小游戏:看看谁说的容器的容积大。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板书:
“体积:物体自身的大小。容积:容器所装物体的多少。”
【设计意图:结合新课标中快乐教学的理念,运用观察法、交流法和探究法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索着本课的知识。】
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
1、试一试: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2、用枚数相等的硬币搭出不同的形状,试着猜哪个体积大。
3、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饮料,同样多,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两杯,可能吗?为什么?
4、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
(1)搭出两个物体,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另一个体积的2倍。
观察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具、学具,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活动:
学生看书依次完成习题
亲自动手搭一搭并全班内交流结果,检察对错。
【设计意图:习题部分,我运用了梯次练习法由浅入深,既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又一次突破。】
四、师生小结
教师活动:
观察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具、学具,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全课所学的知识,并借助身边的教具、学具来回答问题。
【回顾本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