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20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B
C
A
B
A
B
D
A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D
C
A
C
D
B
A
A
C
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
25.(12分)
(1)
政治观点: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主要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巩固统一。(2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6分,任答3个要点即可)
26.(14分)
(1)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6分,任答3点)
(2)示例一:观点:孝文帝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2分)
理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生产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6分)
示例二:观点:孝文帝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2分)
理由:孝文帝改革的汉化举措大多是学习汉文化中的繁文缛节,抛弃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特点;“定姓族”把东晋南朝已经腐朽的门阀体制移植到北魏,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成为北魏末年动乱的起因;迁都洛阳促使朝廷风气重文轻武,加剧了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最终导致北魏灭亡。(6分)
(观点三:既是盖世英雄,又是千古罪人,理由综合示例一和二)
(14分)
(1)特点:民办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本总额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6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刘国均善于抓住机遇,精明强干。(6分,任答3点给6分)
(3)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分)
28.(12分)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高震东的认识,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感等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汤飞凡、钟南山、李兰娟的主要成就,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进步、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强调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共建中尽责,在担当中成长,体现了国人强调责任使命、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4分)
汤飞凡是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筹建中央防疫处和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促进了国家卫生防疫事业和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钟南山,他是院士,是国士,也是战士,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面对新冠肺炎突袭,他迎难而上,不惧一切同疫情搏斗,最终成功地帮助中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了疫情;李兰娟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和新冠病毒研究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6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前景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广大青少年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2分)
(示例仅作评卷参考,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永州市2020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参考答案·历史
第
1
页
(共2页)永州市2020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历史
命题人:彭胜军(宁远一中)李艳飞(祁阳一中)陈佳佳(永州一中)
审题人:杨国斌(市教科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
90分钟。答題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丶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启的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
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
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
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启继位建立夏朝
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C.启继位存在争议
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2.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
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商鞅变法中,符合“便国不法
古”的措施是
A.军功授爵
B.以庸代役C.整顿吏治
D.统一文字
永州市2020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第1页(共8页)
3.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
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关于东汉
豪强势力的发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通过经商营利购买土地
B.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促使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4.“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晋书》对于一场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战争的记载:“坚与
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
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材料中涉及的战争是
A.赤壁之战
战
淝水之
C.楚汉战争
D.牧野之战
5.中国古代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地位,为他选择某个评价性的字词作为谥号。
如隋文帝,“文”就是谥号。下列历史概念中含有皇帝谥号的是
靖康之变B.康乾盛世
C.光武中兴
D.庆历新政
6.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
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
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7.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喊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的狂言。宋朝建立后
宋太祖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采取的措施是
A.中央设三省六部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地方设通判监督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8.学者吴钩认为,宋朝在很多方面具有了近代社会的特征。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
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定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
下列现象最能体现宋朝“流动”特征的是
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区域间长途贸易繁荣
C.“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D.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
9.省,在中国是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直属中央。标志着中国省制开端的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度
10.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这一现象
反映了地方体制出现创新
B.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说明内阁大臣取得决策权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永州市2020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历史第2页(共8页)