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JJ)
毫米和千米
第1课时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知道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知道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表象。
2.弄清cm和mm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或1 cm=10 mm。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体验活动探索新知。
4.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1)比划1米、1分米、1厘米的长。
先指名比划,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比划,同桌之间互相纠正。
(2)举例说明1米、1分米、1厘米的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接近1米、1分米、1厘米。
2.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活动体验了1千米有多长,知道1千米无法用手比划。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种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个橡皮有多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橡皮长3厘米多一些。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厚度。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不能说出答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课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
师:为了表示比1厘米更小的长度,需要引入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介绍毫米的字母表示方法及用途。
师: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用“mm”表示。让学生写一遍“mm”并跟着老师读一读。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3.建立1 mm的表象。
(1)观察,初步感知1毫米的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直尺,先看一看直尺上的1厘米,再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看一看每个小格有多长。
师: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1厘米中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用课件出示下图。
让学生再看一看自己直尺上的1毫米。
师:你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厘米=10毫米或1 cm=10 mm
(2)操作,直观感受1毫米的长。
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学生量完后,教师指名汇报。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联想,进一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指名回答)
(4)比划,建立1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先闭眼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再用手指比划1毫米的长。(可以进行同桌合作,一个同学用手比划1毫米,另一个同学用直尺对比,互相纠正)
4.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学生完成测量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并组织学生交流:测量数学课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
(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摞纸,让学生想办法估测这一摞纸有多少张。
小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估测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中的练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再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1.你收获了什么?
2.让学生自学“兔博士网站”,再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1厘米=10毫米
1 cm=10 mm
【教后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操作、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