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6—20页。其中包括:1个“活动”、3个“小资料”、1个“建议活动”和1个“思考练习”。教材主要介绍了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历程(地球上的生命史)和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讲化的。
2.说出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石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化石是证明生物是进化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2.借助于图片或课堂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了解达尔文的环球考察过程,知道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活动的情感。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所记录的生物进化的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突破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比较教材上的图片资料,开展各种活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突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生物化石图片。
2.搜集反映地球生命发展历史的图片。
3.搜集达尔文和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资料。
4.搜集整理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录象、视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
1.搜集生物化石图片。
2.搜集反映地球生命发展历史的图片。
3.搜集达尔文和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内容。
(1)达尔文在5年的环球考察旅行中,发现了什么?
(2)他又想到了什么?(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给以鼓励性评价,并作提示性指导)
(3)总结:达尔文意识到群岛上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大自然的选择。
2.生物为什么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呢?达尔文从人工选择中得到什么启示?请阅读教材第16页的“人工选择的启示”,并进行讨论。
3.简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口以几何级散(1、2、4、
8、16、32……)增加,而食物刚以算数级数(1、2、3、4、5……)增加。即食物的增长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为了争取食物.人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达尔文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为生存而斗争。的观点所启发,提出大自然正是通过生存斗争选择了发生着适应性变化的生物个体。
提问:达尔文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1.阅读后回答如下:
(1)达尔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动物。他在加拉帕戈群岛上所发现的26种陆栖鸟类中有25种是特有的;海生鱼类有15种是新种;25种甲壳虫中只有2~3种在其他地区有分布;185种绿色开花植物中有100种是新种。生活在南美洲大陆上和群岛上的鬣蜥形态和生活习性不同。
(2)大陆上的鹈鹕会飞,而群岛上的鹈鹕不会飞;古代的树獭遗骸比现存的树獭个体大得多;为什么体形小的树獭能够延续下来。达尔文还注意到:群岛上栖息着13种地雀,
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它们的食物不同,喙形也不同。
(3)明白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自然选择。
2.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野生的原种经过世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也就是说,人工选择能培育出不同的动植物品种,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应同样能够促进生物的变化,于是,提出了“自然选择”。
3.听教师介绍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回答:认同达尔文得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为生存而斗争”的启示。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考察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棱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昵?
2.什么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
小结: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意义是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自然选择”的活动。
(1)引导学生列举类似“豆豆鸟”的事例,说明生物的一个类型比其他类型所具有的生存优势。
(2)一种动物被引种到一个新地区,在与原物种的竞争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3)为什么有些鸟的喙尖而长。而有些鸟的嘬平而短呢?
4.总结:本节课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科学研究过程,“物种起源”中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等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1.理解《物种起源》的来源。
(1)绝大多敦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等。在竞争生存空问或有限的自然资源时,某些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变化,这样的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继承了这种有利变异的性状。
(2)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2.回答: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掉的过程。
3.进行模拟“自然选择”的活动.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例如:猫反应灵敏,爬得高,狗不会爬。猫捉老鼠的能力比狗有明显的优势;啄木鸟的喙长、尖端还有钩,麻雀的喙短而小,啄木鸟捕捉树洞里昆虫的能力比麻雀有明显的优势。
(2)被引种刊一个新地区,在与原物种的竞争中将会产生的后果是:可能取代原来的物种,也可能与原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在这个地区不能生存。
(3)与它们捕食环境、捕食方式和食物的类型有关。
4.总结:
(1)提出自然选择的过程为:5年的环球考察→观察、记录、采集生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发现问题→进一步观察→推测→受人工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的启发啼吸纳“人口论”中生存斗争的观点→构建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原因和结果。
(2)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界普遗存在着过度繁殖的现象,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
本课总结
本节教材首先介绍了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接着讲述地球上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形成了生物是进化的基本观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三、迭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简介,环球考察旅行的见闻、收获
2.人工选择的启示:深信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过程相似
3.人口论的启发:受“为生存而斗争”观点的启发
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所涉及到的内容又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起来也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应用有关的媒体开展好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2课时的教学。以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科学史实为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及插图,在观察、讨论中体会到,一个伟大学说的诞生.需要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付出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